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曦根本是屈打成招 “屈打成招”是如何发生的

2017-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些冤假错案的证据表明,提问方式可误导嫌疑人相信并且承认根本没有实施过的犯罪行为.新研究通过实验提供了有关此现象的证据,结果表明无罪的成年参

一些冤假错案的证据表明,提问方式可误导嫌疑人相信并且承认根本没有实施过的犯罪行为。新研究通过实验提供了有关此现象的证据,结果表明无罪的成年参与者在经过几个小时的庭审之后,会承认犯了像青少年时用武器攻击他人一样严重的罪行。

该研究发表在在心理科学学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它指出参与者会将被告知的事件进行内在化,然后将这些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描述得更为全面具体。

英国贝德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的心理学科学家兼首席研究员Julia Shaw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警方的审讯很容易产生有关犯罪的虚假记忆,并且它还拥有和真实记忆一样的复杂细节。所有的参与者需要在一个友好的环境下进行三个小时的面谈,其中,提问者会编造一些虚假的情节,并利用拙劣的记忆恢复技巧使参与者生成全面具体的虚假记忆。”

Shaw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文章合作作者Stephen Porter获得许可,联系了参与该研究的大学生的主要看护人。他们让看护人填写了一份关于学生在11-14岁期间可能经历的一些特定事件的问卷,要尽可能地提供更多具体的细节。期间看护人不允许与学生讨论这些问题。

研究人员确定了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未参与过在该研究中设定为虚假记忆目标的犯罪行为,且满足研究的标准。他们被带至实验室进行三次40分钟的面谈,每次相隔一周。

在第一次面谈中,研究人员告知学生们在少年时期经历的两件事,但仅有一件是真实的。一些学生被告知的是与犯罪行为相关的虚假事件(攻击、用武器攻击或者偷盗),最后引来了警察参与。另外一些学生被告知的是情感虚假事件,比如人身伤害、被狗攻击或者丢失一大笔钱。

重要的是,这些虚假事件包含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情节,这是从看护人所填调查问卷得来的。

研究人员让学生们阐述在两个事件中具体都发生了些什么。当他们很难说清楚虚假事件时,研究人员会鼓励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尝试一下,并且告知如果他们用特定的记忆策略,可能会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面谈中,研究人员再次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回忆有关真实和虚假事件的细节。学生还描述了每次记忆的某些特征,比如他们对此事件有多清晰、多确定。

结果很令人吃惊。

在30名被告知青少年时期犯过罪的参与者中,有21个人(71%)产生了犯罪的虚假记忆;在20名被告知了关于某种攻击(带或不带武器)的参与者中,有11个人报告了他们与警察打交道的虚假而详细的记忆细节。

被告知情感事件后产生虚假记忆的参与者也占了相近的比例(76.67%)。

有趣的是,犯罪虚假事件似乎与情感事件一样可信。学生们通常会提供相同数量的细节信息,对所报告事件的自信度、清晰度及两种事件的感知细节也都相似。

Shaw和Porter推断,结合学生的看护人所确认的真实细节,比如一位现实朋友的名字,似乎更能赋予这些虚假事件足够的熟悉度,这样看起来就更加合乎情理。

Shaw说:“在这种情况下,本质上易犯错的、重建的记忆过程很容易产生具有惊人逼真度的虚假记忆。在这些会话中,我们让一些参与者回忆极为清晰的细节,并且重现他们从未实施过的犯罪行为。”

然而学生们对于虚假事件与真实事件的记忆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比如,他们阐述了真实事件的更多细节,在描述真实记忆时也更加自信。

他们似乎已经将虚假事件内在化,突出了基本的记忆延展性。

Shaw说:“该研究表明一个明显的可能性,即我们大部分人都可能对情感和犯罪事件产生虚假而具体的记忆。”

研究结果对于刑事审问和司法程序的其他方面,影响犯罪嫌疑人、目击证人和那些涉及到执法和法律咨询的人都有一定的启示。但是它们也可能用于其他各种情境的访谈,包括治疗甚至个人设定的情境。

Shaw说:“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复杂的虚假记忆是存在的,并且‘正常人’在引导下很容易产生虚假记忆,这是防止虚假记忆发生的第一步。通过实证来证明‘拙劣’的访谈技术(那些可引起虚假记忆的技术)的危害,我们能更容易说服采访者避免发生此现象, 并应用‘高超’的技术。”

最后研究人员总结道,调查采访者的具体性格特征和引起虚假记忆的访谈策略,可以帮助改善访谈程序,将产生虚假记忆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