常凯申简历 [原创]谈谈“常凯申”的来历:再美丽的错误也是错误
将蒋介石说成常凯申,是一种错误译法。这种“误译”源自韦氏拼音。
一、韦氏拼音
韦氏拼音,又称威妥玛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或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是英国外交官、著名汉学家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在中国期间为学习汉语而摸索出的一套汉语拼音方法。按他的方法,北京的英译名是Peking,广州则为Canton,等等。
由于当时我国没有确定规范的普通话,他广泛使用了各地方言(特别是粤语),因而很多译法会让现在的我们听起来感觉怪怪的。如果是人名,再直译的话,就更令人啼笑皆非了。比如说大名鼎鼎的Confucius(孔子),Mencius(孟子),Lao Tzu(老子),Sun Tzu(孙子),SunYat-sen孙中山(孙逸仙)就可能译作“康夫修斯”、“门修斯”、“劳·祖”、“桑·祖”、“桑·雅特森”。
所以,1958年以后,这种译法就逐渐废止了,而改为使用汉语拼音。1979年更得到联合国认可。但是还有使用的,个人感觉有三种情况:一是习惯,尤其是一些传统品牌,已经为西方人接受了,就没有改,如中华烟"Chunghwa",张裕葡萄酒"Changyu";二是一些西方人由于汉语功底原因,仍然还这样使用;三是一些学者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刻意这样用。
二、“常凯申”一词的来历
2008年10月,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出版《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文中将蒋介石(采用韦氏拼音的原文为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引发一段争议。
王教授的解释是,文中第三章是临时加的,时间仓促。但这个错误确实大。因为现在规范了,就连外国人名都有统一、规范的中文译法,何况此类“出口转内销”?哦,进去时是蒋介石,中间变成Chiang Kai-shek,出来却成了常凯申?有朋友还指出了,王女士的第三章还有不少其他错误,其中费正清、林同济、夏济安等学术名人纷纷被误译为了“费尔班德”、“林T.
C”、“赫萨”——都是韦氏拼音惹的祸!
此事一出,网上倒是有很多朋友欢迎。他们结合毛泽东称蒋介石为“运输大队长”的趣话,将蒋记国民党政权起了个英文(或者说拼音)名字:KMT。何也?Kai-shek Military Transport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凯申军事物流”!
三、余音
蒋介石、费正清“中招”了,毛也没有“幸免”。2006年5月11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学术网站“正来学堂”上出现了一篇文章,身为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的陆兴华写到“施米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来展望这种世界革命或战斗下的真正的政治的斗争和和平:把革命和战斗的火种当礼物,一把送给欧罗巴,一把送给美利坚,一把留给中国自己……”很显然,他评论的是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说的却是“中国诗人昆仑”。
据说可能是德国人搞错的,但陆教授却这样直接使用,也令人醉了。
当然了,就在下个人而言,将蒋介石译为“常凯申”、毛泽东译为“昆仑”,我是乐意看的。不过,再美丽的错误也是错误,希望我们的大学者们今后态度更认真点、别搞这些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的花样了。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