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

2017-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地在今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六百年来,关于明太祖诞生地,主要是凤阳说与明光说之争,也有宿县说.五河说.泗县说等.面对众说,本文只谈"凤阳东乡"说,不论其它.近期诸多明史学者多方考证.实地考察,认定了元末的钟离东乡城,就在今凤阳县境内,从而使"凤阳东乡说"得到了确证. 关于朱元璋诞生地,笔者认定朱元璋在世时的一种说法,即据朱元璋"手录大概"撰写的<皇陵碑>说的"钟离之东乡".元朝的行政机构,在

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地在今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六百年来,关于明太祖诞生地,主要是凤阳说与明光说之争,也有宿县说、五河说、泗县说等。面对众说,本文只谈“凤阳东乡”说,不论其它。

近期诸多明史学者多方考证、实地考察,认定了元末的钟离东乡城,就在今凤阳县境内,从而使“凤阳东乡说”得到了确证。 关于朱元璋诞生地,笔者认定朱元璋在世时的一种说法,即据朱元璋“手录大概”撰写的《皇陵碑》说的“钟离之东乡”。

元朝的行政机构,在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元朝的钟离县属濠州管辖,为濠州治所所在地,上属安丰路。朱元璋攻占安丰路后,于龙凤十二年(1366年)改为寿春府。吴元年(1367年)升为濠州为临濠府,改寿春府为寿州,隶属临濠府。

洪武二年(1369年)营建中都,又改钟离县为中立县,三年十一月改为临淮县。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七年八月,临淮县为临淮、凤阳两县,东乡属临淮县,同时改中立县为凤阳府,移府治于凤阳。清乾隆十九年(1751年)临淮、凤阳两县合并为一县,隶属安徽省凤阳府。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梧桐教授于1993年所著的《洪武皇帝大传》中,将朱元璋诞生地写作“濠州钟离(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2在2006年出版的增订本《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中,经陈梧桐教授反复考证,将朱元璋的诞生地定在今凤阳县境内,详考如下:

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诏立皇陵碑”。皇陵是朱元璋父母坟墓。它在龙凤十二年朱元璋返乡时曾整修过一次,“增土以倍其封”。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后,下令对皇陵进行改建,命名为“英陵”,翌年五月完工,改名为“皇陵”。改建之前,朱元璋即令翰林伺讲学士危素撰写碑文,二年二月碑文写成,“命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诣陵立碑。”这个皇陵碑,进一步说明其诞生地在钟离之东乡。

朕幼时,皇考为朕言:“先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于宋季元初,我时尚幼,从父挈家渡难,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皇考有四子:长兄讳某,生于津津镇;仲兄讳某,生于灵璧;三兄讳某,生于中立县;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

奉命前往皇陵立碑的李善长,在碑文的序言和结语中,曾对立碑的缘起和碑文的撰写过程作了如下说明:岁在戊申(洪武元年)正月乙亥日,高帝即位于建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告祭昊天上帝皇地袛。追高祖为玄皇帝,庙号祖德;曾祖为恒皇帝,庙号懿祖;祖为裕皇帝,庙号熙祖。皇帝御谨身殿,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奉旨刻石于临濠之先陵。

善长伏念皇帝奋迹淮甸,将揽群雄,奉天运,乘大业,建武功,以有天下,实由祖宗积德所致。兹欲撰文成词,臣考樜弗固,则记载弗称,敢以上手录之概,若日臣善长以手录付词臣(危)素等,钦承明训,黾勉论次。

根据李善长的记述,可知这个《皇陵碑》是应李善长之邀,由朱元璋“手录大概“,经危素进行文字修饰而承的。关于朱元璋出生钟离东乡的表述,应是出自朱元璋手录的原文,因为作为一名曾经仕元的降臣,危素没有必要也不敢随意改动朱元璋自己的说法。

朱元璋在世时,对其诞生地根本不存在说明争议,在当时人的眼里,钟离、濠州、濠梁、临濠、凤阳就是“帝里”、“帝乡”。如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刘基表示反对。洪武四年三月,刘基告老还乡,临别时曾说:“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

洪武八年,中都钟楼建成,宋濂受命撰写《凤阳府新铸大钟颂》,颂曰:“维天穆清,鼓以雷霆。适昭天声,百物以生。维帝睿哲,法天之烈。大镛斯揭,元气喷泄,睠于濠梁,真龙飞翔。乘阴御阳,洗濯八荒。神物攸起,是为帝里。”8朱元璋去世后,人们也仍然把凤阳看作是“帝里”、“帝乡”。

如嘉靖朝巡抚凤阳诸府的周金,在《中都鼓楼》诗中写道“帝里危楼危且雄,远涵沧海障晴空”。9万历朝御史周盘,在《谒皇陵致颂》中写道:“淮甸龙飞日,巍然奠帝乡”。直到清代宫修的《明史》,还有“凤阳帝乡”的说法。

