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团队 一个有世界话语权的团队——记樊代明和他的团队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新华军事记者 赵薇 摄]
今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樊代明记一等功。
2009年11月,4年一度、有世界消化学界“奥运会”之称的世界胃肠病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新任学会主席克扎雷克正式宣布,2013年世界胃肠病大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樊代明院士任大会主席。这是世界胃肠病大会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大会主席。中国人在世界消化学界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我的事业在中国”
如果你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发表不了论文,参加不了国际学术会议,那是啥滋味?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同志说:“那是一种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被开除球籍的滋味。”
那滋味不好受。1985年,樊代明被世界卫生组织选送到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深造,没人把他当回事,有人说:“你们中国医生搞中草药还行,搞高科技项目,还是小学生。”他心里燃起一团火:今天我当小学生,明天也让你当小学生。半年后,这位“小学生”研制成功了4株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震惊了日本同行,日本《药业时报》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一成果。“怎么样?留下吧。”“不!我的事业在中国。”
1994年,世界胃肠病大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全世界有3万人参加。樊代明虽有论文入选,但只能坐在台下当听众。他心想,中国人总有一天也要坐在台上,在世界上拥有话语权。
2008年9月15日,印度新德里。有19个成员国参加的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聚集着来自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消化病专家。
当大会主席宣布由樊代明代表中华消化学会、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中华肝病学会、中华胃肠外科学会等4个专业学会联合申办2013年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暨世界胃肠病大会时,会场鸦雀无声。申报会上,樊代明带领的竞争团队递交的材料多达70页,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向与会专家陈述10分钟,精彩的回答激起了会场热烈的掌声。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最终以2票的优势胜出,取得了2013年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暨世界胃肠病大会在中国的举办权。
也就在这次大会上,樊代明院士和吴开春教授两位长江学者还当选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并分别荣任该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和科技奖励委员会主席。
这是樊代明和他的消化内科团队的成长经历,也是中国消化学界在世界上从没有话语权,到小有话语权,再到有较大话语权的经历。
为中国人赢得世界话语权,是消化内科这个国家创新团队不断创新的动力。
摽着世界一流较劲
在世界舞台上要拥有话语权,就必须拿出自己创新的实力,谁先进谁就有话语权。上世纪80年代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虽然是“西北老大”、“全国先进”,但在世界上没有声音,很少有国际论文发表。当老一代专家教授把接力棒交给樊代明时,这个团队就把赶超世界一流作为奋斗目标。
要赶超世界一流,首先要了解世界一流。
研究生潘阳林翻阅了大量的中文期刊,看到一篇关于自杀基因的文章很新鲜,谁知在科里交流时,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起码落后了七八年。”理由呢?从英文期刊翻译成中文出版,周期三四年;你看的期刊又是几年前出版的。桃花源中人,你还赶超啥?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淘出最有价值的东西,可不那么轻松。消化内科的研究生开题,必须在国际文献中泡3个月。潘阳林选择了朊蛋白与胃癌转移的关系这一研究课题,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揭示了朊蛋白新的生物学功能,拓展了对胃癌转移分子机制的认识,相关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并被《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刊》选用。2009年,樊代明教授的研究生洪流医生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成为当年几所军医大学中唯一一名。
在消化内科,连政治协理员、开电梯的工人都要学英语。显摆吗?不是,为了国际交流。从教授到研究生,每天必须看一篇国际论文,每周六进行一次学术交流,雷打不动。每次由一名研究生主讲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围绕一篇国际顶尖学术论文评头论足,看人家先进在哪,还有什么不足。这样就培养出了大家的世界眼光,始终摽着世界一流较劲。
了解世界的目的是为了登上世界舞台,为中国赢得话语权。而要如此,首先必须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消化内科的医生没有国际论文不能晋升,研究生没有论文不能授学位,这个死规定如今成为第四军医大学的铁门槛。近5年来,他们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期刊论文索引)论文200余篇,平均10天就发表一篇论文,位列全国消化学界之首。论文的质量指标是影响因子,可简单理解为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次数。2008年,他们发表论文48篇,平均影响因子4.4,最高的达25.5。2009年,他们发表论文42篇,平均影响因子在5以上。
赢得尊重靠“绝活”
要拥有世界话语权,无非是两条,一是人无我有,二是人有我精。
