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王寅春壶之印款」
2014年3月22日下午,品茶鉴壶时间,特别与老友小余约好-尽可能搜罗王寅春壶款的壶来做研究。结果找到11把王寅春壶款的壶,包括:4把紫砂牛盖洋桶壶、2把紫砂汉君壶、1把紫砂周盘壶、1把紫砂六方菱花壶、1把青灰砂牛盖圆腹壶、1把紫砂倒把西施壶、1把镶金朱泥水平壶。
经过一番比对,先淘汰「墨缘斋景堂制」款「紫砂倒把西施壶」与「阳羡惜阴室王」款「镶金朱泥水平壶」,尽管这2把的做工很好,但是泥质太新,不符合1920~1930年代的紫砂特征。
其次,发现青灰砂牛盖圆腹壶的「王寅春」印章,有着明显的外框,显然不同于其他8把,因此也将之列为疑品。
再核对所余8把「王寅春」印款壶-4把紫砂牛盖洋桶壶、2把紫砂汉君壶、1把紫砂周盘壶、1把紫砂六方菱花壶,「王寅春」印款的印文一致,只是其中有一把壶的印款大小较其他7把壶小上0.1公分,为1.2*1.2公分,这点因为紫砂土质的收缩率不尽相同,所以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但是。按照现在的用印章法,理论上应该是印款的正上方对着壶柄,但是在比对中发现有4把是印款的正上方对着壶嘴,这就令人迷糊了?究竟「印款的正上方对着壶柄」的习惯是「铁律」?还是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习惯?这点还有赖来日再继续探究。
然而,对「王寅春」印款壶的鉴别,仍该是以壶本身的良窳为准,尽管王寅春曾制作过许多中低价位的壶,但是,壶形的作工必然会有一定水平,只是收尾处可能有精细与否的差异,以及使用的泥料也会有粗细的差别。但是,一般来看,王寅春制作的壶应该是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因为壶是比较出来的!
就如同顾景舟生前来台时曾私下表示:「他自己都难辨他自己的作品,即使自己证明过的东西,都不一定是真品,只能说他曾做过同型的作品。但是,他也表示-他可以在一堆同型的作品中挑出自己的作品,他笑着说,东西单一件很难说,但是东西怕『比』,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值得所有喜爱藏壶的人深思。。
这把王寅春款的紫砂六方菱花壶是老友小余在1988年4月所购藏的。另外,他在稍早之前还曾藏购过王寅春的汉君壶。
我眼中的「王寅春」
本文使用原发表于《紫玉金砂》七十期的「朴实勤学筋(纹器)宗师─王寅春」所载数据,经比对较2007年黄怡嘉在台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艺术学系所撰「宜兴紫砂壶造形风格之研究—以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四名家为例」之硕士论文更详实与具时间性,就时序上的排列来看,前者出生年较后者早一年,自然也影响后续的年代与年龄排列。
※王寅春生平
王寅春(1897年1月13日~1977年4月11日),著名紫砂开厂七老艺人之一,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上袁村。其父五金宝(又名金大),原为镇江做小烧卖出身。由于生活贫苦,清光绪26年(1901年),王金宝率妻王陈氏和4岁的儿子王寅春及刚出生的儿子王伯生来宜兴上袁村,开一小铺,以做小烧卖(开麻糕店)为生。
1910年王寅春13岁,拜赵松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学艺。1920年代后,所制朱泥水平系列壶胎薄轻巧而出名,1930年代至上海仿古器。
1960(1951~1960)年代创制汉君壶。1954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50余人,有何道洪、王石耕、周桂珍、张洪华,高洪英等名艺人。
1960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所创《半菊》、《梅花周盘》、《六方菱花》、《六瓣高瓜酒具》、《菊球壶》、《裙花提梁壶》等作品严谨工整,规矩挺括,一丝不苟,技艺风格独树一帜,是紫砂业界近代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人物,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作品广为国内外各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一、以朱泥水平小壶名扬上海
