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怀与牛根生 蒙牛牛根生与伊利郑俊怀的恩怨情仇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兄弟联手托起食品业第一品牌 郑俊怀1950年9月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他父亲早亡,一家全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计,母亲的勤俭.坚忍和踏实给了他很深的影响.197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农业局工作.1976年12月,25岁的郑俊怀被提拔为呼市国营畜禽场副书记.副场长. 1983年1月,郑俊怀被调到濒临倒闭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任厂长,这就是伊利集团的前身.上任后,他先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进厂,然后进行全厂总动员演讲.演讲完毕,台下一个高大粗犷的年轻人带头鼓掌高声叫好.这个年轻

兄弟联手托起食品业第一品牌 郑俊怀1950年9月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他父亲早亡,一家全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计,母亲的勤俭、坚忍和踏实给了他很深的影响。197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农业局工作。

1976年12月,25岁的郑俊怀被提拔为呼市国营畜禽场副书记、副场长。 1983年1月,郑俊怀被调到濒临倒闭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任厂长,这就是伊利集团的前身。上任后,他先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进厂,然后进行全厂总动员演讲。

演讲完毕,台下一个高大粗犷的年轻人带头鼓掌高声叫好。这个年轻人叫牛根生,24岁,高中文化,身材魁梧,思维活跃。当时,他是洗瓶车间的一个洗瓶工。 郑俊怀了解到,牛根生同自己一样是个苦孩子,刚生下来便被父母50元钱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

郑俊怀感到他是一个可塑之才。 郑俊怀在全市率先搞起了承包制,牛根生积极响应并承包了加工车间。牛根生带领一班年轻人打了一个翻身仗,当年就扭亏为盈。

两年后,回民奶食品厂在呼市500多家食品企业中脱颖而出。 回民奶食品厂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养殖更多的奶牛和建设冷库,郑俊怀争取到了自治区计委的100万扶持资金,再贷款300万,开始建设冷库。

不料,由于施工单位违章操作,冷库起火。望着大火,郑俊怀心痛至极,一头冲进火中欲同归于尽。牛根生将郑死死拉住说:"郑大哥,难道你忘记了你娘对你说越艰难越要坚持吗?"郑俊怀这才惊醒。他紧紧握住牛根生的手,一句"好兄弟"后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1996年,伊利集团成立。郑俊怀成为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CEO,牛根生成为主管生产和销售的副董事长和副总。这一年,伊利集团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疑心逼走好兄弟 然而,随着集团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郑俊怀和牛根生的兄弟感情也渐渐出现了微妙变化。 郑俊怀为人友善谦逊,善于稳扎稳打;而牛根生则像一头上足发条的猛牛,既能冲锋在前,又能聚拢一批人才策划出独到的营销方案。

他作为副总,分管的员工占到了伊利员工的80%。1996年,郑俊怀感到,牛根生已经同他平起平坐了,并且有时风头压过了自己。郑俊怀对此感到隐隐不安,而牛根生却浑然不觉。 后来有朋友善意提醒牛根生,不要抢了郑总的风头。

1998年初,为消除误解,牛根生向郑俊怀汇报了自己的想法。郑俊怀显得很宽厚,对他说:"你呀,就是太冲,喜欢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只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提走麦城!以后注意就行了!

" 牛根生以为和大哥消除了误会,就全身心投入了工作。但是,1998年因运作资金迟迟不到位,他多次催促财务,财务则回答要郑总批,郑总却常常找不到。到后来,牛根生批几十元的经费也报销不了,他只好拿出自己的工资奖金108万元垫付生产经营所需。

1998年5月,集团公司在郑州召开会议,定夺是否扩大冷冻生产。牛根生在会上忍不住说:"这届领导班子干不了大事!"一语惊四座,郑俊怀脸色一沉,当即拂袖而去。 牛根生知道自己闯祸了。

万般无奈,他想找个退路,就提出交出原来的工作,去开一个海鲜大排档。然而,郑俊怀却明确提出,既不准牛根生开大排档,也不准伊利公司投资给他,彻底断了他的退路。 1998年11月,公司召开董事会,牛根生正式提出辞职,董事会表决同意,但没有立即对外宣布。

一名高管会后奉命找到牛根生谈话:"你得离开呼和浩特两年,公司安排你到北京大学学习,你回来后不要再搞食品行业了!" 铤而走险 锒铛入狱 牛根生离开"伊利"后,他手下的几十名得力干将大部分被"清洗"。

1999年,那些弟兄到北大找牛根生诉苦。牛根生说:"咱们干脆注册一家公司,从头再来!"1999年3月29日,伊利董事会正式宣布了牛根生辞去副董事长和副总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