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贵波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罗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罗贵波将军     罗贵波(1907.7.14-1995),曾用名李文华.罗心夷,江西省南康县潭口镇人.1924年7月于赣州省立师范学校肄业,后回潭口镇小学任教.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家乡开展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8年初组织领导潭口镇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同年8月任中共大余矿区工委书记,10月任安远县委书记.1929年8月任中共赣县县委书记.赣县游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开展游击斗争,参与领导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1930年初任赣南红军

    罗贵波将军     罗贵波(1907.7.14-1995),曾用名李文华、罗心夷,江西省南康县潭口镇人。1924年7月于赣州省立师范学校肄业,后回潭口镇小学任教。

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家乡开展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8年初组织领导潭口镇农民举行武装暴动。

同年8月任中共大余矿区工委书记,10月任安远县委书记。1929年8月任中共赣县县委书记、赣县游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开展游击斗争,参与领导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1930年初任赣南红军第28纵队政委,后任红22军第3纵队政治委员,同年10月任红35军军长,后任政治委员。

1931年冬任红一方面军独立3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巩固和发展赣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及配合主力红军的反“围剿”作战。

1932年夏入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学习,后任红军学校政治总教官。1933年冬起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训练处副处长、政治总教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干部团3营政治委员、上级干部队队长和政治委员,曾率所部担负中央领导机关及遵义会议的警卫任务,参加抢占皎平渡,巧渡金沙江。

到陕北后,任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又称中央红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1938年任晋西北区党委副书记、第120师358旅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12月晋西事变中,参加指挥反击国民党军阎锡山部的进攻,后任晋西北新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

1940年百团大战中,担任晋绥边区南线指挥。1942年冬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八地委书记,领导军民多次挫败日伪军围攻,巩固和发展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吕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1948年8月任晋中区党委书记,晋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汾(阳)孝(义)、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1949年5月任太原警备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

1950年赴越南,先后任中共中央联络代表,中国驻越南民主共和国顾问团团长、首任大使。1958年1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1978年12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二书记、省长。

为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6年8月递补为中央委员)。1982年9月和1987年11月均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5年因病逝世,享年88岁。著有《革命回忆录》、《在越南的八年》(暂名)等。     罗炳辉将军     罗炳辉(1897-1946),原名罗德富,自字宿星,云南省彝良县人。

出生于汉族农家。1929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征途。是10位著名的红军将领之一。

    1915年离家出走至昆明堤入滇军炮队。次年参加讨袁护国之役。在滇军中,他训练刻苦,常练功彻夜,以精湛的武艺在历次严格考核中连连晋升,一次不脱。

并以公正无私、作战勇敢,深得士兵拥戴。1920年被选作云南都督唐继尧和唐继禹的随行军士,备受倚重。在1922年孙中山北伐中,陈炯明叛乱。时任滇军参军官的罗炳辉,在友军崩谈、滇军陷入覆灭之境而不知的危急关头,用军衣包着弯把雨伞冒充机关枪,三闯匪区,两渡江河,韶山越岭,20小时奔跑200华里,挽救了滇军。

随即又在强攻桂林之役中立下战功。滇军总司令朱培德极为感激,任命为少校副官、征兵主任,后又任广州孝平兵工厂护厂队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6月,朱毛红军“汀州整编”为三个军,罗炳辉任红12军副军长,次月升任军长。1932年2月兼福建军区总指挥,7月任红22军军长。

1933年12月任红9军团军团长。在1931年和1934年两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指挥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荣获红星勋章。

长征中率红9军团作全军后卫,在黔、滇、川省单独行军4000华里,巧渡金沙江,激战泸沽,过沪定,扶病克天全,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9月回延安出席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12月抵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任第1支队副司令员,辅佐陈毅司令员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1日第5支队成立,任司令员(次年任新四军江北总指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2师副师长、2师师长、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率部北上山东,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界河战役和临(城)韩(庄)战役。

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2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初抱病指挥枣庄战役。胜利后病倒,21日返临沂就医途中不幸逝世于临沂县兰陵镇(现兰陵美酒厂内)。

享年49岁,遗二子二女。28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令,改安徽省天长县为炳辉县(该县1960年复旧名,现天长市)。1950年,人民政府为罗炳辉建造了宏伟的陵墓。     周恩来亲题:“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

”     朱德亲题:“炳辉同志纪念,革命彻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

”     刘少奇亲题:“炳辉同志千古,志在革命,功在人民。”     任弼时亲题:“永垂不朽!”     陈毅亲撰挽联“罗副军长炳辉千古: 为被压迫阶级争自由、剧战久经、到死不离民众; 当反革命势力已陨灭、丰碑特建、勒铭永记殊勋!

”     罗盛教烈士     罗盛教(1931-1952),原名罗雨成,湖南省新化县松山乡人。

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秋季防御作战。

    1952年初的朝鲜北方,天寒地冻,气温降到零下20度以下。1月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后,掉进近3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

罗盛教投弹训练归来见此情景,象接受战斗命令一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2米多深冰窟,潜入水下寻人。

在刺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落冰水中。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住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的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

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河水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时年仅21岁。     朝鲜政府和人民为了永远纪念罗盛教,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将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将安葬罗盛教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山上修建了罗盛教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同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授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