依据朱元璋自己的文字记载和口头表述,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在孝陵前竖立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便说朱元璋生于濠州:

皇考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句容大族也。皇曾祖、熙祖裕皇帝,居泗州。皇祖、仁祖淳皇帝,居濠州,皇考生焉。

永乐十六年,经三修定稿的《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的诞生地更明确标出具体的州、县和乡: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濠之钟离东乡人也。

明太祖朱元璋诞生于钟离之东乡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分析判断:

(一)、朱元璋参加起义,直到称帝之后,曾先后三次返回家乡钟离,却从未到过泗州盱眙。人都是有感情的,有亲情、乡情和友情等等。特别是在“安土重迁”的古代农业社会里,离开家乡时间长了,就会思念在家的亲友和故乡的一草一木,总想回家看看。朱元璋自至正十二年投奔了郭子兴队伍,多年在外征战。

后濠州为孙德崔、李济所占领,朱元璋部将韩政收复了濠州,太祖即返濠州,祭扫、整修父母的坟墓,并与父老乡亲见面,宣布故乡的“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14此后,太祖还与洪武四年二月、八年四月两次返回凤阳视察中都,祭祀皇陵,会见乡亲。

洪武十六年八月,特遣内宫前往凤阳,将20家亲邻接到南京相见,并领着他们游览参观了宫殿。15但查遍明代史籍、方志,却未见有朱元璋到过泗州、盱眙的记载,更未见他说过盱眙是他故乡之类的话。

(二)、朱元璋为营建中都而扩大临濠府的辖区,盱眙县最初并不包括在内,而是后来才增补进去的。吴元年,朱元璋将濠州升为临濠府时,曾将泗州、寿州改隶濠州。洪武二年九月下令在临濠府营建中都,又以泗州、寿州直隶中书省,同时改钟离县为中立县,三年改为临淮县,至洪武四年二月,上调中书省臣曰:“临濠为朕兴王之地,今置中都,宜以傍近州县通水路漕运者隶之”。

作为“兴王之地”的中都辖区,享有比一般府县优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到了洪武四年三月,“以泗州隶临濠府”,16原属泗州的盱眙,才划归中都区。可见在中书省臣的心目中,钟离即中立县才是真正的帝乡,其地位是远远高于非帝王乡的盱眙县的。

(三)、朱元璋下令永免凤阳、临淮两县的赋役,却未曾免除盱眙县的赋役。洪武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明太祖谓户部臣曰:“凤阳,朕故乡,皇陵在焉。昔汉高帝生于丰,起于沛,即成帝业,而丰、沛之民终汉世受惠。朕今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宜榜谕其民,使知朕意。

洪武二十九年正月,朱元璋再次下令重申永免凤阳、临淮两县赋役。朱元璋对户部大臣的这两道谕旨,说明他之所以永免凤阳、临淮的粮差,是仿照汉高祖刘邦免除其出生地丰县和成长地沛县粮差的做法。他的诞生地和成长地,是由钟离析分而来的临淮和凤阳两县,而不是凤阳府,并不包括泗州盱眙在内。

“钟离之东乡”在元代应是乡级地名。据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思祥先生近年来的最新考证表明:在凤阳明清方志何舆图上,虽无称“东乡”的乡级地名,但不乏辍有“东乡”的其它地名。

乾隆《凤阳县志》和《凤阳府志》的舆图、光绪《江南安徽全图》、民国二十五年《凤阳县分区图》都分别标示有“东乡城”、“东乡铺”、“东乡村”。至于文字记载,明弘治元年《中都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凤阳府志》、光绪三年《重修安徽通志》都记载有“东乡城”。其中康熙十一年《临淮县志》卷一记载:东乡城,县东南四十里。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沛郡,属……县三十七;相、龙元,箫,……东乡,临都、义成,祁乡。”

东乡一度还是侯国,两汉建昭元年(前38年)正月,封梁敬王子刘方为东乡侯,传子刘护,免,国除。

众所周知,推翻一个旧王朝,新朝常常要以新代旧,行政建置和地名也不例外,作为朱元璋故乡的濠州,洪武之初,尤其是决定在此营建中都以后,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建置变更轨迹是:濠州——临濠府——中立府——凤阳府;钟离县的变更轨迹是:钟离——中立——临淮,再一分为二:临淮、凤阳。七年间,州县多频繁改动,区域大幅调整,县属乡村也一定会跟随变动。

据方志记载,明祖临淮县的八个乡,洪武七年设立凤阳县时划出四个乡,划给凤阳县的四个乡是:广德、太平、清洛、永丰;临淮县保留的四个乡是:移风、感应、闻贤、永丰,(原来永丰乡一分为二)。在这两县八个乡中没有发现“东乡”的建置地名,不难理解,元代的钟离之东乡,到了明代一定是被改变了。元代钟离县的“东乡”,在明代会被改成什么了呢?

