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的哈雷摩托 我们骑的不是摩托 是哈雷
1903年,美国密尔沃基的一间面积为10×15英尺的小木屋里,20岁出头的年轻人威廉·哈雷(William Harley)和戴维森(Davidson)三兄弟,制造出第一款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摩托车。这间木屋就是他们的工厂,门上潦草地划着“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的字样。而摩托车界的传奇就从这里开始了。
之后的111年里,哈雷-戴维森经历了战争、经济衰退、萧条、罢工、买断和回购、国外竞争以及市场变幻的重重洗礼,今天更加耀眼。
哈雷的粉丝百万有余,遍布全球:“猫王”、俄罗斯总统普京、好莱坞巨星施瓦辛格、葛优、周杰伦、杨坤……哈雷车主的队伍中,人们的职业各不相同,从心理医生到私企老板,从设计师到艺术家,但骑上哈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哈雷人。
究竟是什么,让哈雷具有如此魔力?
哈雷不只是摩托车
“很多骑哈雷的人不会说‘这是摩托车’,而会说‘这是哈雷’。因为它承载的是文化,是最强大的文化。”在自由摄影师苑菲心目中,他的哈雷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交通工具。
苑菲生于1979年,来自内蒙古,在他上学时候,宿舍墙上贴的塑料张贴画中,有一张是哈雷摩托车,当时的梦想就是长大能拥有一辆。2009年,苑菲实现了这个梦想,他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哈雷。
苑菲这样描述哈雷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哈雷是一个药丸,它会放大一个男人骨子里的野性、粗犷。”心情不好时,只要一发动哈雷的引擎,苑菲立刻感觉到自己又强大起来了。
2009年和苑菲一起买车的,是他的发小丁磊。丁磊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从小就习惯骑车,对哈雷摩托“一见倾心”。有了哈雷之后,为了更好地操控它,丁磊开始研究哈雷摩托车的原理,看一些机械常识的书籍,尝试改装自己的车。他说:“摩托车是机械,没有生命。但时间久了,会发现,不同的车有各自的脾性和秉性,每辆车都不一样。如果习惯了骑自己的车,再骑别人的,即使是同一款车型,也会有点不舒服。”
来自北京的资深书画装裱修复师张涛,则接触哈雷车更早一些。在哈雷圈中,人们都称他西城老张。老张一年四季都骑车,“我不会开汽车,我讨厌汽车,我只能骑摩托车。”2008年,哈雷-戴维森公司成立105周年,老张在这一年买了纪念版车,属于戴纳车系,车的颜色是发亮的古铜色,这款车在中国的配额只有三辆。如今在北京,它已经成了老张的名片。
老张之所以钟情于哈雷,源于对其设计的推崇。“我喜欢仿古的东西,哈雷摩托车身上有传承、有历史,有一些不被时间改变的痕迹。我认为它是经典,几十年前设计的机车,现在依然被推崇,可以试想当年的设计是多么完美。而且哈雷-戴维森的排气,发动机的颤抖,这些东西都是我钟爱的,也是一个男人应该喜欢的。”
庞大的身躯、纯金属的坚硬质地、发动机带来的轰响、极致的设计、非凡的骑乘体验……每一个特质都是哈雷让人迷恋的原因,如果继续追问,哈雷人会告诉你——“骑过才会明白。”
哈雷 “周边”也迷人
很多哈雷迷都承认,一辆车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丁磊从前有许多业余爱好,足球、羽毛球、滑雪,有了哈雷之后,再也没有时间匀给这些爱好了。如今,他的空闲时间一大部分用在了所在的哈雷俱乐部,作为俱乐部的“形象官”,他承担了俱乐部的形象设计工作。此外,他还热衷于上国外网站看图片,看经验,自己研究机械常识的书籍,阅读大量的资料——为了把自己的车改装得更好。即使逛淘宝,他的关注点也是哈雷的周边产品。
除了摩托车本身,哈雷骑行者的头盔、摩托服、摩托靴、配饰,从头到脚有着哈雷印记的装备,酷劲十足,也让他们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专门的服饰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护车手的安全,头盔、皮制的马甲可以挡风,厚重的牛仔裤则可以防止人被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烫伤。即使在夏天,苑菲也穿着皮马甲,上面缝制着他所在车队的logo和徽章,他说队服就像他的皮肤。
