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丁氏探源与寻踪

2017-09-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从此开始有丁姓."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他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其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其时,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

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从此开始有丁姓。“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他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其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其时,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据最近了解,在东明县宋庄村的碑记记载,此处丁氏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日照县迁来。

可能是顺之弟丁昂的后裔。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隶青州伍。之后,子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小康。其后传四世无文,名讳均失记无考。另据台湾政治大学丁原澧先生和其子丁肇宾根据《海州大谱略》研究考证,始祖丁顺至一世良儒之间,其名讳失考者仅为两世,而非四世,顺有一子名“照”,照有一子名“钊”,“钊”之子名“良儒”,此说仍需待考。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修家谱时,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为一世,然其兄弟、子侄若干亦不可考;二世丁尧受“大马徭”之困,家境不支,几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场。丁尧有子四人,长(老长支),二珮(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字荆璞,老四支,三世(始祖丁顺后第八世),涛雒人。丁珩有二子,长房允元,二房允登。

丁氏自明初迁日照至老四支三世。历经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因丁珩“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赀延名宿,督之就塾执经”。倡导族人读书者日多。其后,补弟子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故而家声稍振,门户稍昌了。

丁珩谢世后,葬于德靖山南坡之丁家林。日照县志传载:丁珩不以子贵受封而自倨,自谦一如寒素时;“……不面誉人长,不背毁人之短,古君子也……”

丁允元(1602-1671),字长仁,号右海,老四支长房,四世,涛雒人。丁允元有子十二人。乃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他在留京任户部给事中时,“彼此照有大徭役,岁破中人之产数十家;富者贫,贫者窜,邑几不支矣”。他痛恨山东日照这种“签一而扳十”的沉重劳役骚扰百姓,上《特申瘠邑之苦疏》给朝廷,请行“条鞭法”,禁签报民差,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使百姓得以活命。他又弹劾都御史袁鲸逆党遗孽,后竟以“不畏强御,上劾权相”而被外调苏州府知府。他为官清廉,在任苏州知府时,苏民称他为“赔钱太守”。他任庐州兵备道副使时,奉旨丈量土地,力排虚报陋例,据实向上呈报,不虚报邀功请赏。他又大胆地纠正二千余人的所谓邪教冤案,使他们保全了性命,但却受到抚军的诬谄,被就地免职。后来真相大白,朝廷补他为陕西榆林道台。此时他已看破宦海浮沉,以母亲年迈为由,未就任而回故里。《日照县志》、《苏州府志》及《山东通志》等皆有其传。丁允元在苏州府任上所书碑文,仍存苏州虎丘灵岩寺中。从老四支长房四世的丁允元开始,就进入了日照丁氏家族的显扬发展时期。

二、日照丁氏宗族的主流——老四支长房之十二支

老四支长房的丁允元有子十二人,长泰、二春、三时、四易、五昱、六、八早夭、七晨、九晟、十景、十一昆、十二昂。因二春无嗣,六、八早夭,实际上老四支长房的后代是丁氏九支。由1925年七修《日照丁氏家乘》算起,当时在世的丁氏族人近两万人,近九成丁氏族人出自此丁氏九支。其中:长支丁泰的后代约占四分之一,三支丁时的后代约占六分之一强,五支丁昱的后代约占七分之一强,十二支丁昂的后代约占八分之一。日照丁氏家族的乡贤名宦及儒学之士,也大都出自这老四支长房的丁氏九支。这也就是日照丁氏家族繁衍兴隆的开始。

丁泰(1628-1680),字来公,号洛湄,老四支长房长支,五世,涛雒人。清顺治丁酉科举人,戊戌科进士。他在河南陈留县任知县时,与民休养生息,以解民困。陈留遭兵燹之后,宽徭缓征,招徕逃户,民皆复业。陈留濒临黄河,河水常暴涨,淹至城边。他率众筑城堤防,保卫陈留,永免水患。清康熙十四年(1675)补授吏部给事中后,“职司言路”,他即具有升员改补、查追侵欺二疏,后又具有豫东漕折一疏、屯粮悬额一疏,后在任工科给事中期间,具有河工管理报地未尽疏,又具有营兵需饷一疏,为河南、山东、山西闹饥荒,又具有缓征遇籴二疏,以苏民困。以上诸疏都是为了国计民生而上奏朝廷的,对改革运输漕粮、减免地方拖欠、严惩贪官污吏、治理黄河、赈灾民等都有一定贡献。此时,郑成功据台抗清,清廷严令海禁,沿海居民数十年不能从事赖以生存的捕鱼和海运业,生活苦不堪言,多数失业转徙。他具有开海禁疏上奏朝廷,以家居濒海和海滨之情形,补陈滨海情形舟楫道路,陈述海禁弊端。海禁应开。这使山东、江苏活动开禁,民庆更生。在他去世三十年之后,清康熙帝还问起他的事情,可见他不凡的治国才干了。

