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银与马家军 残暴!被马家军杀害的西路军尸满戈壁

2017-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我们过去所读的历史教科书中,西路军的历史仅被一笔带过,而其失败原因,则如毛泽东所一口咬定那样,完全是"国焘路线"造成的!即使我们估且认同毛泽东以其一言九鼎的权威所作出的结论,我们也无法原谅几十年来正统意识对西路军历史的作践和对西路军将士们的诋毁.改革开放以后,红四方面军人物逐渐坐大,如李先念累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因此,要求重新评价西路军的呼声日渐高涨.1979年,徐向前元帅着手写作<历史的回顾>,几年后出版,人们得又看到真实的西路军史.这些年来,史学界也在不

在我们过去所读的历史教科书中,西路军的历史仅被一笔带过,而其失败原因,则如毛泽东所一口咬定那样,完全是“国焘路线”造成的!

即使我们估且认同毛泽东以其一言九鼎的权威所作出的结论,我们也无法原谅几十年来正统意识对西路军历史的作践和对西路军将士们的诋毁。

改革开放以后,红四方面军人物逐渐坐大,如李先念累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因此,要求重新评价西路军的呼声日渐高涨。1979年,徐向前元帅着手写作《历史的回顾》,几年后出版,人们得又看到真实的西路军史。

这些年来,史学界也在不断挖掘,四方面军及西路军的许多历史事件得以重新评估。如,张国焘“南下”和毛泽东“北上”之争,正统史学界取得了一致看法,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南下与北上均有理由。

当西路军历史慢慢浮出历史地表之际,凤凰卫视以其惯有的大气魄,制作了这个节目,满足了像我这样的人的求知欲。

1991年徐向前元帅弥留之际,将昔日的老部下李先念叫到眼前,要他转告中央:我死后不搞遗体告别;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大行山、祁连山上。李先念鼓励着老首长说:“您身体这么好,不会有事的。”走出门,同样垂垂老已的李先念转头就忘了徐向前的遗嘱,问徐帅刚才说了什么?徐帅秘书才告诉他徐帅的遗嘱。一后后,李先念逝世,遗嘱交待:内灰撒在大巴山、大行山、祁连山上。

这两位老人为什么念念不忘这几座山?这是因为,这都是他们双脚走过,指挥作战过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们昔日数万老部下,曾浴血奋战,在祁连山畔全军覆灭。有人说,张国焘失势后,徐、李等旧部转而投向毛泽东,可以说是四方面军的叛徒。

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不这样忍辱偷生,又还能作什么选择呢?也许,在他们的心底深处,在西路军覆亡后的几十年历程中,他们从来也没有忘记埋葬在祁连山下的数万名老部下——那些也许时常梦回碧血黄沙的伟大军魂!(2004-11-26)

张国焘“南下”与毛泽东“北上”之争

当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被蒋介石围追堵截,处于山重水覆境地之时,张国焘的四方面军如及时雨般自天而降,并慷慨地接纳了他们。与其说是两军会师,还不如说是四方面军救了中央红军性命。

两军会师之时,在蒋军追杀之后,中央红军只余下8千残部。当四方面军有关人士问周恩来中央红军的人数时,周为了壮壮中央红军的胆,就说还余下3万人。而当时的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的指挥之下,不但未被蒋介石剿灭,而且实力不断壮大,达8万之众。

会师之前,四方面军自张国焘以下,都在渴望着与中央红军会师,如同失散的孩子时刻期盼着回到母亲抱一样。四方面军为会师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双方指挥员见面时抱头相拥,战士们兴奋得热泪盈匡,场面十分感人。会师后,四方面军大力支持中央红军,为后者调拔大批干部、人马、枪支,资助饷银、衣物,表现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兄弟感情。

可是,会师不久,双方领导人之间渐生隔阂。我读到的史书是这样讲的:会师之后不久,张国焘即摸清了中央红军的底细,知道他们人数极少,力量极弱,因而傲气渐生,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式,明显看不起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等中央红军领导人。

说实话,如果我是张国焘,以8万将士的领袖之尊,却要匍匐在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等人的脚下,听其使唤,说什么都有些憋屈。张国焘在与毛泽东等人的日常交流中,表现出某些自大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人非圣贤,又安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张闻天、毛泽东等人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四方面军的压力,因此,在人事安排上也让了步,如让张国焘当红军总政委,让陈昌浩进政治局等。

另有史书说:两军会师后,面对兵强马壮的张国焘及其四方面军,毛泽东感觉脸上无光,其一贯狭隘的心理开始膨胀,不爱与四方面军领袖交流,说话则刻薄损人。于是,有人认为,会师后的矛盾主要是由毛泽东引起的。这只是一种说法,有待考察。

两军会师后,中央和军委决定北上建立根据地,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分头行动,红四方面军事实上被分为两部分:徐向前、陈昌浩带领一部分与原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一起组成右路军;张国焘带领另一部分为左路军。当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也随左路军行动。朱、刘原属中央红军,与毛、周等在一起,此次分开不知道为了什么?

