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为什么要杀高敬亭 项英和叶挺为什么失和?高敬亭事件让关系再跌谷底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叶挺.项英的分歧,是从怎样执行党中央有关迅速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发展游击战争这个决策开始的.叶挺认为这一决策非常正确,应该及早执行,但项英犹豫不决.令叶挺最难以接受的是,这类与军事作战密切相关的问题,项英在与中央磋商的过程中,根本不征求他这个军事首长的意见,也不向他通报中央的有关指示,好像对他这个"党外人士"和"统战对象"需要保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上,项英对叶挺也颇多微词.叶挺到部队视察时,喜欢以马代步,前呼后拥一大帮.项英认为叶挺是旧军人作风.叶挺单独吃小灶,还

叶挺、项英的分歧,是从怎样执行党中央有关迅速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发展游击战争这个决策开始的。叶挺认为这一决策非常正确,应该及早执行,但项英犹豫不决。令叶挺最难以接受的是,这类与军事作战密切相关的问题,项英在与中央磋商的过程中,根本不征求他这个军事首长的意见,也不向他通报中央的有关指示,好像对他这个"党外人士"和"统战对象"需要保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上,项英对叶挺也颇多微词。叶挺到部队视察时,喜欢以马代步,前呼后拥一大帮。项英认为叶挺是旧军人作风。叶挺单独吃小灶,还从广东带来一个厨师,常叫他的厨师做些广东客家名菜,邀人一起聚餐。项英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不是无产阶级的生活作风。

因为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不服从中央李立三和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的压制,愤然脱党出走。项英一看到叶挺,就用有色眼镜看他:"他对党对革命还能忠诚吗?"所以在实行党委负责制的新四军内,出现了军长的命令,需要副军长批准的怪现象。叶挺在工作时心情不愉快,甚至产生了想摆脱项英离开新四军的想法。

1939年2月,周恩来来到新四军军部,就由来已久的叶、项关系问题批评了项英。项英也作了洋洋万言的自我批评。

调解好的关系再跌谷底

正当叶、项关系开始缓和时,高敬亭事件发生了。

高敬亭是原鄂豫皖红二十八军军长。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他临危受命,独立领导红军游击队千余人在湖北与河南、安徽边境坚持了极为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了队伍。新四军组建时,红二十八军改编为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新四军实施东进政策之后,高敬亭一直舍不得离开大别山,担心东进后被国民党军队吃掉。

叶挺对此很生气,限四支队7天之内开赴皖东指定地区。翌日,高敬亭带着四支队七团、九团和手枪团开拔。两天后,四支队发生了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富率团投奔桂军李品仙的事变。联系到高敬亭的责任,听信了一些人的揭发,疾恶如仇的叶挺同时致电毛泽东和蒋介石,要求严惩高敬亭。蒋介石接到电报后立即批转叶挺:"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极刑照准。"叶挺在没有得到延安毛泽东回电的情况下,仓促地将高敬亭处决。

叶挺回到军部,项英责备道:"希夷,你怎么这样不冷静,冤杀高敬亭,上蒋介石的当了。"此时,叶挺才得知中共中央有教育挽救高敬亭的指示。

高敬亭事件后,一度趋于好转的叶、项关系又出现阴云。项英认为叶挺太单纯,好冲动,容易上当,新四军的大事还是自己掌舵,于是又大权独揽。两人的关系再度跌入低谷。

皖南事变前后仍分歧不断

1940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已布置了"围剿"新四军的方案,中共中央指示北移,但直到12月,项英还没有下定决心,受到中央书记处的严厉批评。其间叶挺只能干着急。

随后,项英开会,心情沉重地说:"大家再议一下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叶挺严厉地指出:"什么时候了,还要讨论行动方针?现在需要的不是讨论,而是决定走哪条路线。"在确定突围路线上,叶、项再次出现严重分歧,会议不欢而散。

最终的突围路线是按照项英提出的方案走的。新四军前进到茂林地区时,已进入国民党包围圈内。叶挺主张付出一些代价突破星潭顽军防线,项英一直犹豫不决,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新四军领导层为讨论是否攻打星潭的会议一直从下午3时开到夜间10时,长达7个小时,使新四军失去了突围的最后时机。最终,项英没有同意叶挺攻打星潭的主张,决定部队重新由原路折回,改向西南前进,使得已经取得一线转机的新四军陷入绝境。

9000余人的皖南新四军部队,最后突围出去的总共有1000余人。为营救被困在山上的部队,叶挺下山与敌谈判,结果被扣入狱。项英与周子昆携带着作为新四军经费的金条引来了杀身之祸,被叛徒刘厚总杀害。(摘编自《领导者》《党史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