丁时(1634-1698),字及庵,另字忆慈,号钝斋,老四支长房三支,五世,涛雒人。清康熙丁未科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等职。内阁大学士李高阳、冯益对他十分器重。他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返乡居家,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凡亲朋困难及田赋、丁役不能完纳者都尽力资助。居家时受知县杨士雄之邀与本县李璇一起倡修《日照县志》。该志“记载详明,议论得体”,“人称良史”,为后世留下大量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同时,在他主持下进行初修《日照丁氏家乘》,确定了以其高祖丁良儒为一世的日照丁氏世系,消除了日照丁氏的“前世淳朴少文,世系宗支茫无考据”的状况。有了初修《日照丁氏家乘》“则木本水源,按籍如在,虽世远而人不湮云”。晚年修筑“万松别墅”,常和二、三知已者相约于内,吟诗唱词,互相酬和。著有《半奎楼集》,诗作在境内广为流传。在他去世之际,乡人学者为他私谥为“名列贤书”的“文简先生”,并慨叹地说:活文献没了。

丁昱(1640-1725),字用晦,号朗倩,老四支长房五支,五世,涛雒人。清康熙丙戌科举人,后在会试中因半字之差,险些罹入文字狱,蒙怨十载,在清康熙帝亲政后,方蒙昭雪。他无意再去会试。二十年后被选拔为睢宁知县。其时,该县困于水旱,被兵凋残;他轻徭减税,为民请命,拒绝上司突加新垦的赋税,但当知其不可挽回之时,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籍。去时,“行李萧然,图书一箧”而已。他“志洁行清,不乐仕进”,年逾八十,犹劝勉族人向学,“手不停披,口授经义”。

丁士一(1665-1732),字鹗荐,号河峰,老四支长房三支,六世,苗家村人。清康熙壬午科举人,丙戌科进士,历官四川什邡县知县、户部陕西司主事,江西道监察御史、福建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等职。在什邡县他奋力兴学,常集士子讲论文章,经他栽培有10余人乡试中举,誉满四川。任福建按察使时,奉命赴台湾巡视,安抚百姓,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严禁官兵骚扰百姓。公事之余考察当地风俗,绘图24幅,流传至今。后提拔为江西布政使,因受查嗣庭(金庸的先祖)文字狱冤案牵连被革职。著有《此游日记》、《舂余集》、《三山诗草》、《支邛集》、《双砚斋文稿》等。其三子丁宜曾(1707-1773)著有《农圃便览》,“目为布帛菽粟,人皆用也”。丁士一为清一代丁氏官品之极。当时曾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同进士”匾额,祖孙系指允元、士一;父子系指允元、泰,允元、时以及时、士一;兄弟系指泰、时;叔侄系指泰、士一。在科举时代,一门三进士即视为殊荣,丁氏一门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进士则过之。至允元的曾孙丁续曾、丁勺曾进士题名之后,就是一门六进士了,在山东乃至全国可谓轰动一时,奠定了日照第一家族的基础。总之,丁氏自允元之后,读书之泽未衰,甲乙之科未断,簪缨相继。据查,清代267年中,全县中举者179人,丁氏就占49人;中进士者41人,丁氏有14人,各占三分之一强,文风之盛为鲁省各地少有。

丁士可(1681-1754),字行我,号峙奎,老四支长房十支,六世,涛雒人。清雍正甲辰科举人,由云南抱母井盐课大使仕至姚州知州,护理姚安府知府。他“一生以清廉仁明自矢,宽严交济,正人心,励风俗,劝农桑,赈孤贫,造多士,民咸德之”。载州志者“如修浚崩坝,革除包纳,运送兵米,承领绝田,尤深入人心”。

丁续曾(1679-1755)字古似,号霍庵,老四支长房支,七世,清康熙乙末年进士,历官归安知县。他勤于吏治,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后告归课子孙,守先业。

