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琴的儿女 石钟琴:我和《白毛女》一起成长
随着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沈阳上演的日子临近,茅惠芳和石钟琴这两个名字又出现在观众的头脑中,作为这一代“喜儿”、“白毛女”的代表人物,正是她们用足尖让《白毛女》走进了人们的心里。如今芭蕾舞剧《白毛女》已经40岁了,而第一代“喜儿”和“白毛女”也都已年过花甲。
茅惠芳已于多年前定居美国,而石钟琴仍然留在上海,虽然都离开了芭蕾舞台,但是她们都没有离开心爱的芭蕾,都在从事芭蕾舞教育工作。昨晚,记者打通了石钟琴家的电话,电话中传来带着上海味的绵软声音,年过六旬的石钟琴提起往事,笑言:“我是和《白毛女》一起长大的。”
舞台上
展舞姿20年与“白毛女”一起成长
熟悉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观众都知道,一般舞台上“喜儿”和“白毛女”是分别由两位演员饰演的,一是因为前后两部分人物性格不同,舞蹈风格也有不同,二是因为头发从大辫子到白头发造型来不及更换,而且一个人跳下来,体力也难以承受。
当年石钟琴出演的是“白毛女”。怎样得到这个角色,石钟琴很谦虚,“其实当时跳得好的演员挺多的,我很幸运。”上海芭蕾舞团哈团长则说,石钟琴能跳上芭蕾舞,主要是因为漂亮,舞蹈技巧好。从1969年开始跳“白毛女”,石钟琴跳了近20年。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几乎每天都有演出,腿受伤了、脚磨破了,她就在后台喷一些运动员受伤时使用的止痛药,接着上台跳。为了满足观众看《白毛女》的需要,当时团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演员们在32岁之前不可以结婚。其实在那个年代,石钟琴他们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跳好《白毛女》,根本没有时间恋爱结婚。
《白毛女》在石钟琴的青春岁月里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让她最难忘的是当年拍摄芭蕾电影《白毛女》,第一组镜头就是白毛女进奶奶庙偷食物。开始,她像在舞台上那样运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表演。导演桑弧启发说,舞蹈是块面结构,电影则是分切镜头,特别强调运用眼神来传情达意。石钟琴一下子领悟,表情这才开始生动自然起来。拍电影的经验,反过来增加了她舞台上的表演深度。
舞台下
培养下一代传递芭蕾情感
光阴荏苒,韶华流逝,40多岁后石钟琴不得不离开芭蕾舞台,退出后石钟琴的社会工作很多,但是她总是挤出时间练功。就连外出开会,她也要带上练功鞋,利用休会的间隙练功。如今她在一所芭蕾舞学校任职,把自己对芭蕾舞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
石钟琴的丈夫曾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一位有成就的摄影师,儿子磊磊也已长大成人。石钟琴就这样一边培养小芭蕾舞演员,一边享受着晚年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