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抗战 抗战时广东陈济棠也用坦克部队 怎料首战就全军覆没
抗战时广东陈济棠也用坦克部队 怎料首战就全军覆没(1)_历史要闻_光明网
战车队,陈济棠,战车,一级上将,装甲车
历史要闻
1934年南京政府的“维克斯”水陆两用战车。
众所周知,坦克和装甲车是二战时期陆地战的主要武器之一,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中国在当时是一个落后国家,要抵抗工业化国家日本的野蛮侵略,也不得不考虑提升武器装备水平,进口坦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例如在淞沪战场,中国就投入了德国装备的机械化师,给日军以重创。
然而,大家可能意想不到的是,在广东的抗日战场,也曾有一支小规模的坦克部队,这支部队的命运如何?记者在当事人回忆资料的基础上,采访了专家肖自力教授,为大家揭开神秘的一角。
陈济棠(1890年2月12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广东防城东兴马路镇客家人,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多建设。有“南天王”之称。
养兵千日:陈济棠从英国进口坦克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从捷克和德国进口了大量机枪、新式步枪,还建造了一间能大量生产重炮的琶江兵工厂。南京在抗战前曾组建德式装备的教导师,陈济棠马上跟风也组建了一个。
华南师大历史系教授肖自力说,1935年前后,陈济棠花费巨资从英国购进了12辆“维克斯”牌的坦克和15辆装甲车,这些坦克和装甲车都装备了火炮和轻重机枪。当时,坦克还是战场上的稀罕玩意,许多人习惯称之为“战车”。陈济棠将12辆坦克编为一个战车中队,装甲车编为装甲车中队,总称战车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由陈济棠的得力干将邓鄂担任。战车大队被安排在燕塘军校进行训练。
陈济棠于1936年7月下野,燕塘军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接办,被改称为“中央军校广州分校”,战车队落在了新任第四路军总指挥余汉谋的手中,因对这些新式武器不熟悉,战车大队的指挥官几经变换,最后改派曾留学德国的中校参谋曹绍恩担任。
据曾任战车队教官的刘炽回忆,这些战车大队的指挥官都没有任何实战经验,而陈济棠下野距抗战爆发只有一年的时间。形势不等人,在残酷的抗日战场,这支战车部队的表现如何呢?
用兵一时:“耳目闭塞”开往增城
1938年10月,日军4万余人从大亚湾登陆,16日晨,日军相继攻陷惠阳、博罗,向广州方向进逼。余汉谋调集兵力于增城四周布防,并下令阻敌于增城、正果、大仙岭一带。战车大队接到命令,在该战线提前设伏,拟奇袭日军。在此危难之际,这支部队被寄予了厚望。
战车队出发了,等待它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首先,它没有“眼睛”:敌人是啥模样?番号多少?行军路径如何?不知道。此外,战车队手里没有作战地图。更恐怖的是,他们没有任何通讯工具,这是没有“耳朵”。坦克部队必须要步兵的协同。而据战车队教官刘炽回忆,关于战车队和步兵如何配合作战,上头根本没有任何指示。
“头脑”呢?刘炽说,指挥官曹绍恩似乎还没有进入战斗状态,备战的那两天,他带着大望远镜、空图囊,坐的车上载满了牛奶、饼干、火腿、香肠、罐头、高级香烟等物资俨然以演习的状态对待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