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梁小斌 朦胧诗代表人梁小斌: 当代诗歌边缘化原因是朗诵诗
朦胧诗代表人梁小斌: 当代诗歌边缘化原因是朗诵诗泛滥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32年前,这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诗歌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引领着许多人沿着心灵的足迹找寻自己人生的“那把钥匙”,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该诗的作者梁小斌因此被誉为“中国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人”,由此开创了中国诗歌新时代。 昨天,梁小斌来到奉化,参加“中国著名诗人走进溪口”活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直指当代诗歌被边缘化的现状,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朗诵诗的泛滥,导致了中国新诗语言力量的匮乏。” 回忆自己创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情景,梁小斌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还在工厂上班,酝酿这首诗的时候正背着两只西瓜走在路上,思路一出来便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激动得把西瓜扔进路边的水沟里。
”1979年,该诗发表在当年《诗刊》10月号上,这首诗立刻引来不少读者给梁小斌写信,许多人还把家里房门的钥匙寄给他作纪念,让梁小斌深感诗歌语言的力量。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梁小斌对朦胧诗作了一些反思。他认为中国朦胧诗并不尽善尽美,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发言,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写作,其实是继承了五四时期的诗歌传统,但它的思想性依旧偏弱。
在他看来,“诗歌是诗人个人生命的迸放,诗人要讲究恰当的尺寸,具有举重若轻的力量,并花时间研究怎样与社会共鸣,这样写出的诗歌才能有效地感染别人。
” 从朦胧诗发轫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当年梁小斌坚实、清澈、透明而深邃的诗句,在中国城市的旷野呼啸而过,他朴素而寓意深切的诗歌依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而如今诗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日益被边缘化,对此,梁小斌也在深深地思考着。
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新诗语言力量的减弱最直接的原因是朗诵诗的泛滥。” 梁小斌分析:“朗诵诗表面上气势磅礴、气宇轩昂,但是真正能流传下来的诗歌不是靠表面呐喊的力量。
诗人需要沉寂的时间,语言必须有厚积薄发的时间。” 最近这些年,梁小斌开始进行“不分行的写作方式”。他说,以前写诗分行,现在他写了100多万字的随笔,这种“不分行的写作方式”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在《梁小斌如是说》一书中,他的思想笔记处处闪光,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在诗歌外的诗人丰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