元代的乡名目前尚无资料可考,这是造成明代以后把“东乡”理解为方位词而产生朱元璋诞生地诸多说法的根本原因。考察洪武七年后的临淮县四个乡,其移风乡在县北,闻贤乡在县东北,感应乡在县东南,永丰乡在县南。这四个乡名有可能与元代的乡名不同。

如“移风乡”就有可能是洪武五年五月以后更名的。这年五月朱元璋下诏“移风易俗”,诏令说“纪纲粗立,故道未臻,民不见化,市、乡、里、闾尚循元俗,天下大定,礼义风俗可不正乎?”20既正礼俗,名称一定得变,名不正,言不顺也。

又据乾隆四十年《凤阳县志》:感应乡辖五都六都,其中燃灯寺跨五都一图、二图;东乡城跨六都三图、四图。既然感应乡辖燃灯和东乡城,它的前身就应该是元代的“东乡”。

“感应”二字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它让我们想到了曾经为於皇寺游方僧的朱元章。

对朱元章来说,曾经的僧人已经“由祖宗积德累善”而达到“承天命以典神天”的地方了,21也就是说,他能够成为“仰承天命,抚驭万方”的皇帝是与“天”的感应,“天人合一”的结果,《明太祖实录》多处记载朱元璋与“感应”一词的关联。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辛卯,朱元璋登上集庆路(今南京市)城墙,周览城郭,对徐达等人感叹金陵险固,诸公当同心协力,徐达说:成功立业非偶然,今得此殆天授也。乃改集庆路为应天府。22

对明初决定行政建置和参与地名更换的朝廷或府州县官员来说,他们一定会将钟离“东乡”放在更换之列。既然攻下集庆是“天授”,便“应天”而开府,那么天子龙飞之地自然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一合德”的基地,将“东乡”改名为“感应乡”,应当是最恰当不过的选择了。

据此,我们有理由断定明代“临淮之感应乡”就是元代的“钟离之东乡”。

元代的“钟离”也好,明代的“临淮、凤阳”也好,这两个地方的境域和历史沿革是有文字记载的,它与泗州盱眙“灵迹乡”紧邻,但亳不相属。

从地理上看,钟离和盱眙的分界线长期处于较为固定的状态,我们从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各个朝代的地图上可以看出。从地质地貌角度考察,两个县之间的地质构造为“庐断裂带的庐江——嘉山段”。其北边为东北——西南向的“紫阳山断层”,两边为南北向的“石门山断层”,23而这两个断层就是两县的自然分界线,长期没有变化。

因此,无论是自然地理角度,还是从建置沿革角度去考察,钟离和盱眙两县的关系,它们的分界比较固定,生于濠州钟离乡的朱元璋不可能混淆到泗州盱眙境内去。

据袭侯支《李氏族谱》记载:王(陇西王)讳贞,正配朱氏,太祖高皇帝之姊也。王之父七三公,名富,取陈氏,居泗州盱眙县之明光集。元庚年(1330年),六二公卒,奉母陈氏,迁于凤阳临淮之东乡以避乱。”24李贞是朱元璋的二姐夫,洪武十一年(1378年)卒,葬今明光市城南大李村,追封为陇西王,谥恭献。

其幼子李文忠,洪武十七年底,葬南京钟山,追封歧阳王,谥靖武。当年李贞迁徙的地点,与朱元璋诞生地相同,这自然使人想到他是入赘到东乡的。因此,“东乡”既是李贞避难之所,也是李、朱两家联姻之地,自然也就是朱元璋的诞生地了。

李贞迁徙“东乡”具体地点究竟在哪里?李文忠的二十世孙李大赉曾撰文说:“李贞妻室朱姓名佛女,是原来住在抹山北朱家的女儿不久,举家迁往燃灯集金桥坝”。25这个金桥坝,便是我们要寻找的朱元璋的诞生地。

燃灯集金桥坝正处于临淮感应乡,跨五都一图、二图。这就给我们今天考证朱元璋的诞生地在临淮感应乡燃灯集金桥坝,敲定了一枚“金钉子”。

综上:考证朱元璋的诞生地,最为可信、最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当推朱元璋本人的文字记载和口头表述。朱元璋诞生地“钟离之东乡”,是元代地名,早在西汉年间置东乡县演变而来,到了明代更名为“临淮县感应乡”,朱元璋诞生地就在临淮县感应乡燃灯寺附近的金桥坝,即今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

明太祖诞生地已经敲定,帝乡纷争何谈不休?敢问“东乡”在何方?“东乡”只有一个,“东乡”就在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