1913年,在赵松亭处3年满师后,因仅从金阿寿手中学到很一般的制壶本领,亦只能制作很一般的《寿星壶》、《海蛋壶》,连象样的《洋桶》、《蛋包》都制不出来。赵松亭认为王寅春手艺太差,不是做茶壶的料,于是要王寅春离开陶坊。王金宝闻讯恳求赵松亭,赵松亭遂答应试用一个月,拿来其子赵干泰所制的水平壶做样品,叫王寅春仿制。
王寅春拿到赵干泰的水平壶一看,又薄又灵巧,深知先生赵松亭给自己出难题,但王寅春自尊心极强,咬着牙接受了。王寅春生相粗笨,手脚亦粗,水平壶又小,手指很难放进去。拍壶身筒时,王寅春试了很多次,才逐步适用小指档坯,并适应用食指捺底。
为了做起水平壶,王寅春光是学搓一只水平嘴,就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终于学会搓嘴,掌握了搓嘴的决窍。不到一个月,王寅春所仿制的水平壶得到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加紧技艺的纯熟和制壶速度的训练。看到壶的连赵松亭连夸“好小子,人粗手巧,留!”因此获赵松亭长期聘用。
在赵松亭陶坊里虚心好学。当时赵松亭陶坊云集了紫砂业界很多高手,其中有储铭、程寿珍、邵步云、潘德根、郭其林等。王寅春在赵松亭处勤向前辈名艺人求救,不懂事就问,不懂就学,技艺很快超过自己的师父金阿寿。在赵松亭、赵干泰督造下,王寅春制作水平壶的技艺迅速得到了提高,为后来的制壶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业内资深人士评说:“王寅春如果没有在赵松亭陶坊好手间勤问博学,是很难有后来的成就的。
王寅春制作的朱泥小壶与众不同,胚体圆而薄,下水平稳,出水利爽,极为精巧,很快为他赢得声誉。起初是“福记”老板陈福寿请他做水平壶,在把下盖“福记”印章;后来客商径自赶来请他做水平小壶,包括上海铁画轩也慕名前来定制水平壶,并包销所做,王寅春很快名扬大上海。
其间,赵松亭请王寅春制作的朱泥水平壶,特地请王寅春使用赵松亭(约在1914年)为他刻制的“阳羡惜阴室王”印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盖与壶把下。赵松亭于1926年创复兴窑烧制《贡局》、《贡壶》期间,王寅春又被聘至先生家中,专制《贡局》系列壶。
二、承接日本花盆开创木模挡坯的技术
1930年代销日本的东洋生意兴起。1934年,有日本客商向“吴德盛”陶器公司订制300只小花盆.限定两月内交货,当时无人敢接,因为外商合同严格,逾期不仅要退货,而且要罚款。当时王寅春家中因为人多且弟弟们尚小,生活非常艰难。为了能维持生活,王寅春明知难做还硬是接下这单生意。
如果按照正常的制作方法要按时交出合格的300只花盆是件极难的事情。王寅春从古人“斫(ㄓㄨㄛˊ,引申为用刀斧等砍)木为模”的成型方法中得到启示,创出了以木模搪胚的方法,提高了工效且使花盆的造型更为精确周正。
他开创的木模挡坯的先河,既提高工效又制作考究,开创了宜兴紫砂陶生产使用模具的先例,成为宜兴紫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就是这300只花盆,让王寅春得到了吴德盛老板的器重,后经吴德盛介绍,被聘至上海,为上海大古董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
三、终生宝用“王寅春”方章
1936年年底,王寅春回到宜兴烧茶壶时,在蜀山西街茶馆里结识了著名金石书法家潘稚亮。潘稚亮看了王寅春所制的茶壶。认为是大家手笔,前程不可估量,遂介绍王寅春认识著名壶界收藏人士储南强。储南强亦认为王寅春的技艺不可多得,但储、潘二人均希望王寅春制壶不要署古代其他名艺人的印款,要正直做人,要光明正大地打自己的印款。
潘稚亮除反复开导,还亲自为王寅春镌刻了方章“王寅春”款一枚。王寅春宝爱此印,终其后半生一直用此章钤于壶底。同时自此之后,王寅春仿制古董,均为盖内钤自己的印款“寅春”作标志,或在壶内口沿处盖“寅春”款。
四、价廉质高的“寅春壶”
1940年代中叶以后,窑业萧条,王寅春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王寅春曾为蜀山“毛顺兴”、“徐福康”、“曹秀奇”、“顾金丰”、“张小槐”等紫砂陶器店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价廉而质高,这就是盛誉一时价廉质高的“寅春壶”(他只用那颗潘稚亮为他刻的印章,不论档次高低)。其同时也为“基德昌”、“立新”、“陈顺发”、“陈敖生”、“许立信”、“邵巨保”等紫砂陶器店制作过仿古高档茶壶。
