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茹出生年 川剧名家陈巧茹:我与川剧的前世今生
四川本土特色传统戏曲艺术——川剧,集唱腔、表演、舞美于一身,它的唱词优美典雅,舞台演出异彩纷呈,在我国众多的戏曲剧种里独具魅力。
近期热演的新编川剧《卓文君》,是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老师亲自担任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该剧将千古传诵"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故事的重新演绎,深刻诠释了四川的历史人文,为观众展现了中国川剧的绝美。
继承、发展、创新、推广川剧是陈巧茹老师一直以来的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川剧、爱上川剧,也是她多年来不遗余力、孜孜以求的事业。
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对陈老师而言,她生命中的每一个十年都与川剧息息相关,川剧给了她另一种生命,她也给了川剧无限可能。
从学徒生涯到初露锋芒
陈巧茹老师说:"我跟川剧有着前世今生的缘分,打我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开始听戏,所以我离不开川剧艺术,我天生是川剧的女儿。"
陈老师出生在四川泸州叙永县,父母都是当地有名的川剧演员,因此她从小就对川剧耳濡目染,并深深喜欢上它。
1979年,她考进了当地剧团,开始正式学戏。艰苦的4年时间里,她一边跟着剧团的老师学习,一边随团四处演出,基本功扎实,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但这个时候,她却感觉到在当地的学习遇到了瓶颈,她决心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充充电。
1983年,她只身来到成都,拜在当时著名的川剧名旦张光茹老师门下。并且作为成都市川剧院的编外人员,跟团到处表演、穿角,白天前台演出,晚上就睡在后台,吃饭就几个人烧一个煤油炉子一起煮,幕天席地,条件十分艰苦。
陈巧茹老师川剧《卓文君》中的扮相
当陈巧茹老师回忆起少年时期艰辛的青葱岁月,她却说那是她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同台演出,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让她受益匪浅,不仅帮她提高了演艺技能,还培养了她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韧劲,也为她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次,剧院要排演《武则天》的剧目,需要一个小演员出演武则天12岁到出嫁的那段,唱功、表演俱佳的陈巧茹被选中担演了这个角色。这个角色让她在川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重视,将她纳入剧院正式编制,并且有了更多机会出演更好的剧目和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川剧兴盛的时候,陈巧茹老师主演的《薛宝钗》、《白蛇传》、《四川好人》等优秀川剧剧目广获好评,让她在四川戏剧界已小有名气。1991年,川剧院在北京为她举办了《白蛇传》个人专场,20出头的她也因此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了当时川剧界获得该奖项最年轻的演员,实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梦想。
然而,拿到第一个梅花奖并在中国戏曲界初露锋芒的她,并没能一直高兴下去,很快便陷入了对前途的迷茫和沉思,并在长达十年的过程中饱受煎熬,这源自于川剧的变革与时代发展的冲突。
陈巧茹老师后台化妆
从迷茫彷徨到坚定初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受经济改革大潮冲击,戏剧演艺行业发展不景气,演出经费少,工资收入低,川剧进入了低谷。陈巧茹老师说:当时,唱戏只能一天挣两块钱,唱歌一天能挣二十块钱,于是很多年轻的川剧女演员转行做歌手;出租车司机挣得更多,男演员就去开出租车;不会唱歌、开车的,就去做营业员,帮人看店......戏曲演员生活相当落魄,川剧的发展岌岌可危。
受社会普遍追求经济效益价值观的影响,陈巧茹老师也失去了事业的重心和目标,陷入了迷茫。那时的她还不能真正意识到川剧作为传统艺术的巨大价值,她只知道打心眼里热爱川剧,放不下,离不开,而大环境又让她举步维艰。于是,她开始经营化妆品,经营服装,挣钱了,可内心失落而空虚。
张光茹老师悉心指导青年陈巧茹
幸运的是,陈巧茹老师在川剧艺术徘徊低谷的这段时期,有机会走出了国门,打开了眼界,真正见识到了国际艺术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珍视。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国外演出商合作,每年都有机会把传统川剧经典剧目《白蛇传》带出国门,遍访欧洲。
她回忆到:在法国和西班牙表演,外国友人对川剧的传统文化非常喜爱和尊重,但回到国内,国人对川剧的冷淡和漠视,落差明显,这对我触动很大。
她开始思考,为什么外国友人那么喜欢川剧?
她在镜子里看着自己的一招一式,看着自己《白蛇传》、《贵妃醉酒》的扮相,看着川剧虚拟化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法......
"我开始真正明白,川剧的美是什么?是传统戏曲的唱腔、表演、舞美、化妆、道具、灯光精益求精的艺术之美,是人类对真善美崇高追求的精神之美,是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传统的,才是我们自己的。"
渐渐地,她坚定下来,把一切的精力和心思都回归到她所钟爱的川剧事业,并决心要将传承发展和振兴川剧作为自己事业人生的终极目标。
为川剧再出发,开启新征程
2000年以后,联合国提出了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川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社会对于传统艺术价值的重视,川剧也慢慢复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陈巧茹老师作为成都川剧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积极地推动着川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从2004年开始,陈巧茹老师以及她的团队每年都作为文艺志愿者,带着川剧走近校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她亲自开设川剧特别课堂,为学生们讲解和表演川剧艺术。
她一边用精湛的表演技艺给学生们展示川剧的具体剧目和人物,一边用最通俗易懂和充满趣味的语言,通过解析表演中的一招一式,讲解川剧表演艺术的虚拟化、程式化以及舞台时空转换,让年幼的孩子和青年学生们都能学会欣赏川剧、理解川剧从而爱上川剧,为川剧艺术培养新一代观众,为传统艺术培植更加温热的土壤。
2010年,陈老师创建了"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重点在传统经典剧目的恢复和新编新型川剧剧目的生产,探索川剧传承与发展创新的新模式,结合当代市场需求,为川剧开辟新时代演艺市场寻途觅径。
工作室推出第一部新编川剧《马前泼水》颇受好评,这部剧还以走进高校为主要推广方式在成都多所院校巡演,在年轻观众中很好地传播传统戏曲。近年来工作室和川剧院陆续创作的《卓文君》、《尘埃落定》等剧目也都广受观众喜爱。
"川剧虽然是传统文化,但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老酒装新瓶,用符合潮流的模式来重新包装,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扩大受众面,赢得市场的青睐。"在陈巧茹老师看来,川剧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在剧目的创新和观众的培养,让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川剧,观众的土壤坚实肥沃,川剧的生命力才会更旺盛。
这也是她始终坚持带川剧走近年轻人的原因,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川剧、喜爱川剧是她作为川剧人最热切的愿望。
恩师张光茹与陈巧茹同台表演
她知道川剧未来发展的这条路还很长,且困难重重,但她始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耐心,不遗余力的推动着进程。她勉励自己,趁着政策环境利好、年富力强,能多做一点,就要全力而为。
未来十年,她还预计要带着川剧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去为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工人等各个岗位的人作表演。她还要做更多的剧目创新和小剧场模式的探索,推动更多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不仅是在国内推动川剧,也要让川剧走向国际,走进国外大学的讲堂。
她说,人生只有你亲自去经历过、体验过之后,你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从艺30多年来,川剧就是她最珍贵、最挚爱、最重要的一部分。文/ 颖子 图/陈琪
陈巧茹老师到国外作东西方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