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李凤德 新农村带头人——记沂南县界湖街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凤德
李凤德是沂南县界湖街道界湖南村社区人,1962年出生,1980年参军。1985年复员回乡后,借钱买了一辆拖拉机跑运输,成为致富能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头脑灵敏、处事果敢的李凤德抓住时机,乘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挑头办起了民营企业。
在1993年任沂南县社会福利石英砂厂长时,李凤德同志就以退伍军人应当为人民谋福利、谋幸福为工作出发点,在企业用工上优先安排残疾人。由于为人正直、办事公道、雷厉风行、开拓进取、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先后当过民兵连长,计生主任,村委干部。
深受同事、朋友的赞誉。2000年,自营组建了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有石英砂加工场,有矿山,有物流公司,固定资产达8000万元,每年上交税金1000多万元,成为明星企业家。
2005年1月,正当李凤德准备继续更新设备,招兵买马,扩大规模再展宏图时,在他缺席的情况下,被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热切的期盼和高度的信任,李凤德感动不已。但是现实的矛盾却真实的摆在了他的面前:自己的几处企业正处在旺盛时期,如果回村任职,势必受到影响,好不容易创下的家业可能受到损失;虽然自己管理企业是个行家里手,但管理村庄与经营企业毕竟不是一回事,如果干不出成绩,不仅自己丢面子,还辜负了大伙的期望。
李凤德的好几个亲戚和朋友也纷纷上门劝他:“还是搞自己的企业吧,何苦操另一份心啊”得知这种情况后,界湖南村几位老党员来到李凤德创办的山源硅砂厂。他们掏心窝子地说:“凤德,你富了,可大伙还没富起来,你能安心挣自己的钱?”面对父老乡亲们期待的目光,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李凤德的眼圈湿润了。
他想,作为一名靠党的政策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回村工作,回报社会,回报乡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感胜于生命,责任感重于泰山!于是,李凤德郑重地答应了父老乡亲的要求。
为发展集体企业,他承担村里外出考察市场、联系业务的全部经费,无偿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并抵押全部家产,贷款4000万元发展集体企业,而自己不拿集体的工资。2006年,界湖南村改为南村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委,他担任了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他带领“两委”改方式,调结构,走集体经营、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在6年时间里,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7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13.6亿元,集体收入820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
李凤德是南村社区土生土长的干部,十分了解村里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他认为,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20多年,广大农村的确是发展了。然而,像我们位居城区的农村,由于县城的建设和不断的扩大,土地逐渐减少,由于所承包的土地位置不同,发展就有快有慢,这样既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共同富裕,于是他决定对群众的承包土地进行调整。
二、进军文化产业,弘扬沂蒙精神
就在李凤德满怀“以企强居”的梦想,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的时候,又一个发展第三产业,更大更快壮大集体经济的机遇来到他的面前。2008年,电视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斗牛》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拍摄之后,沂南县立即在这里建立起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
然而,由谁来承担以后的开发建设呢?这需要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单位,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必须讲政治、顾大局,思想解放,富有改革意识。几经研究,县委看上了界湖镇界湖南村社区,看上了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凤德和他领导的“两委”班子。
时任县委书记马昆找到了李凤德。面对县委的意见,李凤德一连几天睡不着觉。他考虑,几年来自己和社区所从事的大都是石英砂、饲料加工以及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眼前要做的是自己从未接触的文化产业,自己又没有文化,根本不知道从何做起,如何做法?然而,李凤德有着特殊的红色文化情结。
父亲就是一位老党员,老八路。村中同父亲一起参军作战的还有16位烈士。他想,当年老一辈入党,参军,参战,拥军支前,为建设和巩固沂蒙山根据地做出无私奉献。
今天,继承先辈遗志,挖掘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教育子孙后代,是我们这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事情再多比不上拥军支前事情多,工作再难比不上战争年代办事难,任务再重比不上战时动参任务重。他激情满怀,立即召集两委会研究,让大家学习前辈,出主意,想办法,干大事。
2008年10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动员和鼓励下,李凤德同社区“两委”一致决定,承担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的开发建设工作,社区经济建设由重点发展工副业转向第三产业,尤其以弘扬沂蒙精神、红嫂精神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并尽一切努力做好做大做强。
随后,成立了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配备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到社会上选拔、聘任影视拍摄、景区建设、旅游管理、红色文化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才,齐集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安营扎寨。
三、举全村之力,打造文旅精品
精心规划设计,不打无准备之仗。2009年,根据红色影视基地建设和红色旅游的需要,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全方位、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这个规划,依托原真的“红色”古村风貌和优越的“绿色”山乡生态,以红色文化、影视文化、沂蒙风情为核心内涵,以“红嫂”故里和《沂蒙》影视的品牌,着眼于山东省和沂蒙地区具有突出地位的、以红色风情和影视文化为最大特色的,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功能于一体的主体型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性旅游地,逐步打造成山东省乡村特色旅游的示范区,红色影视文化的“根据地”。
高标准施工,全方位服务。在以后连续4年的时间里,南村社区压缩其它支出,集中财力,先后投资3.2亿元,高标准建设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当年建起砖混结构,四室一院,高标准居民住房,147户村民适时进行了搬迁。
对“古山村”老民房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新建、改建、修复了供拍摄红色影视专用的炮楼、戏台、古道、城门、围墙、古庙、院落等景点。随后,以真材实料建成了供影视拍摄,功能齐全的《古县城》。对前来拍摄影视剧的剧组,实行包括食、宿、群、演,安全、卫生等全方位跟踪服务。李凤德每天亲自调度情况,遇有问题,亲自处理。他说,红色影视剧打造的是红色文化,我们为剧组服好务,就是对红色文化的最好传承。
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夯实红色文化基础。李凤德认为,不能以为这里是革命根据地中心就是红色旅游景区,必须拿出看得见,摸得着,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的文化精品,使景区有着厚实的文化底蕴,才能启发人教育人。于是,他下决心,组织起一个专门小组,挖掘沂蒙山区红色资料、革命故事。
