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现在 东方神童魏永康 在神坛上毁灭
关于魏永康的传说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他是举世惊叹的"东方神童":13岁考入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岁时他的神话轰然倒塌,已在中科院入学3年,竟因生活无法自理被学校劝退,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他的"高分低能"成为当时社会教育的反面典型。
如同现代版的"伤仲永",一阵对其母教育方式的强烈批判过后,魏永康渐渐隐没在俗世间,13年后再见到他,已全然是一副普通男人的模样:身材微微发福,眼神平和,笑容敦厚,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从众星捧月到跌落谷底,再到现在的泯然众人矣,平凡,才是"神童"真正想要的生活。
谁人不识魏永康
魏永康人生中第一次出名,是13岁那年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学系。在对知识极度渴求的上个世纪90年代,"少年大学生"像一枚重磅炸弹,刺激了人们兴奋的神经。
1984年12月,1岁6个月大的魏永康就已经是当地的小名人了。那是湖南省华容县入冬后的第一场雪,31岁的曾学梅把儿子带到自己的单位饮食公司。冷清的公司里,员工们百无聊赖,"嘿!你写一个字,就给你一粒花生米。"一个员工逗正在地上爬的小永康。
尝到又酥又香的花生米后,魏永康趴在地上用粉笔不停地写起来。从"人"字开始,不一会儿,冰凉的水泥地上竟有了七八十个字,大人们沸腾了。人人都道华容县出了个小天才,可只有曾学梅清楚,儿子的每一次惊人成绩,三分靠天分,七分靠人造。
早在魏永康1岁3个月时,曾学梅就开始教他写字,那时他还不会走路。在魏家,墙壁上满满的都是曾学梅为儿子编写的"打油诗"和数学公式、日语、英语。魏永康床边是一句醒目的标语:"睡觉前看此墙。"
从小爱学习的曾学梅将所有的心力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坚信只有学习,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路还没走稳就趴在地上学写字,每天早晨一睁眼就开始记单词……在母亲的引导下,魏永康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几乎达到痴魔的地步。
这份痴魔最终也将他推上了神坛——4岁,他学完了初中阶段的所有课程;13岁,他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年纪最小的少年大学生;17岁,稚气未脱的他以全国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站到了神坛顶尖处。
湖南媒体不遗余力地推崇着这个小县城的奇迹,"东方神童"之母的教育方法风靡一时,与此同时,神童制造运动也在各地乐此不疲地展开。
被劝退的神童
神童的名字第二次轰动全国时,竟是一幕惊天大逆转。2003年,一则"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的新闻让社会哗然。入学三年后,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劝退,理由是:虽然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但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以至于无法完成学业。
这时各所大学的少年班开得如火如荼,魏永康的"高分低能"现象让沉醉在神童梦中的教育者们惊醒:神童不能只有智商!
中科院的老师描述说,上大学时的魏永康天热了不知道脱衣,天冷了不知道加衣,大冬天穿着一件单衣、光脚趿着拖鞋就往外跑;不会打扫房间,屋子里臭烘烘的,盒饭、袜子、衣服散落一地。
魏永康根本无法适应离开曾学梅的生活。从他8岁上中学开始,曾学梅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子,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帮他挤好,给他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高中时,为了让儿子吃饭时不耽误看书,她甚至亲自给他喂饭。和小伙伴玩耍是"神童"永远的奢望。曾学梅只会把他关在家里看书,稍有分心就破口大骂,有同学打电话来,她都说儿子不在家,生怕分散他的精力。这导致进入中科院后,魏永康几乎不会与人交谈,被同学们孤立。
在学校,他最爱做的事是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因为没人提醒,他时常忘了还要上课和参加考试。虽然补考成绩尚可,但他最终错过了无法弥补的考试——交硕士结业论文。
多年后,曾学梅悔恨地说:"我心想,他人这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这些生活技能。"可事实并非如她所料。成也妈妈,败也妈妈
被劝退后,魏永康感到难过,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之前的20年,他浑浑噩噩地生活在妈妈的指挥棒下,一旦独自生活,反而找不到方向了。
比魏永康更激动的是曾学梅,她来到北京,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回到家,她翻出那本自己写了三四万字的教育手稿,狠狠地撕掉。这摞手稿她本打算在儿子博士毕业时出版,这时看起来却像是一个笑话。
很长一段时间,怒火攻心的曾学梅都没和儿子说过一句话。她默默地在墙上写着打油诗:"好苗错移栽,未成栋梁材。土地贫缺肥,园丁无能耐。已将好苗误,疾首痛心怀。"她无法接受儿子的失败,更无法接受自己梦想夭折的事实。