五、王寅春作品的市场价值尚未得到体现
从前些年的市场表现看,王寅春作品的成交基本在十多万上下居多。2012年春拍中,王寅春的“嵌盖平鼓壶”创出了33.6万元的成交记录。作为既有精深艺术造诣,又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宜兴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王寅春作品的市场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体现。
※参考:
朴实勤学筋(纹器)宗师─王寅春
原发表于《紫玉金砂》七十期
王寅春(1897~1977),宜兴紫砂名艺人,筋纹器巨匠,一代宗师。13岁拜赵松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学艺。二十年代后,所制朱泥水平系列壶胎薄轻巧而出名,三十年代至上海仿古器,54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56年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50余人,有何道洪、王石耕、周桂珍、张洪华,高洪英等名艺人。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作品为国内外各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简介:朴实勤学筋纹器宗师─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著名紫砂艺人,筋纹器工艺巨匠,一代宗师。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13岁拜川埠上袁村赵松亭为先生,投师金阿寿门下学艺。艺成后,以制作各式水平壶为特点,被赵松亭长年聘用。三十年代后为“吴德盛”订制日本花盆而崭露头角。
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初,先后为上海古董商龚怀希、张甫林、唐明湘等仿制紫砂古壶,反复揣摩造型特点,研究制作手法,把握前辈艺人造型的形神韵,并成功复制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等名家作品,被业界公认为紫砂光货方器的好手之一。
五十年代后,逐步以制作紫砂筋纹器为主要特点,所创《半菊》、《梅花周盘》、《六方菱花》、《六瓣高瓜酒具》、《菊球壶》、《裙花提梁壶》等作品严谨工整,规矩挺括,一丝不苟,技艺风格独树一帜,是紫砂业界近代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人物,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刻苦磨练勤学艺
王寅春,清光绪22年(1897年)生于江苏镇江一户贫民家庭。父五金宝(又名金大),原为镇江做小烧卖出身。由于生活贫苦,清光绪26年(1901年),王金宝率妻王陈氏和4岁的儿子王寅春及刚出生的儿子王伯生来宜兴,开一小铺,以做小烧卖(开麻糕店)为生。
至王寅春13岁(1910年),王金宝为儿子前途着想,遂拜川埠上袁村著名艺人赵松亭为得天独厚生,再由赵松亭分配至陶坊所聘制壶艺人金阿寿处学艺。金阿寿,大王寅春18岁,其时被聘赵松亭陶坊,以制作一般行货为主(日用品),技艺较一般。
金阿寿生性暴躁,亦无家室,对王寅春凶得很。王寅春为学到制壶本领,默默忍受,起早摸黑,十分刻苦。三年徒工过去,王寅春仅从金阿寿手中学到很一般的制壶本领,亦只能制作很一般的《寿星壶》、《海蛋壶》,连象样的《洋桶》、《蛋包》都制不出来。
王寅春满师以后,赵松亭认为王寅春手艺太差,不是做茶壶的料,于是要王寅春离开陶坊。王金宝闻讯,用恳求于赵松亭。赵松亭遂答应试用一个月。如一个月时间内能制作出合科要求的紫砂茶壶,则留用,如不行,便离开。赵松亭拿来赵干泰所制的水平壶做样品,叫王寅春仿制。
王寅春拿到赵干泰的水平壶一看,又薄又灵巧,深知先生赵松亭给自己出难题,但王寅春自尊心极强,咬着牙接受了。王寅春生相粗笨,手脚亦粗,水平壶又小,手指很难放进去。拍壶身筒时,王寅春试了很多次,才逐步适用小指档坯,并适应用食指捺底。