对老张来说,哈雷让他知道自己酷爱的是什么,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想为这个群体做一些事情。老张曾担任哈雷车主会北京分会的秘书长、副主席,因此结识了这个圈子里不少人,他把目前中国的哈雷骑手划分为三类人:
第一阶段是刚买车的车主,有热情,但认不清自己的骑车技术,也不了解路况,对危险状态没有戒备,常常说走就走,摔车率很高。他称这些人为“勇士”。
接下来是“战士”阶段。他们会有计划地出行,开始有冲动想去远行,也会从更深层面了解哈雷,会找老的资料片看,会思考,更关注哈雷文化。
第三阶段就是“骑士”阶段。这些人骑车很多年,有的依然热情,有的却变得冷漠。“他们都曾经有过很多经历,你问他们,他们会很平静地为你讲述。”老张说,“我认识一个老车主,骑车到了一定程度,会边骑边哭。他远行回来离家越来越近的时候,回味一路的经历,对人生感慨,会掉眼泪。”
哈雷 俱乐部之乐
哈雷的魅力不仅在于让个人得到解放,也让他们因哈雷结识,多了另一个生活圈子。
1983年成立哈雷车主会(Harley Owners Group),圈内人都称其为H·O·G。如今,1400家分会、超过110万会员的规模,让H·O·G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生产厂商赞助的摩托车组织。
2006年哈雷-戴维森进入中国,同年,哈雷车主会在中国的第一家分会——北京分会成立,之后上海、青岛、成都、温州和大连等地区的分会也相继成立。从2009年开始,每年哈雷车主会都举行一次车主骑行聚会活动。2013年是哈雷-戴维森品牌创立110周年,车主骑行活动盛况空前:5月11日,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近千名哈雷车主及爱好者齐聚千岛湖,由五百余辆哈雷摩托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完成了环湖巡游。
除了官方组织,一些民间的俱乐部、车队也纷纷组建起来,哈雷牛村、前哨OGMC、孤石、自由联盟、北京松散……一个个俱乐部开始出现,成员是一群“志趣相投、相处得来”的朋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城里有700辆左右哈雷摩托车,10个左右哈雷车友小型俱乐部。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名字,精心设计的logo,全员认同并严格遵守的规章,是每个俱乐部的标配。
哈雷骑手出行时一般结队而行,十几辆、几十辆摩托有秩序地排成一队或两队。巨大的轰鸣声中,车手之间无法用语言沟通,因此车队会使用统一的手势。全世界,只有哈雷人在骑行时有统一的手势。“当你看到一群凶神恶煞的机车男,在路上像幼儿园小朋友做操一样,打着卡通手势的时候,会觉得很好玩。”苑菲说。
今年47岁的老张是哈雷骑手中的资深一员,他认为真正的哈雷骑手是守秩序、懂规矩的,骑车时严守规则,安全第一,团队行动时,守时守纪律。2013年6月,老张所在的金色立方·66号机车俱乐部也成立了,首次把美国传统机车文化中的商业经营模式元素引入国内。
66机车俱乐部的第一个产品是《骑·聚·爱》杂志,杂志是季刊,已经出了三期,每期都免费发放给哈雷车主。这种方式是借鉴了国外俱乐部的经验,在圈内很受欢迎,收到不少投稿。目前俱乐部正在编写北京骑行路书指南,将把北京范围内适合哈雷骑行的20多条经典线路提供给车主。
2013年10月2日和3日,俱乐部的第一次活动开展。此次骑行以“保护沙滩,守住美丽海岸”为主题,30多位骑手驾驶着款式各异的车从北京出发沿京哈高速直达目的地,和秦皇岛的骑手汇合,集结了将近70辆哈雷摩托。此次骑行活动,为每一个参加的车主上了人身保险,此外还配套了保姆车、救援车、后勤技工,是国内少有的正规出行。
好莱坞公路电影里,常会见到这样的镜头:强劲的摇滚乐声中,一队身着黑色皮衣裤,戴着墨镜,脚蹬大皮鞋的彪悍骑士,跨在体型庞大的哈雷重型摩托车上,炫酷亮相,十几辆机车轰鸣着飞驰而去。而在北京,这样的场景在现实恐怕很难出现,哈雷车主面临很多限制,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尽情享受自己的骑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