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恭的子女 永川走出的红军将领刘安恭
刘安恭,字季良,1899年11月生于四川省永川县何埂场张家屋基。1912年初随父迁居成都。刘安恭的父亲刘英山从事教育工作,思想比较开明进步,曾在辛亥革命中,率领群众推翻了永川县满清政府,并担任第一届民选县长。刘安恭兄弟四人,有三人出国留学:大哥安钦,留日学蚕桑;二哥安鲁,留日学医;刘安恭排行第四。
1917年,新婚燕尔的刘安恭远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共旅欧支部的成员,成为同志朋友。次年,刘安恭在比利时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共产党员。
1925年,刘安恭回国,在四川军阀杨森部任参谋。杨森当时占据成都,因刘安恭是学机电的,杨森又委任他为成都电话局长。不久杨森被刘湘击败,离开成都到万县,刘安恭也随之前往。这时,朱德到万县杨森部开展统战工作。刘安恭与朱德早在德国相识,革命同志相遇,分外高兴,他们一起进行党的工作。先是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万县事变”。接着,积极配合朱德策动杨森廿军的一个团参加革命,被杨森通电缉拿。
1926年底,刘安恭到达武汉、南昌。1927年8月1日,与朱德(时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公安局长,刘安恭时任军官教育团副团长)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与刘伯承等40多人一道,从上海乘船去苏联。在苏联,刘安恭被分配到高级射击学校学习,1929年初学成回国。
刘安恭回国后,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央决定他为特派员,带着“六大”文件和中央2月7日给红四军前委的信,前往红四军指导工作。三月间,刘安恭从漳州、厦门经龙岩来到坪埔58团(闽西地方武装,后编入红四军四纵队)驻地。长途跋涉,他的双脚打满血泡,难以行走。后转至赣南,于4月3日,到达瑞金红四军军部。
刘安恭带来的中央2月7日指示信,使与中央久断联系的红四军,又得到了中央精神。但中央的信中,对形势的估计过于悲观,要求红四军分小,散向农村,隐匿大的目标。红四军前委连续在瑞金、于都召开会议,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闽浙赣三省,尤其江西,敌人统治薄弱,发展革命的条件好,确定了“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计划。作为中央特派员的刘安恭,参与了这一战略方针的制定,并与中央军事部派到红四军的罗寿男等人一起,协助红四军前委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研究确定了争取江西的具体行动计划。
按计划,红四军主力在瑞金、于都、赣州、兴国、宁都、吉安、永丰、乐安等县,打击地主武装,发动和组织群众。刘安恭随部队转战,参加了攻打兴国、宁都县城的战斗。在战斗间隙,刘安恭经常给指战员讲政治、军事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军事理论等知识,通过他深入浅出地讲授,在红四军广大干部战士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
1929年5月,蒋桂战争结束。江西敌人陆续返回,开始集中兵力对付红军。为了避开赣敌进攻锋芒,红四军前委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闽西挺进。5月中旬,红四军从瑞金出发,经濯田、新泉到达庙前。此时,于1月撤销的红四军军委又恢复了,刘安恭担任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21日,他和毛泽东、朱德联名写信,要求闽西地方武装领导人傅柏翠速到庙前商酌事宜。傅柏翠等星夜前往。刘安恭与毛泽东、朱德一起,向闽西地方武装领导人布置了阻击尾追赣敌李文彬部,配合红四军进攻龙岩的战斗任务,并对红四军攻打龙岩行动作了具体部署。
5月23日,红四军一举攻占龙岩城,歼敌两个营大部,俘虏200余人,当日撤出龙岩。26日进占永定。红四军撤出龙岩后,敌刘烈波部又窜回龙岩城。红四军派三纵队协助闽西地方武装二占龙岩。之后,红四军激战白砂,歼敌一团,继占旧县、南阳。6月17日,三打龙岩。至此,闽西红色区域联成一片,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大好局面。刘安恭为此作出一定贡献。
红四军第七次党的代表会议之后,因军委撤销,刘安恭的军委书记及政治部主任职务自然消失,改任第二纵队司令。6月,赣闽粤三省敌军对红四军和闽西苏区进行“会剿”。红四军前委决定以一、四纵队留闽西坚持游击战,保卫苏区,军部率二、三纵队出击闽中。东进部队在漳平、适中打了两仗,打垮福建军阀张贞部之张汝光旅。这两仗刘安恭都直接参与指挥。战后,指战员们称赞道:“咱们的刘司令指挥得好,两仗打得真漂亮!”
9月21日,红四军攻打上杭,刘安恭参加指挥攻城战斗。他率部勇猛突入城内,全歼守敌福建省防军暂编第二旅两千余人,一举克复号称“铁上杭”的闽西重镇。
10月下旬,红四军奉中共命令向东江开进。31日在粤边右下坝,二纵队与强敌遭遇。刘安恭指挥部队奋力冲杀,击溃敌两个营,但他却身负重伤,不久牺牲。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刘安恭,从此长眠于粤边的青山之中。
1949年8月,刘安恭的侄子刘邦荣(东北航校飞行教员)到空军航空局报到时,通过当时临时住在北京饭店的章伯钧给朱德递信询问叔叔刘安恭的情况。朱德交章伯钧一封回信,信中叮嘱:“你叔叔已牺牲,你要继承你叔叔的遗志,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刘安恭育有一女,名刘邦昭,1927年8月出生,其母颜琪章1930年去世后成为孤儿,在伯父和堂兄的资助下完成学业。1950年1月参军进入二野军大三分校学习。后来主动要求入朝参战,分配到三兵团炮兵第六团任教员。1955年,从北京调南京军事学院文化教研室工作,1957年到海军学院工作,1963年转业到南京工作至退休。由于多种原因,与亲友失去联系。1983年退休以后,一个在总政治部工作的同学兼战友,偶然看见刘安恭的名字,了解到有关消息,便告诉了刘邦昭,这时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但是没有被评为革命烈士,遂向总政等部门提出认定为革命烈士的申请。
1985年4月,总政等单位经过认真调查证实,实事求是地为刘安恭重新定论:刘安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是党内为数不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军出色将领。国家民政部批准刘安恭为革命烈士,中央党史研究室《革命烈士传》编委会同意为其立传,褒扬革命事迹。 (区文管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