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平风景 浅析晋北风景油画家白羽平的绘画语言特色
摘 要:晋北右玉这个小县城,因为油画家白羽平的风景作品而被全国的艺术家所熟悉。右玉已经成为当代绘画圈的一个"现象"——反映晋北油画风景语言本土化的典型。笔者从画面的构图方式、构成形式、色彩情感、笔法刀法四个方面对白羽平的油画语言进行分析,试图对晋北油画风景语言的本土化进行梳理,希望从中得到一些规律性、启发性的东西,来引导和启迪更多的画家。
关键词:白羽平;晋北;油画风景;本土化;语言特色 第一次在杂志上见到白羽平先生的风景作品就特别喜欢,所以一直在关注着他和他的作品。
前年十月在右玉写生,巧遇他也在那里写生,零距离的接触使得我对他的人和作品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倍感先生为人谦和,做学问真诚,画画勤奋,谈笑幽默。
了解了其人后更是被他笔下的右玉风景深深地打动和感染, 一面面对右玉这块真实而又贫瘠荒凉的土地,一面观看白先生右玉风景写生原作,曾经一段时间内,总是无法将两者联系起来,因为经过他主观加工和艺术化处理出来的右玉风景比现实的右玉要美丽、生动得多,这种感觉就像是最平常的场景在经过摄像师的拍摄后再从电视上面反馈给我们,给我们以超越现实和高于现实的感受一样。
但与此同时又会感觉白先生笔下的右玉就是真正的右玉,甚至比真实的右玉风景还要显得逼真到位。再结合白先生本就是右玉人,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总觉得他的画已经紧紧系在了右玉这块神奇土地的大门命脉上,已经是右玉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作品特色。 1 鸟揽的大构图 谈到白羽平的风景画,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俯视的构图。无论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的茫茫大地,还是浩瀚的山岭和荒草地或是排列整齐的屋舍楼台,都在他的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北方土地的空旷辽阔、北方人的宽广和厚重。
他的绘画语言在他长期努力锤炼的过程中得以升华和提炼,并最终达到准确而又生动的诉说。
我猜想,俯视的大构图可能是白先生一直的偏好,他在早以前就一直喜欢折腾飞机模型之类的东西,想要拍摄一些俯视宇宙之类的图片,他的大俯视构图可能跟他一直喜欢航模、航拍有关系,可能先生是想要通过俯视的苍茫和宽广来揭示生命的渺小或者是人性的伟大。
在右玉写生时有幸见识了白先生的"秘密武器"——德国进口的袖珍直升机,可定速巡航10多公里之长,可以在手中的遥控器上面直观的控制和设定拍摄照片或者视频资料,因为是在画画闲暇之余的晚上,飞机上面闪烁着各种颜色的信号灯,真是美哉、帅哉,令在场的人大开眼界。
当然白先生大俯视的构图方式只是其作品中的一种惯常的构图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常规的构图形式存在于其作品中,正像白先生自己所言"没有规律的构图才是构图法则的最佳状态。
" 2 巧妙的画面构成 右玉县城多山沟、谷地,错落、起伏有秩,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异常,忽而平坦宽广、忽而却又山林遍布,常有村庄农舍依山而居傍水而住。
画家在这样特殊的地形地貌中,真是感觉随时随处都可以选择出想要画的场景,可是当真正坐定打算开画时,才发现风景本身的构成形式,并不是天成的完美,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憾,总要花好多的时间和智慧在画面的构成形式上,还得不到理想的画面。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真分析了白先生的画面构成形式,他作品的构成形式从"色团"(白先生自己这样来形容)的深浅、冷暖、纯灰、大小等诸多方面来看,几乎没有一幅作品不显的完美。
"构图不能平均化,不能搞的平衡了,要透气,四个角别都堵死了",这是白先生在谈到构图和构成形式时说到的。可见,同样是面对同一个景色,白先生总能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画面构成形式,或者经过个性的主观加工而得到巧妙的画面构成形式,先生的每一幅画作,无不经过他认真的选景,细心的画面经营构图,安排画面的大框架结构,无不体现先生的智慧和聪锐。
3 随类赋彩的用色 在用色方面,白先生用中国画论中谢赫的六法论来解释——随类赋彩。白先生对中国画的画论有相当深的研究并已将国画的理论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融会贯通。
