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隶书研究 伊秉绶隶书风格研究
摘要:伊秉绶为清代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书画家,其将秦篆、汉隶、颜楷完美融合。隶书格调高古,精妙超俗,流露出浓厚的“金石气”与“篆籀气”。隶书风格雍容大度、儒雅而蕴藉。展现出士大夫文质彬彬的文采风流。 关键词:伊秉绶;隶书;艺术风格 康有为认为,在清朝有四位集大成的书法大家,邓石如集隶书之大成,刘墉集帖学之大成。
张裕钊集碑学之大成,伊秉绶集分书之大成。伊秉绶的隶书的集大成者,仍然属于碑学体系范畴。 伊秉绶(1754―1815)清代书法家。
字组似、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宁化人,故人称“伊汀州”。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邢部主事、迁员外郎 。后任惠州知府、扬州知府,著有《留春草堂集》。擅书画,精诗文,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伊秉缓的隶书独树一帜,占有突出的地位。
伊秉缓的隶书入古开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用笔圆浑,没有夸张雁尾的波挑,而是直来直往。吸收了一些汉隶碑额,汉印缪篆和带有一些缪篆笔意碑刻,如《校官碑》、《三公山碑》)的一些特点。
挑笔处笔法意到便止,在若有若无之间,“笑不露齿”,笔力雄健。中画沉实,挺拔浑厚处熔铸了《衡方》、《?邮阁颂》、《张迁》、《礼器》等碑优长,不仅有缪篆饱满圆浑之笔画,更有其匀称简练之布局,强调少数字形式的各种组合变化,营造出来令人震撼的艺术视觉效果。
如篆刻形式的少字数书作具有抽象绘画的意味,但比抽象画更简练。以最夸张的方式表现书家最强烈的思想感情。具有爆炸性的效果。
(1)在结体上方严而不刻板,时有新理妙趣。在用笔上凝重而有韵致。整体上表现出高雅古朴、清华高标的庙堂之象。尤为难得的是他的隶书能大能小。《退庵随笔》云:“伊墨卿、桂末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
墨卿则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2)《广艺舟双揖》中评:“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3)楹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一”一字千钧,字势凝重,整体方整、严谨,端雅又豪迈,此后的书作,用笔更洗炼,内蕴愈充实丰富;风格愈端严整肃,如“散邑盘铭”。
有的又表现出高雅、潇洒的意趣。如对联“变化气质,陶冶性灵”在这幅对联中。作者根据字形特征,结合秦篆、汉隶处理手法,将隶书、篆书笔法,两种书体的造型巧妙地融合,清朝的沈曾植说:“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
楷参隶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4)且用笔洗练凝重,意态潇洒自如,令人回味无穷。
伊秉绶隶书在用笔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不同,他变法汉隶横画“蚕头燕尾”的波磔,代之以平直笔画,汉隶的扁平结体以不复存在,而是的笨拙造型。是在把握住汉隶精髓后的变化与创新。其风格古朴而浑厚,有“庙堂之气”。
在用笔上,笔画平直,行笔中锋,藏头护尾,起笔多不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则略顿即收,撇捺平入徐行,收笔稍驻波起,不作蚕头燕尾状,收笔、收笔处方圆兼施。线条圆润凝重,质朴平实,少有做作。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因此笔划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挑。
横竖画的平直与曲线、点画形成对比关系,既稳重又生动。“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中。变一的两个个“丝”用极其婉转流畅之曲线,且长垂而下,使规整平淡之形突显生气活力,而“长生长乐之居”的“乐”字的两个“丝”则端庄而稳重。
有时变直为益,如“华”字中间竖笔有意变为圆弧。其行笔多用中锋,亦有用侧锋。侧锋用笔者。将笔锋紧紧侧按在纸面。慢推慢行,不松一口气,一笔到底,形成了一边毛,一边光的线形。
增加了笔墨趣味,如著名的“遂性草堂”之“性”、“堂”二字。 笔画中段皆平直均匀,起笔、收笔变化微妙。由于笔、墨、纸等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变化。使用方法。表现效果也产生不同结果,常有起笔重拙而收笔轻巧的现象,但整饬而不呆板。
洒脱而不拘束。同一幅字中。有大约等粗者,亦有差异较大者,往往每一笔等粗,笔与笔则相异者,但重而不板,细而不弱,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 伊秉绶隶书常将重复排列的横画和竖画有意写得长短相等,如横幅作品“贞烈垂芳”四字中“垂”字中间二横等长。
对联作品“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中的“书”字,中间的长横与其它七横反差强烈,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有的作品笔画长短的齐整,大大增强其作品整饰、方正、古朴意味;极力追求参差错落。
如“长生长乐之居”中“之“、“乐’字故意写得小,下部疏朗,上部的第一个“长’笔画安排的紧密,后以“长”字笔画相对疏朗些,就显得活泼、灵动了;再如扇面中的各字就有意放大、缩小,使形成参差错落的美感。
粗重密集者为实,轻缓疏松处为虚。“无虚则实不显,无实则虚不著”。虚则空,纯实则浊,故虚实相生方可称妙,如“退一步斋”,“一”字写得竭力向上,以给下部留下大片空白。
“步”与“斋”两字则因笔画相对较多,显得“密不透风”。加之落款密布,直至横幅低端,布局安排如一幅绝妙的艺术构图。别有情馥,有具空灵之态。其总结出创作经验:“方正、奇肆、悠纵、更易、虚实、肥瘦、毫端变化。
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诣,莫可忘拙”,此不仅为经验的总结,也是艺术创作规律,从“初学平正”。到“中则过之”,再到“复归平正”方能直中求曲,平中见涩。拙中寓巧,变化多端而能和谐统一。
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作品大多数字距较大,使宽阔、疏朗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对比、反差。虚实得当、黑白分明。有时留有大块空白,突出了内外部空间对比,部分作品突出笔画横向伸展,甚至超出了边线,增强了字形的张力。
另外,汀洲隶书除了在视觉上呈现大而壮美之外的审美特色之外,有一种质朴、厚重而深沉的内涵,在风格呈现上。其“大隶”表现对波磔的舍弃。对“老”、“劲”、“瘦”、“直”的刚性特色的追求。
另外其大隶,富有装饰性的审美趣味,“遂性草堂”四个隶书大字。意态端庄方整,古拙浑厚,用笔以直代曲,苍劲有力。其跋日:“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径行则正。
”作为性格耿直,品格高洁和富有修养的书法家,伊秉绶将自己对“人性”(“天地之性”)的理解,以艺术的形式直接的呈现出来,使得此作品不仅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同时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和赋予一定的哲理意蕴,对后之书法创新极很多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沃兴华:《碑版书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8。 [2]《退庵随笔》:梁章钜,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卷22,第5页。 [3]《广艺舟双揖》:康有为,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748页。 [4]漆剑影、潘晓晨:《中国历代书法名句简明辞典》,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第4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