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槍”李書文《八極拳譜》析義
編者按:近代八極拳人夢寐以求的一代“神槍”李書文主持編寫的《八極拳譜》,經過了千呼萬喚,終於出世了。此“拳譜”究竟有何“秘要”,“六大開”難道是“乾坤大挪移”?不然,他李書文怎麼就能“調教”出走進中南海的八極驍將李健梧,還有臺灣號稱“大內八極總帥”的劉雲樵,以及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保鏢霍殿閣三位絕頂高手來呢?李書文對八極拳的貢獻,是不是空前絕後?
尚請讀者諸君注意本刊動向,《精武》將陸續刊發此譜中的拳理功法,甚至也將具有神秘色彩的“六大開”全盤端出,看看“神槍”是怎麼說的。
最後還說一句:此《八極拳譜》是李書文嫡孫李志成先生提供的。
“神槍”李書文《八極拳譜》析義
為推進八極拳理論研究和科學教學,使八極拳這一武術精華保持其傳統面貌與科學的技術含量,從而使之得到良性、健康發展,現將“神槍李書文”前輩當年組織編寫的《八極拳譜》中有關歷史及理論、功理、功法等方面的內容分設若干部分,向諸多國內外愛好八極拳者作一較為詳細的介紹,目的是讓八極學子共同對八極拳諸多史料中所闡述的歷史、拳論,演練及技術實用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對比分析與研究,還世人一個八極拳歷史的真實性、理論的科學性、技術的純樸性,將蒙塵的八極拳再現於陽光之下,展示其歷史風貌與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眾說紛紜的八極拳源流
多年來,諸多國內外武術研究者,就八極拳的源流進行了艱辛的考證、探討與研究。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各級主管部門、眾多的八極拳研究會及一些名家編撰出版的有關八極拳的書籍不下十幾種,相關的文章也發表了不少。然而,八極拳的源流問題仍然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依據明代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說,其中戚氏在介紹當時名拳家、名拳法和腿技等內容時提到:“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雖各有所取,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依據此說,有的研究者推論“巴子拳棍”即是現在的八極拳之前身。
已故臺灣武術家劉雲樵先生曾在所著《中國武術資料集刊》的《八極拳述要》中寫道:“八極拳古稱‘巴子拳’”。這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且,劉先生還解釋說,“巴子拳”。這個名稱是由“鈀子拳”變來的。鈀子是農具的一種,是附有幾個鐵爪的鋤鎬。這個拳採用的拳型獨特,與鈀子的鐵爪相似,故名為“鈀子拳”由於“鈀子”或“巴子”這個名稱不夠文雅,所以,其門派中的文人就把拳名改為“八極拳”。
其二,清初時,河南境內有一嶽山寺(博愛縣境內),寺內和尚張岳山創八極拳,屬少林外家拳法之流派,後傳授給山東海豐莊科村的吳鐘,承傳至今。
其三,八極拳原屬武當派內家拳法,是武當道士根據前人武技所創,以後演變形成了八極門。
以上三種說法,對八極拳創于何代、何地,何人所創,無有說服力的史料證實,更不見著承。可見此三種說法只是任意傳聞、猜測,進而臆斷,不足征信。
半個多世紀以來,有些研究者依據的史料主要有兩種:一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編著的《滄縣誌》卷八《武術人物》,其中傳記中載:“吳鐘,北方八門拳術之初祖也,字弘聲,孟村鎮天方教人。八歲就傳,聰慧過人,年甫弱冠,勇力出眾,遂棄書學技擊,晝夜練習,寒暑無間。一夜,方舞劍庭中,有
然自屋而下者,氣象岸然,黃冠羽士也,叩其姓字不答。座談武術,皆聞所未聞;繼演技擊,更見所未見,遂師之,授八極拳術。道士留十年,忽曰:‘吾術汝盡得之,吾將逝矣。’鐘泣且拜曰:‘十年座下,賜我良多,惟一不知師之姓名為憾。’道士慨然曰:‘凡知‘癩’字者,皆吾徒也。’言罷辭去,不數杳然無蹤。逾二年,又一人來談,次知為‘癩’之弟子,亦秘其姓名,惟曰:‘吾‘癖’字也。’贈八極秘訣一卷。並傳授大槍奧妙。”
