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旅馆骆以军当当 骆以军小说 《西夏旅馆》遭质疑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吐个槽,昨晚给学生上写作课,有童鞋提起骆以军,骆以军现象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事儿,文字差到这个地步,连出版的入门都够不上,然而梁文道极力

“吐个槽,昨晚给学生上写作课,有童鞋提起骆以军,骆以军现象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事儿,文字差到这个地步,连出版的入门都够不上,然而梁文道极力赞美之,各地好书榜疯狂转贴之,书评人,甚至独立书店也轮番爱戴之。特贴一段儿他的小说,昨晚学生朗读了半段,实在读不下去,众皆哑然。”近日,作家巫昂发布这条微博并配发了台湾作家骆以军小说《西夏旅馆》中的一个片段,引来大量读者关注,评论超过三百条,转发七百多次。

评论中有人认为,这只是巫昂对语言文字的喜好与骆以军小说风格不同而引起的阅读差异。但也有许多读者表示共鸣,“终于有人敢说这话了!看不下去的东西就是看不下去。”“像翻译新手译出来的文字,读起来好累。”“非常繁琐……不知道所以之间的联系,找不到因为的根本。”

“看不懂”、“读不下去”、“不知所云”……近来,在面对备受推崇的港台和海外华文作家作品时,读者发表的类似阅读感受越来越不鲜见,在最初压倒一片的叫好声之后,质疑声渐渐露出端倪。

而今被称为台湾文学界“中生代代表”、“中流砥柱”的骆以军,他的名字在2009年前不为大陆读者所熟悉,他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源于媒体人梁文道的推介。在《开卷八分钟》节目里,梁文道用四期的容量重磅推荐《西夏旅馆》,盛赞“这部小说很可能是近年来最重要的一部华文长篇小说”,“这不是一部易懂的小说,但它是骆以军语言技艺的大成,更有可能是华文小说的新路碑”。

素来关注港台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哈佛东亚系教授王德威则称:“骆以军是最近台湾十多年来最了不起、最有创造力的一位作家,而且甚至是整个华文世界里面最有重量的作家之一。

”2010年,《西夏旅馆》 荣获华文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红楼梦奖”首奖,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陈述的颁奖词更进一步肯定了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在华文小说中的地位:“《西夏旅馆》文字华丽,结构繁复,意象奇诡,寄托深远,为新世纪华文小说所仅见。

”2011年,《西夏旅馆》在大陆出版简体版时,王安忆、莫言等知名作家的推荐语更为这篇小说的风行推波助澜。一时间,《西夏旅馆》成为近年来最成功的华文小说,骆以军也成为近两年炙手可热的作家。

“文字华丽,结构繁复,意象奇诡,寄托深远”,这是对《西夏旅馆》小说特点的一种概括。或许,这是评论家对好的华文小说所做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是否适用于一般读者的阅读?一位网名为“莫须有”的读者评论说,“好的文字简洁、有力、优美,有时看似漫不经心,仔细想来又字字入骨,哪里像这样绕来绕去的如一团未经整理的乱麻”。

姑且不论网友对好文字的定义是否准确,但这未尝不代表了大部分读者对小说文字和风格的一种期待。或许,我们真正该思考的是,评论家、作家们该推荐怎样的作品给读者呢?对好作品的评判标准是否应该更趋于多元而不是极尽赞美、拔高之能事?

为何一部评论家、作家极力推崇的小说,普通读者却读不下去,是这个“华文小说的里程碑”实在太高,读者的阅读能力真的有所不逮,还是评论家、作家的盛赞拔高了小说的水准,使一部“让人看不下去”的作品成为“近年来最重要的一部华文长篇小说”?

事实上,骆以军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到质疑的华文作家,繁复的语言结构,奇异的意象,层层的叙事空间,重重的叙事圈套,这无疑是一些港台及海外华文作家给我们最深的阅读感受,读惯了大陆文学的读者最初难免不被这样的陌生化效果吸引。

然而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盛名之下,这些作品果真能够名副其实吗?更要问的是,当面对大陆与其之外的华文文学进行评价时,评论者们用的是同一套标准吗?是不是为了显示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差异,评论家们会无形中强调这种差异性、拔高了这些作品的水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