为了做起水平壶,王寅春光是学搓一只水平嘴,就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终于学会搓嘴,掌握了搓嘴的决窍。不到一个月,王寅春所仿制的水平壶得到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加紧技艺的纯熟和制壶速度的训练。
连赵松亭亦连连夸奖“好小子,人粗手巧,留!”王寅春不但被留在赵松亭陶坊继续制壶,赵松亭还亲自给王寅春镌刻一枚制壶用印“阳羡惜阴室王”赠与王寅春,被王寅春当成至宝,凡做水平壶均用此章。王寅春学艺亦成佳话,上袁村八十岁以上老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二、勤问博学 功力大增
王寅春在赵松亭陶坊里虚心好学。当时赵松亭陶坊云集了紫砂业界很多高手,其中有储铭、程寿珍、邵步云、潘德根、郭其林等。王寅春在赵松亭处勤向前辈名艺人求救,不懂事就问,不懂就学,技艺很快超过自己的师父金阿寿。在赵松亭、赵干泰督造下,王寅春制作水平壶的技艺迅速得到了提高,为后来的制壶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业内资深人士评说:“王寅春如果没有在赵松亭陶坊好手间勤问博学,是很难有后来的成就的。”
1918年,王寅春21岁租用顾景舟叔公顾听生的房子,成家立业,开始独立生活,仍帮赵松亭制茶壶。1921年,王寅春24岁生养大儿子王长根(石耕)后,为接济生活,开始接受其他客户的订货。其时,王寅春技艺逐渐纯熟,所制水平茶壶,除用自己的印款“阳羡惜阴室王”、“寅春”章,以利区别。赵松亭于二十年代后期烧制《贡局》、《贡壶》期间,王寅春又被聘至先生家中,专制《贡局》系列壶。
三、仿古生涯 艺途坎坷
随着王长根(石根),王根大、王三大等儿子的出世,王寅春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至三十年代,东洋生意兴起。1934年,王寅春37岁时,日本客商向“吴德盛陶器公司”订制300只花盆,“吴德盛”向窑场业界订货,因时间限定二个月,无人敢接。
其时,王寅春家境十分困难,有上顿没下顿,一咬牙,便接下了“吴德盛”订制的300只花盆的东洋生意。王寅春日夜赶制,并利用熟练的成型技法,想出了用木模挡模的办法,致使花盆不会变形,如期完成交货任务,王寅春开始在业界暂露头角。
由于“吴德盛”订制的300只花盆制得相当讲究,王寅春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王寅春不但买下了三进三出顾听生的房子,而且为“吴德盛”老板所器重,自此开始,王寅春接受“吴德盛”老板的建议,专制紫砂方器茶具。1934年年底,“吴德盛”老板订制二件高档紫砂方器,一件为《四方鼓腹壶》,一件为《六方壶》。
王寅春用心制作,所制壶器端庄周正,轮廓分明,得到“吴德盛”的高度评价。事后才知,这是“吴德盛”为上海大古董商龚怀希所订制的作品。
1935年春,经“吴德盛”介绍,王寅春被聘至上海,为上海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王寅春初仿制之作,仍是为“吴德盛”订制的《四方鼓腹壶》、《六方壶》,均是陈鸣远的作品。王寅春反复揣摩这些作品的造型,把握形神关系,所制方器比原先更好。
紧接着,王寅春为龚怀希专仿明末筋纹器茶壶。1936年,龚怀希请德国高级技工,专门为王寅春制作了紫砂筋纹器的口盖样版等制壶工具。这几副样版大小不一,精密度高,用超薄型铅片(或称不锈钢)做成,一般技工是绝对不能制作出来的。王寅春有了配套的样版工具,仿制出古代名艺人的紫砂筋纹器作品,如《菱花》、《王籣花》、《菊花》、《菊瓣》等壶,署款分别为时大彬、李茂林、徐友泉等。
四、贵人提携 树立自我风格
在1936年年底,王寅春回到宜兴烧茶壶时,在蜀山西街茶馆里结识了著名金石书法家潘稚亮。潘稚亮看了王寅春所制的茶壶。认为是大家手笔,前程不可估量,遂介绍王寅春认识著名壶界收藏人士储南强。储南强亦认为王寅春的技艺不可多得。
但储、潘二人均希望王寅春制壶不要署古代其他名艺人的印款,要正直做人,要光明正大地打自己的印款。潘稚亮除反复开导,还亲自为王寅春镌刻了方章“王寅春”款一枚。王寅春得到“切玉圣手”潘稚亮的教诲,领受印款,爱如至宝,一直沿用至逝世为止,一直未换第二个章款。此后,王寅春仿制古董,均为盖内钤自己的印款“寅春”作标志,或在壶内口沿处盖“寅春”款。