从未见过这么失常和狰狞的母亲,魏永康害怕了。他偷偷拿走家里的500元钱,趁着曾学梅不注意离家出走,想外出散心。他坐火车去了杭州、宁波、上海、郑州、湛江……却在去玉林的途中弄丢了钱。最后,身无分文的他被警察送回了家。
慢慢放下,自我救赎
离家出走的风波过后,魏永康回到母亲的掌控下,继续在她的期待中复习。2005年1月重新报考湘潭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但英语分数不够,名落孙山。得知儿子没考上,曾学梅心如死灰,她重重地倒在椅子上,自顾自地摇头,"真的没希望了。"
相反,魏永康只是把自己关在房间,哭了一晚就平静了下来。他本就觉得这次考试希望不大,恐惧的反倒是,如果一直顺着妈妈说的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几天后他终于下定决心,第一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出门找工作,结果却是屡次碰壁。2005年10月,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知道魏永康的情况后,邀请他去上班,可他工作不久就因没人叫他起床经常迟到,再次被劝退。可即便这样,他也不愿再回家,他对母亲是有恨的。
曾学梅曾想和他一起去上海,一路追上了火车,一看甩不掉妈妈,魏永康气得要从刚启动的火车上跳下来,大声嗷叫,捶胸砸墙。曾学梅呆住了,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儿子对自己的排斥和痛苦。在围观者的指指点点中,她愣愣地下了车。
看到母亲下了车,魏永康才重重地松了口气。
干妈的拨乱反正
2003年魏永康考研失败后,听说母子关系紧张,干妈张锦平就把他接到了自己家。张锦平曾是他的小学老师,上学时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情谊。
张锦平想教会这个孩子比课本知识更重要的生活常识。她叫回儿子女儿陪他说话,带他出去见朋友;教他如何在吃饭时与人打招呼,给人夹菜劝酒,盛饭倒茶。为了改变魏永康书不离手的习惯,张锦平规定他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英语,其余时间要学习煮饭做菜做家务。
她特别注意让魏永康改变对女生的看法。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曾学梅在他的脑子里灌入"女人是毒蛇""女人会让你上不了研究院"的魔咒。如母亲所愿,魏永康几乎不和女生说话,只要有女生聚集的地方,他都会不自在地走开。
怎样才能把魏永康纠正过来?张锦平找到了机会。
一次,魏永康想去湘潭大学看望一位教授,张锦平给了他300元钱,又安排了一个单纯的女孩和他一起去。临行前,她嘱咐永康:要像男子汉一样关心随行的小妹妹。出发后,魏永康虽然还是羞于和女生讲话,但已经学会买晚饭和女生一起吃了。
即使前20年非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还在发酵,但他决心改变,开始一点点有了生活能力。在干妈的指引下,他试着与女生接触,学会体贴家人,为瘫痪的父亲端茶递水,以往觉得休息都是在浪费时间的他,竟有了进歌厅唱歌的经历。
泯然众人矣的幸福
促使他决定独立的,还有爱情。2005年那段失败的上班经历给了他人生最大的惊喜,认识了正在湖南大学读书、暑假去上海玩的付碧。付碧住在姐姐家,邻居正是魏永康。他欣赏她的勤劳善良,她看中他的老实诚恳。付碧很坦诚地说:"我们就是相互看对眼了,没有谁追谁。
"两人相识后的第二年,付碧毕业了,她没有嫌弃魏永康被辞退的经历,反而鼓励他:只要能找到一份月收入四五千元、并能带上自己的稳定工作,就同意牵手。为了爱情,魏永康不懈努力,辗转多地
后在深圳找到了一份符合条件的工作,最终赢得佳人芳心。这些事都让付碧对之前网络上疯传的丈夫"情商低""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话颇为不满。
2010年,魏永康和付碧结了婚,回到妻子老家湖南邵阳,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如今年薪已达十几万元,还在当地买了一栋三层小楼。
他早已不是不谙世事的"神童魏永康",下班后他会与妻子一起做饭、做家务;休息日会带着妻儿到公园里玩;每次回老家,还知道给家人带礼物。付碧是个贤惠的媳妇,家里家外一把好手,有咸鱼腊肉就给张锦平送,经常接患病的曾学梅到家里来住。在这个家,她成为缓解丈夫与婆婆矛盾的润滑剂。
这几年生活安定的魏永康对母亲的态度也渐渐好转。在搬到张锦平家后,他曾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但现在,每个月他会给曾学梅打一个电话,尽管谈话的内容异常简短且形式化:"怎么样?""放心呀!""保重呀!"
你要对你妈妈好一点,付碧曾劝丈夫,但唯独在一阵对其母教育方式的强烈批判过后,魏永康渐渐隐没在俗世间,13年后再见到他,已全然是一副普通男人的模样。
一件事上,她和魏永康对待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不许曾学梅在孙子孙女面前提"你爸在你们这个年纪,已经……"
曾学梅曾与儿媳商议:她来教孙子文化知识,儿媳负责教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就只能将自己的教育穿插在孙子的"游戏"间。
但她不知道的是,每次自己一走,魏永康夫妇就立刻停止让孩子学习。"我只想要他们有个快乐的童年。"魏永康想把自己未曾经历过的快乐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
作为曾经少年天才的缩影,他不想提那些荣耀与悲哀掺杂的过去。从神坛跌落后,平凡,才是他现在最珍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