张国焘并不同意红军北上,认为贫脊的陕北根本无法养活庞大的红军队伍,而麾军南下至四川建立根据地更有保障。但张、毛、周、博等总以党中央的名义命令他赶快率部北上。张国焘不听中央号令,决定率部南下,同时,他还电令徐向前、陈昌浩也率部南下。

当时张国焘是红军总政委,按照红军规定,总政委有最后决定权,其军权事实上比总司令更大。别说徐、陈本是他的部下,即使不是他的部下,他也可以命令他们。史书说,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多次奉劝张国焘听中央号令,但他就是不听,其电报总以“朱、张”,即朱德、张国焘的名义发出,可谓“挟司令以令红军”。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已明显感到:已经指挥不动张国焘了。

不久,张国焘发一“密电”给徐向前、陈昌浩,要他们俩火速率部南下。按照以往教科书的说法,张国焘此电的主要内容是:徐、陈要迅速率部南下,若中央不服从,即以“武力解决”,并从此开展“残酷的党内斗争”。如果内容确是如此,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率部夜遁也是可以理解的。张、毛等人不走,难道在此等死吗?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当陈昌浩正在给将士们作报告时,外面送来一封电报。陈昌浩想作完报告再阅,就随手交给旁边的叶剑英。叶剑英拿过电报,在一旁看完,就马上跑到毛泽东住处,给毛看。毛看后即将电报内容抄在一张烟盒包装纸上,并让叶赶快送回原处。目前已面世的史料并没有记载,陈昌浩是如何看这份电报的,电报的内容是什么。

当晚,张闻天、毛泽东、博古、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带领原属一方面军的部属,摸黑起床,悄然而行,离开了右路军营地。第二天一早,听到中央红军全走了,徐向前、陈昌浩大吃一惊,派快骑去追。追,并不是要跟中央红军开战,而是求他们回来,不要搞分裂。快骑追上了中央红军,但多方劝说无果,只好返回,徐向前摇头叹息,陈昌浩大光其火。在他们看来,中央红军太不道义了,说走就走,连招呼都不打一个。而且,这样搞明显是分裂行径。

现在,我们的头顶上悬着一个大大的谜团:张国焘真发过那样一份“密电”吗?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毛泽东阅后即率部离开?

在这前后几个月中,双方往来的电报现在均能找到原件,唯独这份电报原件已无可查考。陈昌浩阅后想必会告诉徐向前,他们看后会放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单单就这份电报遗失了?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密电”内容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吗?

叶剑英和毛泽东是现传“密电”内容的始作俑者,可是,这两人对这份“密电”好象讳莫如深,从不提起。陈昌浩兵败返回延安,地位等同阶下囚,解放后备受折磨,不堪忍受,最后仰药自尽,死时才60多岁。他更不敢再提“密电”内容了。张国焘在延安挨批时,只要有点可能的错误,他都一概承认,决不推诿,只有两年事死不认帐:一是没有杀害过曾生;二是没发过这份“密电”。

改革开放后,原四方面军人物得势,这个历史谜团才有人敢提起。这个人就是徐向前。徐向前老帅回忆说:当时往来电报很多,如果有这么一份内容的密电,我应该不会忘记。言下之意是,他认为没有这么个内容的“密电”。

照徐帅说法推测,这份“密电”很可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会师后,毛泽东感觉难受,又指挥不动张国焘和四方面军,他岂是个能久居人下的人物?于是找个借口一跑了之。毛泽东和叶剑英可能串通一气来欺骗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彭德怀等人,说是张国焘来“密电”了,要徐向前、陈昌浩逮捕我们。

你们瞧,电报内容就在这儿(拿出烟盒纸给他们看)。张、周、博、彭等人一看,着了急,只好迅速逃离。人家张国焘要我们的命了,不逃难道等死不成?