二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由孟村人吳會清編著的《河北省滄縣孟村鎮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其中記載道:“吾滄無此拳術’于前清雍正年間,有一南方俠客,雲遊來孟村,適口渴腹饑,吳公諱鐘慨然款待茶飯,談論投機,推誠相愛。鐘公素習武術,言來契合,與之比技,屢試屢北。俠客曰:‘儂素聞燕趙多慷慨之士,故雲遊來此,以訪賢者。今觀孺子忠誠可嘉,儂將術遺於此矣。六合大槍之奧妙,俟三年後,汝師兄癖道人再來教汝,以為弟兄識面之餘地也。’鐘公跪問師之仙鄉姓名,俠客曰:‘癩’儂之號也。除孝、悌、忠、信教育外,別無餘言,飄然而去……”
以上兩種史料記載中的說法,不難看出皆出一源。其說法雖荒誕,但仍被多數不明八極拳歷史真相的人們誤認為事實,且流布甚廣,長達半個多世紀。
究竟在八極拳歷史上是否有吳鐘認“癩”為師的事實,“癩”與“癖”又是何許人也,到目前為止,只是八極拳門部分人的傳說而已。這就是八極拳近代形成的所謂幾大傳系在各個歷史時期編寫的各種“家族譜”式的所謂《拳譜》所演繹的師承傳說。而傳說又產生了新的傳說,甚至後來還創造了與傳說相吻合的記載說法,自圓其說。這些說法無有可信度的史料證實,更不見說服力強的著承。
把有水分的傳說作為歷史事實記載,是違背歷史記載準則的。人為地編造神秘色彩的情節事故,假託飄然而來的“道士”和來去無蹤影的“俠客”作為八極拳流派的開山鼻祖,載入地方史冊而蓋棺定論,給人一種為確立一家一姓的傳承“正宗”歷史而永久性地混淆視聽、欺世盜名的感覺。自明清以來,中華武林各派都程度不同地把自己的師承神化,甚至吹噓自己家世姓氏的師承淵源,把不利於自身利益的事實更改或抹掉,人為地編造各種各樣子虛烏有的神秘傳說故事,或假託“神仙”、“英雄”、“偉人”為其門派的開山鼻祖,這是當時歷史背景下封建餘毒與某些個人私欲因素所造成的,雖然不斷受到猛烈的抨擊,並被新發現的歷史事實擊破,但仍有人至今將這種腐朽的習慣奉若神明。
既便在今天,在“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今天,歷史卻又出現了與半個多世紀之前極其驚人相似的一幕。
1999年10月,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武術研究院組織編寫、審定與頒行的“中國武術系列規定套路”之一的八極拳教材,那本書中的第一章第一節《八極拳源流》中赫然寫道:“該拳發源於河北省滄縣孟村鎮(今孟村回族自治縣城關鎮)。據《滄縣誌》載:‘吳鐘,北方八門(極)拳術之初祖也,字弘聲,孟村鎮天方教人。’吳鐘(忠)生於康熙五十一年,卒於嘉慶七年(西元1712~1802年)。其籍貫有山東省海豐縣和河北省慶雲縣之說,民族有回、漢兩種說法。
八極拳始于清朝雍正年間,《滄縣誌》載:‘吳鐘(忠)八歲就傳、聰慧過人。年甫弱冠,勇力出眾,遂棄書學技擊……一夜方舞劍庭中,有
然自屋而下者,黃冠羽士也……
此段文字的說法,在八極拳源流問題上,一口認定其發源地是滄縣孟村鎮,不由得使人感到字裏行間顯示出一種霸道之氣,接下來兩句的內容是從《滄縣誌》與《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中拼湊出來的,在吳鐘籍貫與民族問題上確又出現了模棱兩可的說法。後一段不難看出是照搬《滄縣誌》曾記載的荒誕神化傳說的原文做為依據而形成的結論。
且不論此書掛著“欽定”的招牌頒行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既然做出霸氣十足的結論“八極拳發源于孟村鎮”,那麼,八極拳始祖又是孟村何許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吳會清編著的《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記載中,首先在序文中肯定了“吾滄無此拳術”的說法。既然依據《滄縣誌》中記載是飄然而來的“道士”將八極拳傳與孟村人吳鐘,又依據《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中的記載,是一南方雲遊“俠客”傳與孟村人吳鐘,現在又說該拳發源於河北省滄縣孟村鎮,如此前後矛盾,且漏洞百出,說法荒誕,難圓其說,當然無有可信性,依此為據妄下結論,豈不是荒謬的笑話。
