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晖连环画 王叔晖:被淡忘的连环画大家
王叔晖(1912-1985),字郁芬,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定居北京。15岁进中国画学研究会,后参加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吴镜汀、徐燕荪等名家习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科员,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中国美协第二、三届理事。
《西厢记》于1963年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得一等奖。当时连续7次再版重印,总数超过40万册。
本报记者 续鸿明
艺术家分两种,一是人比作品的名气大,一是作品比人的名气大。王叔晖属于后者。
看小人书长大、如今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一定都对王叔晖的连环画作品不陌生,《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杨门女将》、《西厢记》等小人书风靡数十年,至今不断重印;《生死牌》、《西厢记》还曾以年画形式印发,装饰于寻常百姓家的床头壁上,深受欢迎。
2012年是王叔晖诞辰百年。上月底,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北总布胡同32号的旧址召开了纪念王叔晖百年诞辰座谈会。“这里条件简陋,昨晚暖气泵坏了,今天连暖气都没有。但这是王叔晖先生工作了一生的地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所有老画家、老编辑最为留恋的地方,也是新中国连环画的诞生之地,新中国美术出版事业开始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开会纪念王叔晖先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作了这样的开场白。与会的王叔晖学生、画家任梦龙,中国歌剧院创作室主任蒋力等人,忆及王叔晖先生不禁流泪。娓娓诉说中,王叔晖仿佛又回到了大家中间。
“绕开道,走自己的路”
王叔晖是中国传统连环画艺术的传承者、新时代连环画事业的开拓者,也是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出版的辉煌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期间是她一生创作的高峰期,她的连环画代表作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1954年完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孔雀东南飞》,1956年完成《西厢记》,1962年完成《生死牌》,1963年完成《杨门女将》。
其中《西厢记》(128幅白描)曾于1963年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
王叔晖连环画创作源于中国画线描传统技法,又与西洋绘画解剖透视方法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大提高了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力。1985年7月23日,王叔晖病逝于工作室中,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连环画事业,献给了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叔晖连环画作品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她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说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追求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她成为连环画的大家巨匠。
连环画《地球上的红飘带》创作者、画家沈尧伊说,王叔晖的《西厢记》就是经典,代表了那个时期连环画创作的水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王叔晖的作品,就是一个品牌。她的画风、品位影响了一批人。
连环画画家陈惠冠对王叔晖的印象是:身躯瘦弱,长得小,有点矮,身体也不太好,但腕臂强健,看她的作品,线描扎实,那功力,看了她画的人都会佩服。
她画画毫无名利心
王叔晖生活俭朴,一生勤奋,把毕生的情感和心血都倾注于绘画艺术事业。她在创作上非常严谨,精益求精,每年完成的连环画不超过50幅。
作为连环画大家任率英之子,任梦龙在父亲建议下拜王叔晖为师。“王先生不善于交际,但收我们为徒后,她却和我们一起到鼓楼照相馆合影留念,并在位于地安门的老字号合意斋共进晚餐,当时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任梦龙回忆说,王叔晖生前住在西四胡同的一个小院里,屋子终日不见阳光,只有一个小窗户。屋里有一个单人床,一张小桌子,俭朴得不能再俭朴了,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床上。“在这种条件下,她怎么画出那么多精品?我们很难想象,有这么一位先生,对生活没有一点奢望,脑子里想的只是画画,画好画。”
任梦龙记得,上世纪5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后院的小楼里,一溜窗户下并排着几个写字台,刘继卣、他父亲、王叔晖、墨浪等人,每天上班的任务就是创作连环画。“回到家之后,还是想着创作。不像现在的画家,桌子要一米乘二米,还觉得小。
王先生那么小的桌子,画得也很好。那个时候,出版社都是高手,人的心都扑在事业上。他们画画没有名利的概念,只想着要出精品。我感觉他们在互相比着画:你画得好,我还要画更好的作品。只有那个时代、那个心境、那种感情,才产生了这么一批英雄,我对他们那一代人的境界非常崇拜。”
在任梦龙眼里,“先生终生未嫁,却是一个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的人”。有一年春节,他和爱人带着三岁的孩子去给先生拜年。先生见了孩子挺高兴,把他搂在怀里,教他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还拿出纸和笔,一边画一边说:“丁字不出头,两边挂绣球,三天不吃饭,四天变成猴……”逗得小孩哈哈直乐。任梦龙说,此情此景,让他看到老先生身上的童心、爱心、耐心。
《王叔晖连环画全集》将出
连环画出版社创办人之一、中国版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86岁的姜维朴说,纪念王叔晖,让他想起“德艺双馨”这个词,特别是“德”,是对王叔晖为人处事最好的注解。
“人美社很重要的功绩是连环画,当年出现了一批经典,王叔晖的《西厢记》就是经典之一。经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只有重温经典,才能体会到成绩在什么地方。”姜维朴说。
陈惠冠认为,连环画从当年的兴盛到如今的衰落,存在很多原因。从1985年开始,粗制乱造的东西泛滥,题材重复,大量积压,造成连环画的逐渐凋敝。
汪家明表示,人美社的后来者,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以她为代表的前辈们丰富珍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不但要为中国美术创作事业服务,还要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大众对美术读物的需求贡献力量。“最近我们决定,出版王叔晖先生连环画全集,并以此为开端,陆续整理出版人美社老一代画家的作品集。
前辈们虽然离去,但他们的优秀作品仍会流传下去,仍旧给一代一代读者以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这是他们创作的初衷,也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全部工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