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的后代 刘光第:一代君子垂千古

2018-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穿行在古迹众多.秀美如画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顺县赵化镇.放眼可以望到依旧保存完好的沿街古建筑风貌,有种穿越回古代的特别体验.只是太多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现已风烛残年,看上去有些破旧萧条.但是这里却广为流传着刘光第的故事,时隔百余年,刘光第的爱国情怀.高尚品质.博学多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富顺人,刘光第的光辉人生,写进了教科书,载入史册,被世人传颂着.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信念,造就了这一位崇廉拒腐.克己奉公的仁人志士?清廉质朴,进取有为.刘光第祖籍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出生于

穿行在古迹众多、秀美如画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顺县赵化镇。放眼可以望到依旧保存完好的沿街古建筑风貌,有种穿越回古代的特别体验。只是太多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现已风烛残年,看上去有些破旧萧条。但是这里却广为流传着刘光第的故事,时隔百余年,刘光第的爱国情怀、高尚品质、博学多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富顺人,刘光第的光辉人生,写进了教科书,载入史册,被世人传颂着。

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信念,造就了这一位崇廉拒腐、克己奉公的仁人志士?

清廉质朴,进取有为。

刘光第祖籍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出生于四川富顺赵化,系清初湖广填四川客家后人第七代。父亲是在清朝时候身份低微的剃头匠,且在刘光第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家庭顶梁柱的轰然倒塌,导致家境极具恶化。好在母亲是一位非常坚强、贤能的女性,祖上曾在福建做个知府,秉持好学清廉的家规家训,独自一人拉扯三个孩子长大。

虽然家里时常穷得每天只能买豆渣做菜,两三月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她对刘光第在勤奋好学上要求极其严厉,从小就教导他,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要读书,才能做官。甚至狠下决心把镇上的房子卖掉,搬到乡村居住。将换来的钱为刘光第买书做学费,还把刘光第送到镇上最好的私塾学堂读书,让刘光第读书成长,进而登入仕途。贤母把改变刘家的命运都寄托在了刘光第身上。

刘光第谨遵母命,勤勉好学,非常争气,在24岁时考中了进士,成为努尔哈赤执政以来最为年轻的进士,分在刑部做侯补主事,轰动京城。1885年,母亲因病溘然长逝,刘光第悲痛不已,在母亲祭文中写道:“母亲生儿,望儿成名;儿今成名,母已不存!”以祭奠自己贤能的母亲。

忠君爱国,勤政爱民。

刘光第自幼刻苦好学、饱读诗书,深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封建主义教育的熏陶。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王朝腐朽不堪,面临内忧外患。刘光第满腔爱国情怀,始终坚持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关心国家富强、同情民生疾苦。

这一时期,清政府慑于帝国主义强权,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奉行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各族人民革命。对此,刘光第深刻地看出了当时清廷内政、外交的失败,发出不满的评论,体现其爱国精神。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对外始终采取避战方针,而清王朝内政又腐败不堪,所以自开战以后,中国战事节节失利。刘光第看到侵略者的烽火从朝鲜蔓延到祖国大地,心急如焚,为拯救国家民族危亡,冒死提出“内修政事,外攘夷狄”的《甲午条陈》。《甲午条陈》是刘光第在国家、民族危亡面前,爱国思想的一个突出的表现。

为官清廉,不媚权贵。

一个贫困小户之子,步入士大夫行列,深感君恩国泽之厚,勤敏谨慎,尽心守职。虽然在刚步入官场的时候,刘光第也一度和光同尘,接受过一些馈赠。后来,随着做清官名臣的人生设计日渐清晰,他开始拒绝绝大多数官员视为正常的馈赠。

甚至连好朋友的帮助他也不要,因为他不想沾染任何灰色收入。甚至有人看他成天穿着破旧衣服,想给他两件衣服,他也不要。及至后来因参与变法而获得重用后,他的作风在军机中也独树一帜。当了军机章京,别人每年都可以收到大笔外官送的礼金,只有他一文不要。

如此做官之法,使得他升官反而更为赔钱,每年要赔五百两。基于以上原因,刘光第的生活自然摆脱不了艰窘。这种贫困状况贯穿了刘光第京官生涯的始终。可惜,因为参与维新变法,刘光第没有迎来自己经济状况改善的那一天就断送了性命。

关键时刻,舍身取义。

1898年9月21日,由于袁世凯的出卖,慈禧太后采取突然袭击,将光绪帝软禁起来,并用皇上的名义发布诏书,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三天后,刘光第在军机处被捕人狱。他坚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神态自若。翌日,在京做官的四川人联名“具疏”,要求释放刘光第、杨锐等人。刑狱因狱词未具,欲审不能,见此着了慌。9月28日,未加审讯,慈禧就下即行处斩之命。文质彬彬的刘光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显得异常顽强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