他"随类赋彩"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他的画作是最有力的证据,我在他的画作前常常产生强烈的色彩共振。他的画从不使用程式化的冷暖色彩理论去生搬硬套场景,而是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山是什么颜色、树是什么颜色、金秋阳光下的右玉是什么颜色……,这一切颜色都全然靠的是他对右玉的情感融化、发酵后流露出来的,他了解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的真正颜色,能在画面上游刃有余的把颜色搭配得恰到好处。
这并不是说白先生的作品中没有色彩冷暖参与造型,恰恰相反,多年来的科班训练,使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已经在白先生用心感受的同时成为一种自觉的色彩素质。正是这样的素质使得他画面的色彩在"随类赋彩"的简单中一点也不显得单调。
他画右玉十月份的风景,真正画出了右玉金秋的灿烂,观他的画作,有些山坡在夕阳西下的阳光照射下,受光面他会直接使用中黄或者中黄加白这样纯的颜色,而放在画面上却一点也不显得生、艳、火,用白先生自己的话说:我能感觉到右玉金秋灿烂的金黄色,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用纯色的中黄来表现右玉那种金黄的感觉还有点不够。
他在用色方面已经超越了西方的印象派的色彩理论体系,对于画面色彩的处理已经全然达到一种内化的外露。
结合传统的养分,他把"随类赋彩"的理论已经融化为自己内在的语言要素,并用这种语言来诉说自己所熟悉的右玉真是绝佳的。 4 独特的刀笔共用 曾经很喜欢天津张京生先生用刮刀画的风景画,喜欢那种浓烈饱和的颜色和将厚重的颜料堆砌的刀法,画面色彩饱和而又充满了张力。
将白先生的画与其相比较,前者的画面就略显单薄、刻意和空洞,后者的画面更显得厚重、内敛和高级,刀法往往和要表现的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不显得突兀。
右玉的风景经常是高低起伏的山丘夹杂着宽窄不同的沟壑,这山丘上面或者是一片草地,或者是几块岩石,或者是一片树林,山丘的地形或平坦或崎岖或倾斜,在白先生的画面上都会变成一刀变化丰富的颜色,白先生在画面的表达上经常会用到油画刀,他会将深浅冷暖不同的颜色直接蘸在油画刀上面,一笔摆上去,再稍作调整,退远几步看,那山丘的种种表情已全然跃上画布,包括山石的肌理质感等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在刀痕过处他经常采用的手法是用软毛的油画笔去衔接,但保留先前的一些有效的刀痕。 他非常注重画面的薄厚对比关系,仔细品读他的画作,会发现每一幅画都有非常明显的薄厚对比关系,但每一幅画的薄厚变化又都没有规律可循。
有的画面刀法在后,有的画面刀法在前,有的刀法用在了山丘的脑门上,有的用在沟壑的脖颈处,有的用在了宽广的平地上,而相应的薄都会如影随形的及时出现。
说到他画面的用笔,不得不提到他在画树上面的独特方法。去过右玉的人都知道,右玉的风是特别得厉害,有句玩笑话:右玉一年刮两场风,一场风刮半年之久。正是这样的大风,造就了这里的树木独特的造型,细长的树干,为抵御风寒侵袭而紧紧抱成团的椭圆形树蓬。
他常常用树木来点缀画面,用白先生自己的描述即"点苔法,哪里需要点哪里!"。笔法上很像是国画中的点苔,但看似随意的点苔,实则非常的认真,他会像画不同的人一样去画每一棵树,在他看来树木和人一样,长得都很像,但又都各有区别。
5 小结 白羽平对右玉的感情是纯纯的、难以割舍的,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经过苦苦探寻和摸索后,逐渐突出已往训练所形成的套路的重围,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
看右玉的风景再去品味他的绘画,无疑,他的绘画语言用来表达这里的风景是最贴切不过了。白羽平在艺术实践上的探索为中国风景油画语言的本土化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张子康,刘晓琳.中国当代油画家——白羽平[M].北京:中国艺苑出版社,2003. [2] 戴世和.中国艺术品评丛书——白羽平卷[M].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 [3] 黄剑武.绘画形式语言自主意向的实现[M].浙江师范大学,2011. [4] 吴冠中.邂逅江湖——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合影[J].美术,19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