癌症之所以可怕,在于发现时往往已到中晚期。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不治之症就变成了可治之症。而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谁能解决就是世界首创,樊代明带领他的团队将此作为科研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科学的入口就是地狱的入口。有人把他们的工作节奏概括为“5 2”、“白 黑”,每天工作在十几个小时以上。一年内制作的病理切片和特殊染色片就达5万余张,一张一张数一遍也不容易,何况要一张一张制作、一张一张地仔细分析。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痛苦中,他们收获了快乐,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3种诊断和治疗胃癌的新方法。前沿突破之后,他们又向纵深发展,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结合,建立了胃癌血清免疫诊断方法,只需一滴血便可检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诊断胃癌阳性率从45%提高到70%以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樊代明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前进,终于形成了一套胃癌的预防、预警、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公认引领了胃癌防治方向,成为国内外5个诊治共识的制定依据。这一研究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方向由我领,依据由我定。这就叫人无我有,这就是世界话语权。
同时,他们在消化系统疾病预防性重组疫苗的研制、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分子群的发现等4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
在科学技术分支越来越多的今天,谁也不可能占领本领域所有的制高点,因此,必须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做到人有我精。治疗胆胰疾病的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消化内科的郭学刚教授却在这方面取得了话语权。在一次消化内镜学术会议上,一名权威做操作表演,中间卡了壳,眼看就下不了台,权威很有风度地说:“下面请我的学生郭学刚继续完成。”坐在会场的郭学刚干净利索地完成了操作。从此,他就成了这方面的权威,并完成了这方面的专著。
现在,消化内科拥有被业界称为“八大金刚”的名医,个个身怀绝技,是本行当的全国领军人物,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声誉。
有多大能耐就给多大舞台
当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早已过了单打独斗的时代,谁都知道要靠团队,可问题在于有的团队不“团”。开始都憋着一口气出成果,一出成果就争你多我少,最后“拜拜”。而消化内科就像有一个“原子核”,吸引着大家紧紧围绕着这个“核”转。这个“核”是什么?有人说,这个“核”就是院士樊代明。的确,他给消化内科播下的与其说是这项那项领先世界的成果,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一种为国争光的精神,一种争创世界一流的精品意识。
现任科主任吴开春两次到英国留学,第一次在牛津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当学生,由于十分出色,人家不仅不收学费还给他开了工资。第二次在诺丁汉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爱人也去了,他的导师是英国消化病学会的主席,竭力挽留他定居英国。回国到其他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当科主任也炙手可热,而回到四医大,他只能给樊代明当助手。面临着回国不回国、回国到哪里去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消化内科,当了副主任。
像他这样的人在消化内科不只一个。为了团队总体目标的实现,有的人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而进入自己相对陌生的领域。
大家越是有牺牲精神,科里越是“你有多大能耐,就给你多大舞台”。在消化内科,谁要发现世界上有什么新技术,要去学习,科里从来不说二话,要钱给钱,要方便给方便,买好机票给你送行。就不怕他不回来了吗?放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去的100%回来了。韩英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导师希望她留下来读博,而她却出人意料地报考了樊代明的博士生。傻不傻?一点不傻。这里给了她远比东京大学优越的成才条件。韩英毕业后不久,就在专门为她设立的一个病区当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基础与临床探索研究,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生物治疗技术运用到临床,成功治疗了100多名患者,有关论文发表在《美国血液学》杂志上,这是我国学者在肝干细胞治疗领域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也是国际上第二篇。
献身科学,为国增光。在消化内科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文化。报考消化内科的研究生必须有三个承诺:一是矢志献身医学事业,二是要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是要做好很少有节假日的准备。研究生一开始对这种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生活很不习惯。一年元旦,科里让博士研究生帖君写一篇消化病发展趋势的综述初稿,他却跑回家会亲友去了。他的工作别人替他做了,导师问了他一个问题:“人家休息你休息,你凭什么成功?”从此,帖君昼夜加班做课题,投寄的SCI论文,影响因子高达16分,在医院博士论坛上宣讲后,被评为“博士银星”。这时候大家对他说,你这才像个消化内科的人。
目前,这个消化内科已成为中国消化学界无可争议的全国第一:获国家奖第一,截至2008年,已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及国家发明奖在内的奖共24项;医研规模第一,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好,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消化病医院;发表的SCI论文第一;申请到的国家基金第一……
孔子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消化内科给孔夫子改了一个字,叫做“慢进则退”。改这个字是有刻骨铭心教训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发现了一个新基因,就差整理登录了,正好碰到春节,导师让他整理登录后再走,他说我过几天节就来。回来一看,人家在他过节时登录了,哭干眼泪也没用了。科学就是这样残酷,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江永红 王世恩 纪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