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光之歌 追思马祖光(之二)马老师教我们做学问先做人
王骐教授与马祖光一起学习、工作了45年。忆起与恩师在一起的日子,他的声音哽咽了。 “1958年末,我与来自全省各中学二三百名抽调出来的学生来到了哈工大刚组建的工程物理系学习。我被分配到核物理专业,从那时起便开始了跟随马祖光老师的学习历程。
1964年1月,我留在马老师作为研究室主任的核物理教研室工作。” 已过花甲之年的王骐教授被人们称为马祖光先生的第一大弟子,是“毛细管放电X光激光”课题的负责人。说起马祖光以身作则的优秀品德人格魅力,王骐滔滔不绝。
“马老师从来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不搞歪门邪道,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从不拿公家的钱乱派用场。本是公家的事,有时还要自己掏腰包。有一年,他请上海的一位学者来讲学,招待费超过了马祖光规定的30元,系里要给他报销,马老师立即拿出钱说:人是我请来的,超出的钱由我自己补。
” “1986年,马老师参加国际会议,做了特邀报告,大会发给他的500美元奖金,他买了一套实验用的‘中性衰减片’,带回了实验室,现在大家还在用。
” “1988年,马老师带着王雨三教授和我去欧洲作学术访问。期间,我们吃的全是方便面。在国外吃方便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儿全喝凉水,不供应开水,怎么办呢?我就和王教授去跟服务员商量,希望在吃饭的时候能给我们单独准备点开水,服务员挺好,真答应了。
后来,每到其他客人吃饭的时候,我俩就端着盆下去把开水打上来泡方便面吃。回国后,马老师让我们将省下来的306美元交回航天部。
” 王骐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马老师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当时我们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纵向课题,没有精力去从事横向课题研究,纵向课题的奖金部分有严格规定,所以大家的奖金很少。
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每年每人只有百十多元。奖金少,马老师也着急。大约是1989年,他作为‘863’激光第一批领域专家,第一次得到4000元津贴,他没拿回家,直接当奖金分给大家,这件事到马老师去世时,专业内的很多人都不知道。
” “1998年,我们从阴冷潮湿的大仓库搬进宽敞明亮的理学楼。大家商量把办公室放在阳面,一半办公,一半接待客人。马老师坚决不同意,非要把一间阳面房间当资料室,另一间阳面房间给客座人员,把办公室放在了阴面。
2001年,马老师评上院士后,学院给他配了一间办公室,最后,他不但没进去,还把办公室改做了实验室,和我们挤在一起办公。大伙说太挤了,他乐呵呵地说,挤点好,热闹!
” 马祖光的办公桌至今仍保持一年多前的 样子,同事们觉得“马老师没有离开我们”。 王骐时常回想起马祖光讲过的刘连满的故事。 刘连满是我国首次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英雄之一。为了让队友们顺利地登上顶峰,刘连满自告奋勇用冰镐在前面开路。
快到顶峰时,在氧气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刘连满摘下自己的氧气袋,把仅有的氧气让给了别人,自己用身体作梯子,为战友铺起了通向顶峰的路。 “马老师教导我们,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在科学的道路上,需要刘连满这种精神!”(陈山/文图)中国网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