據現存的雍正二年八月謹序的吳鐘氏宗族譜記載:“吳鐘氏家族,回族,祖籍山西省,後遷居徽州府歙縣(今安徽省境內)。于明朝宣德年間遷居河北省滄州。”後來,吳鐘的太祖父吳師孟于雍正二年遷居滄州城東南鹽山縣後莊科村(海豐縣即現今山東省無棣縣,縣境與慶雲縣比鄰交錯,後莊科村原屬山東海豐縣管轄,後劃歸慶雲縣管。慶雲縣1958年還屬河北省,其行政區歸鹽山縣管;1961年恢復建制,以後又劃歸山東省管轄)。吳鐘其人在其家族譜中有明晰記載,現山東省慶雲縣後莊科村吳鐘氏家族人丁興旺,吳鐘的墳墓猶存。
李書文《八極拳譜》上的源流
八極拳究竟起源於何時?誰又是八極拳流派體系的創始人?至今仍是一個謎。然而,世間的事物是日新月異的,歷史的研究也因古文獻的不斷發現與文物的相繼出土,而解開了不少謎,或者發現了新的事實。就拿最古老的兵書《孫子》的作者孫武和孫臏的關係來說,二千年來一直是個謎,直到1972年4月我國山東省發掘出土了相關文物才得以澄清。對於只有幾百年歷史的八極拳來說也不例外,近年來不斷發現了一些塵封多年的史料,明確了一些八極拳歷史事實及理論、技術體系的原始風貌。
眾所周知,在八極拳發展史上,湧現了不少名標方志、功垂拳史的精英人物。尤其是近百年來,八極拳門更是承前啟後、名家輩出,其中如黃士海、張景星、曹井田、李貴章、李書文、強瑞清、韓會清、馬鳳圖、馬英圖、霍殿閣、李樹森、李萼堂等,他們的武功學養都是出類拔萃的,他們對八極拳各有貢獻。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都能嚴守八極正傳,努力保持八極拳原有流傳有序的技術架構和文化品位。尤其是威名赫赫的“神槍李書文”,他的拳技槍藝得之於吳鐘等前輩,保持正傳,又融入天下武學之精髓,故而又超過眾前輩,一生縱橫天下四十載,神功蓋世,鑄就了八極拳一個歷史時期的輝煌。舊《滄縣誌》曾記載道:“李書文最精之藝為大槍,蓋得吳鐘之嫡傳。”在八極拳數百年歷史上,李書文是惟一被稱為“蓋得吳鐘之嫡傳”的人物。
李書文先生于民國初年,曾組織跟隨他闖天下的弟子們編著了一部《八極拳譜》。譜中內容豐富,其中有“八極拳源流”、“八極拳精義”、“八極拳基本功”、“八極拳功法”、八極拳八要”、“八忌”、“八極拳之練習”、“八極拳之套路”、“六大開及六大開附屬招法”等,共計九章(將陸續在《精武》發表)。此譜中詳細記述了吳鐘的籍貫是現今的山東省慶雲縣後莊科村,闡明瞭八極拳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六合大槍法來源於陝西延安西山梭羅寨名師賴魁元,闡述了八極拳名稱的來由,精闢地論述了八極拳“內外兼修,意形俱練”的宗旨,及將“健康與技擊溶為一爐”的深刻道理及意義。譜中沒有陰陽八卦學說之詞,而是從人體生理學、運動學、力學等方面科學地闡述了八極拳理、功理、功法和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的系統修煉方法,修煉方向正確,方法既簡單又科學,且使修煉者回味無窮,是一部習練八極拳的經典的好教材,展示了八極拳體系完美真實的風貌。
此譜在第一章《八極拳源流》中開門見山地寫道:“八極拳乃河南少林寺(嵩山)所傳也。清雍嘉年間,山東海豐莊科村有吳鐘者,喜拳術,好交流,凡聞技擊過人者,必師事之技擊術,因此大進。為訪求名師繼續深造,乃貼末四方,懸賞求師。有某叟者攜其妻來訪,鐘與其言技,知為高人,隨師事之。經叟數年指授,加以晝夜苦功,鐘之技擊蓋加精到。一日,叟外出訪友,鐘赴叟處謁其師母。叟妻曰:‘爾數年日夜習技,究技至何等曷,演試之。’鐘乃演技於庭。演畢,叟妻曬曰:“惜爾數年苦功,命技尚未臻精到,乃輒為指點,其中奧妙。’蓋叟妻亦精于技擊者也。鐘技因多年苦練已有根基,經叟妻隨指,遂豁然貫通。叟歸又見鐘演技,訝其技已大精!叟詢其妻,妻具以實告,叟曰:‘鐘之技曆有根基,經汝傾襄相授,其技已超越我等,此處已不可久留。’遂別去。鐘為更求深造,乃攜資赴少林寺,拜寺內老禪師為師。師精通氣功,於練氣、養氣造詣頗深。蓋練氣與養氣皆同出一源,實則有虛實、動靜之分。蓋養氣以道為歸,以集氣靜養為宗法,養心、健魄、斂氣以歸神。練氣者以運使為效,以呼吸為功,運動四肢百骸,以意養氣,以氣促力,氣隨力走,力由氣發。使之去剛換柔,由柔及剛,由剛而柔,待用時則時剛時柔,遇虛則柔,遇實則剛,或也許遇虛則剛,遇實則柔,剛左而柔右,剛右而柔左,氣力相隨,剛柔相濟,虛實同進,意行一致,內外合一,一極動百極響應,八極冶為一氣,此八極拳主旨也。