丁勺曾(1681-1773)字幼文,号稽岑,老四支长房三支。清康熙戊戌年(1718)联捷进士。历任宿松知县,广德知州。他幼而聪颖,与兄续曾同砚攻苦孙峨山。为官后政绩卓著。有《幼文制艺》行世。

丁恺曾(1697-1761),字萼亭,号统九骚人,老四支长房五支,七世,奎山郭家湖子人。清雍正癸卯科拔贡生,与秦露、李在郛二人同为“海曲三君子”。他“少负异才,博览群书,为文豪放不羁;奇气溢行间,选拔入都,名动公卿”。他在中年后绝意仕进,闭户潜心著书。他“所居望奎楼架罗数千卷,冥心探讨”。著有《说书偶笔》、《四库全书存目》、《治河要语》、《韵法本俗》、《圆盖管窥》、《西海征》、《海曲一隅史》、《烟波钓叟歌直解》、《读书在目》、《望奎楼集》等。他的著作博纳多采,包罗万象。有他的裔孙丁惟熙所搜集的《望奎楼遗稿》刊印行世。

三、近代社会(1840-1919)的日照丁氏人士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从帝国主义打开了清王朝的封建大门,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百余年间,中国被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日照丁氏族人也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有各个王朝的“卫士”,有为民请命的贤达人士,有“公车上书”的维新变法派,有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驱,有的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士,有的是经济建设的栋梁,有的是专家、学者等。真是人物辈出,各有千秋,人才济济,各领风骚。如:

丁守存(1812-1883),字心斋,号竹溪,晚号石涛钓叟,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世,涛雒人。清道光乙未科进士。他历官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湖北督粮道、两署按察使加布政使衔。他在求学时,除学习八股文外,还学习和钻研天文、地理、测量、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书籍。鸦片战争之际,为对付外国侵略者,他赴天津制造炮船,此举虽未成,却制出了自动启爆的地雷和火炮,为近代较早的洋务派和著名的军事科学家。时称中国的南北“二丁”之一(福建的丁拱辰,山东的丁守存)。1853-1860年到山东办理团防,在故里他设计出石雷、石炮和用碉堡战术对付太平军,其杀伤力和威胁力很大。著有《造化原理》、《火法本论》、《丙丁秘龠进程》、《筹河议》、《旷视山房全集》等。其长子丁凤年(1834-1893)为清同治癸亥科进士。曾任河南乡试同考官,涉县等知县;次子丁麟年为清光绪壬辰科进士。号称一门父子三进士;其家有李鸿章所书“一门三进士”的匾额。

丁艮善(1829-1893),字少山,老四支长房三支,十一世,涛雒苗家村人。监生,翰林院待诏。清末著名小学家、金石学家、校仇学家、书法家,世称“山左宿学”。——他自幼聪颖好学,从师于本邑著名学者许瀚。他精通小学,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都有精深独到的研究,不囿于前人之见,富有独创性。在此基础上他精研金石之学,校刊古代群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校刊的《说文解字》极为精审,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他擅长书法,工隶、篆、楷书;师法历代名家,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其书不尚奇,不求怪,挺拔而隽媚,刚柔相济。现河南许昌和济南千佛山,至今尚留有他的墨迹。他著作宏富,有:《阮氏钟鼎款识校录》、《说文部首句读》、《弟子职校录》、《吕氏春秋校录》、《日省斋文集》、《篆字论语》等。

丁麟年(1870-1930),字绂臣,号幼石,又号木多林,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一世,涛雒人。清光绪戊子科举人,壬辰科进士。历任户部郎中,陕西兴安府知府等职。辛亥革命后由陕西弃官回里。之后,虽有就任上海道和烟台道的机会,他都不予理睬,只有在1920年,请他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时,才满足了他一生“笃嗜金石,热爱考古,酷研篆籀,精练书法”以及收藏、金石和图书的夙愿。他出身于进士世家,才智过人。在任职期间,搜集了很多陶器、铜器、汉画、石刻等出土文物,时人谓之:“考古家公可当之”。他还为图书馆收集到珍贵图书286种,6875册;其中明刻精本较多,使馆藏更加丰富。著述主要有:《林馆吉金图录》、《林馆丛书》、《三代名器文字拓片集录》、《林馆钟鼎款识浅释》、《日照丁氏藏器目》、《殷周名器考证》、《出土文物分类集录》、《山左乡贤书画甄录》等。

