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的王志纲 碧桂园杨国强:赤脚农夫的千亿征程
2013年,碧桂园强势杀入房企千亿军团,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30%。在不久前的高管会上,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亲手写了一篇小文——《我梦想中的碧桂园》,文章结尾说道:“共同期待梦想成真的一天,年少时,站在波光粼粼的小溪旁,梦想着梦想,这很棒,但更棒的是,奋斗一生,在生命的尽头说一句,梦想是真实的……期待公司与大家一起努力共创辉煌明天!”
广东顺德北滘镇农民出身的杨国强,上世纪90年代接手烂尾楼盘起家,创办家族企业碧桂园。2007年公司上市,杨国强成为国内首富,被舆论捧上顶峰。随后却陷入“零地价”拿地、盲目扩张的漩涡。
上市后的起落,促使杨国强认真思考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创始人,如何延长自身的管理半径如何规范企业的问题。他广招贤良,找了很多有才干有人脉的职业经理人加盟,逐步推进公司的制度,逐步实现可控的放权。公司内部称为“二次创业”。经过调整,他的碧桂园2013年即将晋身千亿俱乐部。
现在,每当焦点投在他暴富的话题,杨国强总是要提及自己“18岁之前没有穿过鞋子”。他希望大家关注他是通过奋斗摆脱贫困,也用这一点激励员工和鼓励社会更多的人。于是有了《我梦想中的碧桂园》里动情的结尾。
家族企业创始人
杨国强进入房地产行业有着偶然的性质,当时更没有想到后来会成为首富。他勤奋实干、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逐渐摸索出碧桂园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
时至今日,杨国强依然保持着一份勤奋随和。一名媒体记者曾提及,某次在碧桂园采访,办公室中突然有一个老头穿着普通白衬衫,赤脚匆匆走过。该记者才反应过来:“那个是杨国强!”据说忙碌和打赤脚,是杨国强上班的常态。
家族企业创始人在暴富后还能低调务实,已算相当不易。然而,碧桂园上市之后还是对原有的企业运营模式提出了很多冲击,外界评价碧桂园的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是“零地价”拿地,是盲目扩张。
这位顺德老板有着心底好胜、不甘人后的一面,他对这些评价感到不适应,于是思考怎样更好地做制度建设、做产品升级。
调整的这几年,碧桂园的销售额在500亿规模徘徊。今年时机成熟,一举冲过了千亿门槛。
在马来西亚第一个项目大卖之后,杨国强决定向俄罗斯、泰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发,招募在这些国家的代表。
初涉地产
杨国强对地产的“开窍”是从一次危机开始的。
1992年的杨国强,趁内地房产热,与几名农民在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兴建4000套别墅,名为“碧桂园”,但楼盘滞销,杨国强一筹莫展。生死抉择之际,杨国强找到了时任新华社记者王志纲,希望他写文章吸引购房者。王志纲看到杨国强的焦虑和诚恳,拿出了一整套策划方案。
在一个媒体沙龙,有人留意到,杨国强每次回答问题都侧过身子问旁边的王志纲:“王老师,是不是这样?”
王志纲后来在演讲中提到,杨国强是典型的广东人,广东人的特点首先就是敏于行而拙于思,知道有钱赚的立马就行动起来,但对战略之类务虚的东西想得很少。王志纲同时评价,杨国强“很有慧根”。
王志纲工作室方面对经济观察报回忆道:“一是战略前景,坚定了杨国强对地产行业的信心。二是从乙方变甲方,掌握了话事权。这两点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才是第三点,通过教育产业为碧桂园筹资。”
王志纲出主意,学香港地产的运营,先运作资本再盖房子。打擦边球,教育储备金。于是先启动碧桂园学校,通过招生收取教育储备金,筹措开发资金滚动发展。8个月时间盖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学校,按时开学,而且很快学生人数突破1000人。杨国强手上拿到了10亿现金。
杨国强不但虚心求教,而且一听就明白,很快开始操作。合资企业的其他方面认为甩掉烂尾盘是甩包袱,但杨国强知道这是个金矿。“钱、人、地、产品”,当时没几个人能说明地产是什么一回事,杨国强通过这次危机明白过来,奠定了以后碧桂园走大盘模式的雏形。
这件事同时说明了,对能帮助自己的人,杨国强能把姿态摆得很低。例如上市后碧桂园需要更熟练的财务运营能力,2008年,杨国强亲自邀请伍绮琴来担任碧桂园首席财务官。
伍绮琴在证券、投行、银行界的金融人脉资源广泛,杨国强非常看重。有了伍绮琴的加盟,碧桂园在众多上市地产企业中尤以财务稳健著称,而且有时其他地产商在资本市场上做不了融资的,碧桂园却能取得理想成果。
另一个例子是财务副总监刘嘉毅。他认识杨国强的时候才30多岁,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一边教书一边攻读博士。2006年初被杨国强邀请来担任碧桂园投资者关系主管。
刘曾对记者说,他两天之内把车卖掉,把房子退掉,把工作辞掉,来到碧桂园,是因为被杨国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杨国强)在你身边,只是一个长辈,一个平易近人又很幽默,充满人生的智慧的长辈,他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大事小事什么都讲,该批评就批评,他让人觉得温暖而放松。”
自我革命
上市后的碧桂园在聚光灯下被进一步放大。外界开始觉察到碧桂园对规范化的不适应和膨胀,它大幅拿下东北的土地但又开发不力,杨国强又以个人名义筹划收购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这是热闹而迷茫的时期。
舆论的批评让杨国强对企业有更多的思考。家族企业的管理半径太过局限,需要制度建设。
杨国强邀请中建系统出身的莫斌担任碧桂园集团的总裁。众所周知,杨国强邀请莫斌加盟是希望提升碧桂园产品的质量,改变碧桂园过去给人的印象。同样为人所知的是,杨国强本身是建筑商出身,“杨家班”为碧桂园打下江山,长期以来也是碧桂园工程的包办者。
专门请擅长抓工程质量的莫斌做总裁,有种“革自己命”的意味。其中的困难不难想象。但是,后来的变化证明,碧桂园产品的质量在改善,莫斌带来的一连串流程改造也顺利扎下根。这从侧面说明了,主席杨国强信任莫斌的重大决策,也没有盲目地给“自己人”撑腰。
正是这些信任与自我洗脱传统家族企业气息的勇气,让碧桂园在上市7年时间里建立了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从拿地到最后的销售,这家企业已经积累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用高效的执行去落实。
碧桂园内部说,“现在是跟着莫斌总裁二次创业”,言简意赅地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碧桂园的深刻意义。除了莫斌,集团在2013年5月聘请了华南知名地产界人士朱荣斌担任联席总裁,增强公司在土地投资方面的实力。在董事局层面,董事会主席成为“定坐标”的人,而不是整天担心权力被夺、家财被夺的“家长”。
此时的杨国强已经不是“敏于行而拙于思”,而是通过自我革命去筹划企业更长远的未来。
近年,碧桂园又新增四名主席顾问,都是原来重要企事业单位的资深人士,其中包括原中国建筑总公司政工部主任张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