当然,我只是这样推测,并无证据。当历史成为谜团的时候,应该允许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测。如果这份所谓的“密电”是假的,有关张国焘分裂的历史就得重写。

徐向前、陈昌浩见中央红军离开了,只好率部与张国焘会合。不久,张国焘另外设立中共中央,表示不再听从原中央的号令。在张国焘看来,你中央红军不义在先(擅自离开),也就别怪我张国焘不仁在后(另立中央)。

在红军的“北上”与“南下”的问题上,目前的主流史学界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北上有其合理性,南下也有其合理性,很难说北上就比南下更合理。看来,即使在中共意识形态严密控制之下,史学研究也还是逐渐向历史的真实靠近。也许不久的将来,有关张国焘“分裂”的问题亦会得到重新评价。

张国焘到延安后,基本靠边站了,因此郁郁不得志。国共合作达成后,他仍是政治局常委,职务则是边区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由于心情不好,他很少参加政治局会议。在主席任内,他还是尽力做了一些事,后来觉得党对政府插手太多,他形格势禁,无法行使管理职权,因此心灰意冷。

促使他最终逃离延安的导因是他的部下一个接一个受到审判、杀害。王明自国际回来,张国焘才知道,他的几个得力部下已被王明以各种借口在新疆杀害。他当场与王明争吵起来。此时的张国焘已经变得有些神经质了,除了逃离延安这个令他紧张兮兮的氛围,他似乎已无路可走。

后来,他只身逃走,跑到国民党那边去了。在他看来,国共既然合作抗日了,大家就是兄弟关系;既然在中共党内没事可干,那就到国民党那边去做事,一样抗日嘛。

可是,他错了。脱离党、背叛党,是他一生的重大过错。不管这个党如何对不起你,但你终究是党内一员,你曾发誓爱护党,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你现在离开党,跑到你曾经浴血斗争过的国民党阵营中去了,你就是对自己过去光荣历史的背叛,也是对党的背叛。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G.C.D,我一直认为,至少在建国前,中共是劳苦大众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张国焘背叛党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张对叛党行为应该也是后悔的,无法面对的,否则百万巨著《我的回忆》不会在写到逃离延安时嘎然而止。

应该说,当时的中共中央对他算是不错了。当得知他逃到西安后,周恩来先是派人,再是亲自去劝说他回延安;当得知他去意已决后,又安排将他的家室从延安护送到西安。

作为中共和红军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对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中共领袖,张国焘的晚年非常寂寞、凄凉,甚至到了生活无着,只能靠卖稿为生的地步。

历史弄人,造化弄人。在张国焘与毛泽东的较量中,毛泽东赢了,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抛弃了张国焘。

魂兮归来——浴血奋战的西路军将士

经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等人从中斡旋,张国焘终于放弃自立的党中央,率部北上,途中与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二方面军会师,然后一起北上,与时在陕北的中央红军(当时已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支队)大会师。

到延安后,张国焘名义上仍是政治局常委,与其他领袖依旧称兄道弟,但他事实上已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兵权。

大会师后,由于陕北养不下庞大的红军队伍,红军迟早将被国民党剿灭,因此决定转移。当时中央商定的路线是,向西渡河发展,占领宁夏、新疆,打通国际路线,以求得苏联的支持。

最有战斗力的四方面军成了西进的先头部队和主力。

在四方面军渡河过程中,中共中央总是发出前后矛盾的电报,一时指示部队继续渡河,一时又让立即停止渡河。这样矛盾的指挥,让渡河将士无所适从。当徐向前、陈昌浩渡河之后,中央又命令立即停止渡河,原地待命。可是,河岸已被国军胡宗南部占领,徐、陈已经无法返回。跟随徐、陈渡河的四方面军将士大约有2万余人,其他部队则被截断,留了下来。这样,四方面军被人为地分为两个部分。

张国焘受到批判后,一再叮嘱四方面军将领,以后唯中央命令是从;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抗日斗争事业,红军不能再搞分裂了。

因此,四方面军将士再也不敢违抗中央命令。中央说走就走,中央说停就停;中央说向西,四方面军不敢向东。

徐、陈率部落单后,即电告中央渡河部队的情况,中央命他们成立西路军指挥部和西北军政委员会,配合中央红军主攻宁夏。徐向前为西路军总指挥,陈昌浩为总政委,陈的权力更大。后来,中央没有攻下宁夏,就再命西路军向西,朝新疆发展。

