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冯奎卖妻闫学晶 闫学晶佟长江二人转 王丽云的女儿闫学晶
二人转形成之初,主要是二人一副架,又说又唱又扭的表演形式。二人均为男性。一人扮女妆,称为上妆或旦角,因为头上包一块青布或勒一条青带子,因此又称为包头的;另一人扮男妆,称为下妆,因为通常是丑扮丑唱,因此又称为扮丑的。
二人转的艺班分为两种:一种叫“高粱红”,是指秋收之后农闲时出去演唱挣钱的临时班子;一种叫“四季青”,是指那种以二人转演唱为谋生职业的专业班子。二人转艺人的流浪路线,总的轨迹是从南到北,由西至东。
所谓“农闲时走粮道,农忙时走钱道”,就是说农闲季节主要是在农村演出,从辽西的黑山、锦州,辽南的营口、海城一带走向辽北的开原、昌图,又到吉林的梨树、榆树,最后到黑龙江的绥化、双城等地,走的都是粮食主产区。而农忙季节则到城镇、矿区等地演出,赶场红白喜事,给人家唱“子孙窑”(唱堂会)挣几个赏钱。
韩文华指出,二人转艺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旧社会为达官贵人所瞧不起,所以他们的“艺名”也比京、评、越、粤各剧的名伶取得粗俗与平民化。
像黑山县历代著名二人转艺人中,清代道光年间的赵富,艺名“赵破裤子”;清末的王宝珍,艺名“王四猴儿”;以丑角名震一时的庞奉,艺名“庞傻子”;擅长刻画人物性格的丑角郭春发,艺名“瞎苞米”。此外还有李万才(艺名“大线黄瓜”);葛升(艺名“蛤蜊皮子”)等等。
与京剧、评剧等剧种内部“门派林立,风格各异”的特点相似,二人转在历史上也曾经形成“南浪、北唱、西板头、东耍棒”四个流派。据专家解释,所谓南浪,是说辽南营口市一带的二人转,受大秧歌的影响较大,讲究舞得欢,扭得美;所谓北唱,是说黑龙江北大荒一带的二人转,受当地民歌影响,以唱为主,唱腔委婉动听;所谓西板头,是说辽西黑山一带的二人转,艺人手持大板或手玉子,见景生情,现编现演,嘴皮子利索,节奏力度鲜明;所谓东耍棒,是吉林市一带的二人转,艺人常舞彩棒,吸收了武打成分。
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如今的二人转。
著名二人转研究学者王兆一、王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年的二人转“演出场地是扬着雪花的场院,冷风飕飕的庙台,肮脏的粪堆,挤挤擦擦的马棚和伙房。
”“这样的演出不图报酬,只为给穷苦的日子添上些许快乐——自娱,也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