然后,在12处农家院内,建成了以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百位红嫂事迹组成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看着新落成的纪念馆和流连忘返的游客,李凤德又感到,没有党政军领导,就没有沂蒙红嫂。
于是他又下决心建起了有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204位将帅,刘少奇、谷牧等80多位高级干部事迹简介与照片的《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反映党政军民建设与巩固发展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
三个纪念馆,24个展室,1千多幅照片,上百件历史文物,30组雕塑,40尊石碑。在此基础上,他组织人员,整理出版了《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歌集》等书籍,制作了反映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与发展的《光影.沂南》3D电影片。建起《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网站》,并与齐鲁拍客、798视觉在线摄影网站合作进行对外宣传。
四、传承红色文化,硕果累累
几年来,李凤德始终不渝的立足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坚持打红色文化、古村风貌、绿色生态、红色影视品牌,构成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景区特色。现已拍摄红色影视剧50余部,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级景区。被中共山东省委确定为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已承接各类培训班900多个,培训省内外党员领导干部10万多人次,带动前来参观学习的各地党员群众60多万人次。前往挂牌的有:全国妇联、济南军区、临沂大学等40多个党政军机关团体及厂矿企事业单位。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老区光荣传统,任重道远。在前期推出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红色文化旅游,策划并推出“近距离观看明星大腕”旅游品牌的基础上,李凤德将在近期围绕影视拍摄、红色文化教育,策划并推出“我要演电影”、“我来当演员”、“红色教育拓展训练”、“大学生红色教育写生”、“根据地中心生态游”等特色品牌。
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周边老百姓搞起了红色餐饮、红色商品,农副产品也有了广阔的销路,人均收入增长了2000多元。以前是外出打工,现在是在家门口当演员,做生意,成了个体老板,衣食住行跟城里人没啥差别。
李凤德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临沂市振兴沂蒙劳动奖章获得者”、“临沂市优秀企业家”、“沂南县人民功勋金质奖章”、沂南县“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2013年,当选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南村社区创业摊子越来越大,各项事务越来越多,决策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为此,社区党委严格实施“四议两公开”和“四民主一考核”工作法,做到凡属重大事情必须经社区两委会讨论,有会议记录备案,并提交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推进社区事务管理规范化。
他们将社区事务细化为筹资筹劳、重大事务、热点难点问题和推进难度大的问题四大类,制定决策程序,制做流程图。
一是对筹资筹劳事项实行“一事一议” 办法。按照两委会提方案——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党工委办事处审核的程序组织实施。有效解决了社区道路修建、绿化带建设、社区建设等12项公益事业建设中的筹资难、投劳难、监督难的“三难”问题。
二是对重大事务实行“四议四公开”工作法。社区共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等476项重大事务进行了“四议四公开”,即:党委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对提议事项、审议程序、决议结果、实施结果进行公开。
三是热点难点问题实行“听证评审”制度。对农村低保对象、福利补助对象、社会救济对象等12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成立听证小组,进行“听证评审”。采纳评审意见建议35条。
四是推进难度大的工作实行党员首议制。对2件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农民收入但群众一时难以接受的事项,按照党员先酝酿,支委定方向,两委拿意见,群众作决定的程序,都得到了落实。
目前,南村社区拥有8处集体企业,已经形成了“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遍地开花”的局面,全村80%以上居民在村集体企业务工,收入也得到迅猛增长,南村人尝到了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甜头。
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南村社区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区全体居民带来了实惠。
投资23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教学楼和幼儿园各1处。
投资73万元建设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健身器材。
全体居民年均分红1000元。
建国前老党员固定补贴每月500元。
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季度发放1000元生活费。
对“五保户”、困难户每年给予1000到3000元的补助。
免费为全体居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
2008年,建成占地230亩、26座楼房的居民新区,配套建设有广场、超市、卫生所、物业管理服务、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绿化率达46%。所有拆迁居民,免费入住新区。
2009年开始,为社区所有新婚青年免费提供10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南村社区居民免费搬进由集体出资建设的新楼房图片,被新华社选为建国六十年来全国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60件大事之一,并制成图片集向全国发行、纪念。其中涉及农村改革的共有3幅,南村社区居民免费入住新楼房,是山东省唯一一幅被选中的图片。
如今的南村社区,已成为沂南县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面旗帜。先后被表彰为“沂南县综合势力强村”、“临沂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临沂市首批小康示范村”、“临沂市精神文明示范村”、“临沂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范站点”、“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点”、“山东省文明社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和谐社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李凤德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临沂市振兴沂蒙劳动奖章获得者”、“临沂市优秀企业家”、 “沂南县人民功勋金质奖章”、沂南县“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2013年,当选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位于沂南县城驻地。在2005年至2013年的8年时间里,社区集体企业由1家发到9家,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7亿元。2012年实现产值13.6亿元,集体收入820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同样一个地盘,同样一个环境,同样一个村里的村民,为何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的大变化?关键是有一个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好干部——李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