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七常委 追忆“鸽派”大使吴建民 曾公开政治局常委病情
(文/马浩亮)6月18日,吴建民大使在武汉不幸车祸辞世的消息“刷屏”,噩耗遽闻,惊恸交并。
因为,昨日,6月17日适逢是大公报创刊114年纪念。每逢这一天,报馆同仁小聚之余,各人也难免回顾一下自己入馆以来的笔耕生涯。我很自然想到,自己初入新闻这一行,第一位专访的“高官”,就是吴建民大使。
之所以将高官二字打上了引号,是因为从结识吴大使之初,就很难将他与省部级高官这样的身份联系起来。大使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对待后辈也谦和有礼。2004年10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彼时我刚刚走出大学校园,被派到人民大会堂采访希拉克总统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会见中外记者的活动。由于安保的关系,记者们很早就安检入场,在现场等候。此时,身边出现了一位瘦削高大的身影。由于此前做过一些功课,我认出了这正是一年前卸任驻法大使的吴建民。当时他已返国,出任外交领域最高学府外交学院的院长。
原本只是想简单寒暄几句,但话匣子打开后,吴大使谈兴甚浓,从“中法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到希拉克对青铜器的钟爱,从国际关系形势到中法两国的利益,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与吴建民谈话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平和、平等,他没有激烈的言辞,也不会居高临下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能与一位65岁的部级高官面对面地倾谈,实在是一种极大的鼓励。第二天,大公报刊出的我的稿件,就以吴建民的原话作为了标题。
当时的通讯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扫一扫、加微信这样的方式。我提出再找机会专访,吴大使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和邮箱。但工作忙忙碌碌,转眼几个月过去,到了2005年,有一天突然翻出了大使的联系方式,抱着试一试的方式发出一封请求专访的电邮,很快得到了肯定答复。
经过外交学院院办的安排,在校园里进行了这次专访。我未学过国际政治,对外交其实是“二把刀”,但访谈过程很顺利,大使对每个问题都耐心解答解释,并会反过来问一些有关国内社会形势、民间舆论思潮等问题。我也就结合自己日常采访所接触到的情况,不揣浅陋地知无不言。看得出,他很关注民间思潮,这或许也是他退休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公共外交领域的重要原因。
法国总统希拉克会见吴建民、施燕华夫妇 图: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