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的《我们仨》有感

2017-09-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钱锺书涉猎广泛.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般记忆功能的绝代才子;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常常令人捧腹的幽默大师;博学多能.学贯中西.目光睿智,兼通英.法.德.意.西数国外语的伟大学者;被外界评论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有外国记者甚至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杨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曾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

钱锺书涉猎广泛、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般记忆功能的绝代才子;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常常令人捧腹的幽默大师;博学多能、学贯中西、目光睿智,兼通英、法、德、意、西数国外语的伟大学者;被外界评论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有外国记者甚至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

杨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曾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以上这些都是世人对钱、杨二位先生的评价,用引擎一搜,类似上面的评价便扑面而来。以前未读《我们仨》,一直就被那些评价震慑着,对二位先生高山仰止不尽。然而,读过《我们仨》之后,以前的印象便都烟消云散了,然而却又有了新的敬慕,这敬慕不再是高的感觉,应该说是深,深深而由衷地敬慕。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杨绛先生如是说。书中记:钱钟书,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35岁才学会划火柴。杨绛先生在医院生女儿钱瑗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在家在家做了很多坏事:打翻墨水瓶,把房东的桌布染了;把台灯砸了;把门轴弄坏,门不能关了每次都只好苦着脸、满面愁虑地向杨绛告急。而杨绛先生呢,每每此时都会异常坚定地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简直成了丈夫的依靠。尤其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女儿阿圆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阿圆的手脚轮廓,都长的象钟书,阿圆温厚,不与人争,象钟书,阿圆好静,象钟书,阿圆胆子大,象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象钟书笨手笨脚的爸爸,坚强厉害的妈妈,秉承父母优点的女儿,中国最智慧的头颅的钱钟书一家,居然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温馨的的家庭,实在令人钦敬!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力的事。钱钟书的做人追求正如他的字一样默存默默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曾聘他做文学所顾问,但他却极力请辞,得免之时十分高兴:无官一身轻,顾问虽小,也是个官。后来,被乔木同志赶鸭子上架,以老同学的面子相要挟,并许以一不做班、二不画圈,三不开会的特殊优待,才勉强答应做了社科院副院长。可是,钱钟书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不坐,还常常以尸位素餐,于心不安的理由请辞。女儿钱瑗曾出国留学两年,钱钟书、杨绛也因公事所需,常常出访国外,但是重聚之后,他们却一致只愿日常相守,不愿再出国。自古以来,淡泊名利者不在少数,但很多人之所以淡泊名利,其实是一种不得志的消极反抗而已。也有很多人为了学问、为了学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淡泊名利。但是为了一家人能够日常相守而拒名利于千里之外者,却鲜有耳闻。这样的一家三口,真是既让人敬佩又让人羡慕啊。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后,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伴妈妈,像妹妹;还会管着妈妈,像妈妈。阿瑗和爸爸最哥们,是他*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在学问方面,钱钟书是妈妈和阿瑗的老师,妈妈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但是穿衣吃饭方面,母女二人又把钱钟书当孩子般照顾。

他们一家很会找乐子:郊区、教堂、闹市和公园司空见惯的必经之路,都是他们奇妙的探险之旅;吃馆子的时候,也连着看戏,且品评论道,津津有味

《我们仨》中没有太多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议论、只是淡淡、娓娓地讲述他们夫妇从相识相守到相濡以沫、从相励相惜到相扶走过风雨波折的点点滴滴,即便是生离死别的情境也淡淡笔诉,如淡墨流染纸上

他们一家称那些点滴而琐碎的事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每个人出差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阿瑗去世、钱钟书去世之后,杨绛先生便在这些石子中重温他们一同经历的风风雨雨。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不都是一场周而复始的潮起潮落吗?我们谁又何尝不在岁月的沙滩上遗留下数不清的石子?可是又有谁能如这一家一样将那些石子收入囊中?

读《我们仨》,不是阅读学者的高山仰止,而是读大学者对生活的珍惜,对家人的珍惜,对岁月的珍惜。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显达富贵是难求的,有时候也是求之不得的。然幸福并不会因此就与我们绝缘,身边可惜之事物亦甚蕃矣,譬如岁月静好,譬如家人安康!学会珍惜,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