鐘在少林寺隨老禪師冶八極拳及氣功三年,深得師法奧妙,拳法精湛、藝業過人。後別少林寺到處訪友,足跡遍及大江以北各名山都邑。後至陝西延安西山梭羅寨,又拜賴魁元學六合大槍法三年,而大槍法亦大進。吳老先生經數年苦功,遂精八極拳、大槍法及其它器械。時有康得立與李章亦雍乾年間武術之泰斗也。鐘與康、李為莫逆之交,康精棍術,鐘精大槍法,李精短打,江湖中有‘康得立的棍,吳鐘的槍,貼身短打數李章’之諺。
吳鐘歸裏後,在山東、河北一帶以保鹽業鏢為生,並設場授徒,從學者若鯽,惟學者均不堪其苦,半途而廢。後有滄州東南孟村鎮吳永者與鐘遇,永亦練武多年,與鐘言技至為投契,經敍談宗,永遂尊鐘為長輩,並拜鐘為師精研武術。吳永學成後,傳與本村族人吳坤、吳梅等人。鐘之女吳
亦從父習技,精大槍法,亦聞名遐邇,從學者有孟村人王長錫、王世同,著名者有羅疃村李大忠、張克明二人……”
從以上史料分析:其一,從史學上講,上述史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對當時歷史背景下所發生的一切重要事件,不誇大,不縮小,不編造,而且嚴肅認真地記述了歷史人物的人生活動軌跡,展示了當時歷史背景下人物的思想、言論和行動,合情合理,從而使人物形象活現於紙上。
其二,任何一種傳統文化都是講傳授源流和師承淵源的,不然就會視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武術從來都是以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授形式,所以,就更加重視傳授源流,特別看重師承關係。這是武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武術界長期以來普遍尊奉的傳統和規矩。吳鐘是中華民族的一代精英人物,“尊師重道”,必定是他一生為人處世的風範。吳鐘在武術實踐中,無論是教學還是與諸多名師良友交往中,不可能違背中華民族視如生命的傳統禮教和規矩,必然對後人邊教學邊講本門的歷史、體系和師承淵源。如果吳鐘對後人和朋友連教了自己多年的恩師是誰都說不清道不明,這不合乎人之常情,也不能為人師表,更不可能成為創立八極拳流派體系的鼻祖。再說,李大忠是吳鐘之女吳
的弟子(舊《滄縣誌》中有記載),與吳鐘隔代相傳,且有吳
將其父編著的《拳械譜》傳給李大忠的史實為證。而李書文又是李大忠與其弟子黃士海的衣缽傳人,上述史料記述的歷史應是一個真正的八極拳歷史事實。
其三,從藝業方面講,理不通則藝不精。李書文當年隨師學藝時,與歷代學藝者一樣,尊奉傳統的禮教模式,邊學藝邊聽老師講本門的源流、理論和技術體系,這是人們普遍明瞭的道理。李書文之所以“蓋得吳鐘之嫡傳”,大槍技藝精妙絕倫,一方面是他自身的天賦條件極佳,其悟性極高,而且又超常的苦練苦思;另一方面是其師祖李大忠、張克明,師父黃士海等幾位當時聞名遐邇的大槍卓著者“喂調”出來的。從而,李書文學藝期間接受的是眾多前輩的教育內容,是完整的八極拳體系。再深一步分析,李書文藝成後,挾技遊天下四十載,會過無數高手名師、將軍政客,在與這些人物交往中,如果對本門的源流、理論和技術體系都說不清道不明,怎能與各派名家名流為友,又怎樣能帶領本門精英們托起八極拳一個歷史時期的輝煌?從這一點上講,李書文所著《八極拳譜》中記述的八極拳源流是無可非議的。
其四,據考證的吳鐘氏家族譜顯示,吳鐘其人在家族譜中有明確記載,吳鐘的墳墓猶存。吳鐘的籍貫是現今山東省慶雲縣後莊科村,這又充分證明瞭李書文所記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實。
以上史料的比較與研究,應確立八極拳來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始源于何時何地,風格特點的原始風貌如何,有待考證),六合大槍法來源於陝西省延安西山梭羅寨名師賴魁元。將養氣、練氣等功法與八極拳六合大槍法融為一體,即將健身與技擊熔為一爐,形成內外兼修,意形俱練為宗旨的八極拳流派完整體系的鼻祖是吳鐘。吳鐘的民族是回族,籍貫是現今山東省慶雲縣後莊科村,而不是現今河北省滄州市孟村縣城關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