丁汝绶(1893-1962),字紫生,号石荪,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二世,涛雒人。著名琴师。他自幼居住北京。在中学毕业后,拜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为师;学习操琴,亦习唱京剧。他常与王又宸、刘宏声等著名京剧演员交往,在他们帮助下,琴艺造诣渐深。他曾为京剧大师梅兰芳操琴伴奏。辛亥革命后,他离京回到日照。他见家乡演出的京剧曲谱土俗,与正宗京剧差距很大,便亲自校正改造。为此,他经常为剧团登台演奏,调谐谱调,使县内京剧一时以谱正间圆而名噪四方。他被京剧爱好者称为“操琴名师”。著有《操琴要诀》。

丁惟鲁(1871-1954),字揆野,老四支长房长支,十三世,涛雒人。清光绪辛卯科(1891)举人,戊戌科(189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奉调北洋襄办直隶全省学务。历任济南府知府、济西道观察使、山东东临道尹、北洋大学堂总办(校长)等职。他参与了1895年的“公车上书”,主张维新变法,改革帝制,其政治观点与谭嗣同等人相同。民国建立后,于1913年任留日学生副总监;1915年因反对复辟帝制,被选为国民代表;1916年冬,日本在山东设立民政署,引起民愤,他和王讷赴京交涉。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其书法攻颜,尤善小楷。晚年弃官归里,闭门读书,偶有达官贵人来访都被拒之门外。他的著作有《日本学制纂要》、《新式万国地理》、《医学管窥录》、《揆野诗集》等。

丁惟晋,字象明,老四支长房长支,十三世,涛雒人。清光绪乙酉科拔贡生,朝考二等,以知县用。历任山西广灵、大同、阳曲,浙江永嘉、长兴等县知县,在任候补直隶州知州,加知府衔。

他为政勤慎爱民,有“惠民之政,治民之绩……不啻以恒河沙数”之誉。广灵、永嘉两县俱为其立有生祠。在广灵县任内,值岁大饥,他请赈久而未至,为迅速拯救受灾黎民,不待呈准,即拨县库公款,并拿出私蓄,购粮急赈,为之全活者甚众。上级初怒他专擅,后查明实情,即报请嘉奖记功。永嘉县为一海口,居民五方杂处,民性颇欠淳朴;而衙中胥役,每与豪强勾结,鱼肉良善。他到任后,立即整肃内部,惩汰猾役,锄强扶弱,以安民生。一时弊绝风清,颂声洋溢。其政绩并见于沪报。著有《求德楼文稿、诗稿》。

丁汝彪(1866-1914)字孔章,老四支长房三支,十二世,苗家村人,曾任民政部咨议、山东巡警道道尹等职。

丁惟椽,字竹怡,老四支长房三支,十三世,苗家村人,民初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四、对现代(1919-)日照丁氏人士的寻踪

丁氏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迁来日照至今,已历时六百多年了,子孙繁衍数万人。近百年来,丁氏族人“闯关东”、“闯高丽”陆续迁居东北和朝鲜的很多。在抗日战争中,日照丁氏族人有不少青年人投奔到大后方或投奔到陕北等根据地去。在解放战争中,则有不少日照丁氏南下干部奔赴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开展工作。还有不少的日照丁氏去了台湾及美国、日本、西欧等地。目前全国各省区、各大城市和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日照丁氏族人。日照丁氏犹如繁星,人才辈出,光照九州,其中有不少学有所成的佼佼者,丁肇中就是杰出的代表。

丁惟汾(1874-1954),字鼎丞,老四支长房长支,十三世,涛雒西官庄人。1903年考入保定师范,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留日官费生,入明治大学法学系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矢志匡复中华,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运动。1906年,他成为同盟会山东分会的主盟人。并与蒋衍升创办《晨钟》周刊,揭露清廷腐败,宣传革命思想。1907年春回国,先后任山东政法专门学校教师、校长。他秘密发展同盟会员,联络省内同志,建立基层组织。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与革命党人积极响应,组织山东各界联合会,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响应革命。当独立被迫取消后,他赴上海与黄兴晤商后与胡瑛回烟台发动起义,声援武昌。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丁惟汾受命为山东省党部理事,负责全省党务。同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与宋教仁等抵制袁世凯贿赂选举。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阴谋称帝,并对革命党人大加挞伐。他为免遭横祸,于1914年避居原籍。期间,他支持外甥薄子明发动山东各地同时起义,搞护国倒袁运动。1916年3月他到上海联络十七省国会议员通电讨袁,同时公告各国公使,决心诛除叛逆。1917年北京政权落入段祺瑞之手,解散国会。他南下广州襄助“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展开护法之役。1918年他赴上海组织建设社,发行《建设杂志》,并创办《北方周刊》鼓吹思想革新。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他积极协助改组工作,后受命为山东支部长。