在经过青海时,遭到马步芳、马步青兄弟所部截击。马氏当时能即时武装十几万人马,国军又大力支持武器装备,其军力远远在西路军之上。在与马部周旋、激战过程中,陈昌浩“吸取教训”,唯中央命令是从,指挥上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徐向前多次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劝说他,要他灵活机动,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中央远在陕北,不清楚我们的情况,不能完全听中央的。

但陈昌浩不从,因为他和张国焘一样,吃尽了“抗命”的苦头,再也不敢违抗党中央的命令了。

于是,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战斗中作战,以弱势兵力迎战强大的敌人,这无异以卵击石。当时的陈昌浩非常年轻,不到三十岁,是个非常果敢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在教条主义支配下,他经受了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

西路军将士经过惨烈的战斗,最后全军覆灭,其惨状不忍卒睹。西路军高级将领中,除徐向前、陈昌浩及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等少数外,几乎全部遇难。三十军军长孙玉清,战死时年仅二十多岁。

在被马氏兄弟追杀的过程中,西路军曾多次向党中央求救,但中央并不重视,说要靠他们自己。在西安事变爆发国共停战之后,西路路仍在浴血奋战中,中共中央要求国民党电令马步芳停止进攻,但马氏并不很听国民党的命令。这些地方军伐,为了守住自己的地盘,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中共中央只好派出西部队,由刘伯承率领支援西路军。援西部队迁延数月才到达黄河东岸,而此时,西路军已经全军覆灭。最关心西路军的只有张国焘了。他每天念叨着西路军将士,有时甚至失眠,可是他已经无力表达意见,只是不停地发电报告诫徐、陈,一切听党中央的安排、指挥。

战败后,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将领率数百人逃跑,途中决定分头行动,徐、陈带了一个警卫排突围,余下的部队由李先念等人率领就地打游击。在警卫排全部阵亡后,徐、陈成了孤家寡人,化装成农民逃窜。路过一家湖北人家时,陈昌浩表示不愿再走,想等养好身体后再回湖北拉队伍干革命。徐向前孤身一人,历尽千辛万苦,逃窜数月,才潜回延安。经过一段时间后,陈昌浩也回到延安。

由李先念等人率领的几百人一路向西打游击,躲避敌人围堵,碾转到达新疆,由先期到达新疆的共产国际代表陈云等接走,终于找到了组织。改革开放后,李先念后累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但在那个时候,他只是陈昌浩、徐向前手下三十军的政委。我不知道,李先念是否也有回忆录之类的著作面世?

由四方面军分出去的西路军全军覆灭,四方面军未渡河部队由中央统一指挥、调度,调拔由彭德怀指挥。后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其中的129师主力即由原四方面军改编而来,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之后的刘邓大军,其最先主力应该也就是原四方面军。这是后话。

徐向前与陈昌浩均是张国焘旧部,到延安后却受到不同的待遇。徐向前由毛泽东留用,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创造性地提出平原游击战的理论,取得很大成效,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改革开放后,徐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G.

C.D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昌浩在延安则总是挨批,后去苏联学习,解放后仅被安排做编译局副局长,相当副部级,“文革”中被折磨至死。直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才为他评反。两人的结局可谓天壤之别,个中情由,还值得好好分析。

对于西路军的失败原因,在陕北召开批判国焘路线的会议上,毛泽东一口咬定,完全是国焘路线造成的。可这只是一句话,谁也不敢深究到底什么是国焘路线?为什么是国焘路线造成的?西路军在作战过程中,不总是停从中央号令吗?张国焘何曾私自指挥过西路军?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过:当时西路军失败,说是国焘路线造成的,可是,大家都不问为什么?我也不好问。

当时,徐是西路军总指挥,逃回延安后,整个一败军之将,哪里还敢饶舌?但徐帅既然这样说,说明心里是不承认毛泽东的看法的。

也人有这样看:中央之所以在西路军渡河之际,总是发出自相矛盾的电报,目的就是为了分裂四方面军,使张国焘成为光杆司令,直至彻底整跨他。因此,在西路军半渡之时叫停,将西路军隔河分为两部分。从西路军历史来看,这一推测不无道理。如果真是这样,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若地下有知,该去找共国和缔造者们去求命索魂了!

回想西路军的历史,我很难理解:什么四渡赤水呀,什么飞夺泸定桥呀,电视、电影一大把,而惨烈的西路军历史为何不拍成电视、电影,让共和国的后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力战而亡的西路军将士?在毛泽东时代,人们讳言四方面军及西路军的历史,可是现在,难道还不能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