1937年年底,由于抗战爆发之故,上海沦陷,王寅春被迫离开龚怀希家,同时带回了龚怀希请德国技工特制的制壶样版工具,为他以后在制壶上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这套制壶样版由王寅春移交给小儿子王小龙使用、收藏,至今仍完好无损。
四十年代初,王寅春应上海客商张甫林和唐明湘之请,制作了销往欧洲的十五头咖啡具,造型有六方、八方、抽角等。接着王寅春又为蜀山蒋洪汝制作出一批销往泰国的茶壶,有《洋桶》、《线圆》等品种。四十年代中叶以后,窑业萧条,王寅春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王寅春曾为蜀山“毛顺兴”、“徐福康”、“曹秀奇”、“顾金丰”、“张小槐”等紫砂陶器店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价廉而质高。
也为“基德昌”、“立新”、“陈顺发”、“陈敖生”、“许立信”、“邵巨保”等紫砂陶器店制作过仿古高档茶壶。坎坷的艺途,磨练了王寅春的技艺,谡了五十、六十年代创作高峰期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独到风格 永垂壶史
五十年中叶,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工厂技术辅导员,并成为政府聘请的“艺人”之一。在辅导徒工的同时,王寅春的技艺亦进入高峰期,创作进入旺盛期。
1956年,王寅春首创《五头梅花周盘茶具》。《梅花周盘》以壶身、壶盖、壶钮为筋纹菱花造型,阴阳交合,布局严谨,功夫老到,创制成功后引起轰动。接着,王寅春成功创制紫砂筋纹器代表作《菊球》和《半菊》。〈菊球〉继承紫砂传统,以十六瓣菊花形均匀分布,巧妙安排,阴线随壶身抛物线而起伏,线条流畅胥出,特别是口盖沿的菱花边,圆润而致密,每一处凹凸面均可自由复合,每一处细部处理均严格操作,整体端庄浑厚,恰似一朵绽开的菊花呈现在世人面前。
《半菊》以《菊球》上半部变化而成,下部扩张,增加形态的气度和稳重感,线面更简练流畅,制工亦极为精巧。《菊球》、《半菊》的创制成功,开创了现代紫砂筋纹器的新局面。
1957年,王寅春乘兴创作出紫砂筋纹器系列《六方菱花》、《合菱》、《菊铫》、《纹井》、《八方盘钟》、《玉笠》、《高瓜形壶》、《六方抽角》、《劲竹》等作品。在这些紫砂筋纹器的制作上,王寅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艺特点,既有苍劲刚遒,挥酒自如的风韵,亦有庄重古朴、飘逸共美的风格。
1963年,王寅春成功创制《亚明方壶》、《高菊》等作品,其中《亚明方壶》由亚明、王寅春共同设计。王寅春充分发挥制作紫砂方器的技艺水平,润肌玉骨,稳重端庄,成为紫砂方器优秀经典之作。《高菊》亦称《高瓜菱壶》,具有王寅春强烈的个性和特点,为紫砂筋纹器增添新的品种。
六、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进入七0年代,经历浩动和动乱,年过七十,年事已高的工寅春辛劳过度而住院治疗。刚病愈出院,壮心不已的王寅春仍耕耘不息。1972年,身体稍有好转的王寅春精心构思,几度创作,于1972年5月创制成功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作品《裙花提梁》。
《裙花提梁》雍容大贵,规矩挺秀,光润和洽,口盖准线严密,以端庄古朴的造型,清秀酒脱的风格,别致独到的处理,精工制作的技艺,成为王寅春创作生涯中最为成功的紫砂筋纹器经典之作之一,也是王寅春创作生涯中最后一把创制的成功之作。此后,王寅春由于身体原因,几度住院,几度疗养,几度恢复,于1977年4月11日逝世于宜兴蜀山,享年八十岁。
王寅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以不屈不挠的性格,刻苦踏实的敬业精神,历尽坎坷,在紫砂方器和筋纹器领域勤奋创作,多产高质,特别是在紫砂筋纹器领域,独创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特点,成为紫砂筋纹器流派中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王寅春的许多筋纹器传世之作,如《梅花周盘》、《菱花》、《菊球》、《半菊》、《裙花提梁》等已经成为紫砂传统经典之作,王寅春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