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哪里人 保护遗稿 刘光第手稿藏烟叶卷里
以刘光第和赵化古镇为主题的工艺扇面(正面)。
刘光第塑像。(富顺县委宣传部供图)
刘光第,富顺县赵化镇人,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2015年6月《刘光第手稿及研究》隆重出版;2016年年底,《君子颂》二胡协奏曲成功推出……在富顺,一股对刘光第的文化历史研究、传承的热潮,持久不衰。
千年古镇访“君子”故居
富顺县城以南40公里是赵化镇,三面环河。这个“建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的千年古镇由水而生、因盐而兴,因刘光第闻名于世。
3月28日,春日暖阳,踏着年代久远的青石板,在一条名为西街的巷子里,“刘光第故居”映入眼帘。故居为木结构,竹编墙体,小青瓦屋面。刘光第幼年及少年居住于此地,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母亲咬牙送子读书,对刘光第督学极严,刘光第亦发愤读书,往往是三更回家,鸡鸣即起。
除了故居,古镇有关刘光第的历史古迹还很多。明月楼——刘光第少年时读书的私馆,晚晴书屋——刘光第写诗创作的地方,罗汉寺侧还有他的衣冠冢等遗迹。
“2012年,县上将相关古迹整体打包,成功申请为省级文保单位。”赵化镇村镇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炳告诉记者。今后,赵化镇将对刘光第故居等重新布展,恢复原有风格。
“君子”手稿穿越百年
1953年秋天,“晚晴书屋”的六间房垮了一间。为此,富顺人刘铭述曾烦恼不已。
刘光第是刘铭述的大伯,“晚晴书屋”是刘光第曾居住多年的房屋。在清理垮掉的房间中的杂物时,刘铭述发现了刘光第存放在房中的部分书籍及诗文手稿。
“为了防止手稿发霉、虫蛀,父亲一直是把手稿藏在烟叶卷里,放在家中干燥的地方。”刘铭述的二儿子,今年66岁的刘倜远,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手稿的珍视,后来,为了保全手稿,全家真是想尽了办法,曾寄放到朋友家,还曾放到银行保险柜。
刘铭述希望手稿不只是被保存,还应被利用起来,彰显刘光第先生人格精神及才学。“富顺作为刘光第的家乡,理应争取持有先生遗稿,并将之好好保存和开发利用。”富顺县档案馆馆长唐汉英说。
在与政府多次沟通后,刘家人决定将保存的刘光第遗稿移交给富顺县档案馆保管和开发利用。2015年6月,《刘光第手稿及研究》隆重出版。
推陈出新弘扬“君子精神”
2016年11月,富顺县第十一届“西湖之韵”二胡音乐会举行,其中,展现刘光第光辉形象的二胡协奏曲《君子颂》备受关注。
“以‘千秋君子’刘光第的事迹为创作素材,富顺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承工程。”富顺县刘光第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谭逢平说,富顺县政府和专家学者,研究、挖掘、传播刘光第的人格精神与行为事迹,还先后创作了川剧《刘光第》,编著了纪实《刘光第其人其事》等。
《刘光第其人其事》的作者刘海声今年已88岁高龄,他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刘光第。在他看来,不管是在今天或以后,弘扬光第先生的人格精神,都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先生清正廉洁、痛恨腐败的品行,值得学习。”(陈勤 记者 杨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