1921年2月非常国会在广州开会,他以北京议员身份赴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翌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集改组中国***会议,他为九名改组方案起草人之一,参加了《中国***党纲》和《中国***总章》的草拟工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一大”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此时,他与***相处甚洽。会后,他奉命主持在北京的***北方执行部,与***人***等开展对军阀的斗争,成为国共合作的嚆矢。在此新形势下,北方的***组织发展很快,仅一年间,在北京即有14000余人;在山东发展到20000人。1925年***右派——“西山会议”派在北京西山召开非法的中央全会,进行一系列反革命活动。

他极力反对,并与其他中委联名发出《致各级党部电》,斥责“西山会议”派。1927年“四一二”事变时,他的思想有点偏向蒋介石。当年秋天,他出任***中央党校训导长。1928年,当选为***中执委常务委员,***政治会议委员及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并任***中央训练部长。1931年6月,被选为中央党部秘书长;12月兼任监察院副院长。1935年后历任五届、六届***中央常委。1949年去台湾。他的前半生对***的创建与民国的成立功绩颇大,有“蒋家天下丁家党,陈家一门三部长”之说,民国时期称之为“党国元老”。他一生以清白自矢,守身如玉,以廉洁自奉,生活简朴。但他重视教育,1935年在家乡日照涛雒西官庄创办“鼎立小学”进行义务教育,将历年的积蓄,购置百亩良田和十五间瓦房作为学产,延请名师,严谨治学。一时本村外村、丁姓他姓来此入学受教育,有一百五十人之多。当时“鼎立小学”是全县有名的教学质量较高的完全小学。其父丁以此一生从事儒业,对文字、音韵颇有研究,曾著有《毛诗正韵》一书,深得民初汉学家章太炎等人的赞赏。丁惟汾的主要著述有:《诂雅堂丛著》6种50余万字。

丁基实(1903-1988),原名履俱,又名群、君羊,老四支长房长支,十四世,涛雒西官庄人。他少年失怙,跟随叔父丁惟汾在外,就读于青岛、天津等地。1921年考入上海同济医工专科土木专业学习。1924年,经郓代英、***介绍加入社青团,1925年春加入中国***。同年8月,他与邓恩铭倡导成立“少年日照学会”,组织日照在济南学生安哲、郑天九、牟春霆(陈雷)、李平章等十余名会员,学习进步书刊,研讨时事政治,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参加***的革命活动。1926年春,他介绍安哲、郑天九加入中国***。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他支持日照籍青年南下参加北伐。1927年秋,他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1928年6月,他与爱人于培真一起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

回国后,根据***中央的指示,离济南赴上海工作。1929年春,与***一起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任组织部长。1930年4月,他因执行“立三路线”,搞极左的宣传活动,与其他中共党员和进步学生30余人,以所谓“满洲破坏案件”而被捕,关在沈阳监狱里。据说,当时已内定他与饶漱石、赵尚志等七人枪决。此时,中共满洲省委组织营救,即派内部关系到上海找他的叔父丁惟汾,利用亲属的上层关系,找张学良活动营救。张学良答应此七人由枪决犯改为看守犯。“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沈阳,丁惟汾派人通过关系,后营救成功,把他与同案关押的30余人在同一天交保释放。他出狱后,在哈尔滨住了半年,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与***组织失去联系。之后,他赴德国留学,专攻工科。1938年回国后,曾任国民参政员、山东省建设厅厅长。解放后,调上海市城建局工作,从事城市建设事业,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

丁履观,老四支长房三支,十四世,苗家村人。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大学的著名教授,学识渊博,著作颇丰,美籍华人王浩就是他的弟子。

丁履德(1912-1972),字骥甫,老四支长房长支,十四世,朱家官庄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次年公费留学意大利,在都灵大学攻读航空工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即回国担任航空委员会航空机械学校教官。1940-1944年,先后在西北工学院、浙江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初,考取公费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取得硕士学位。1946年他应聘任美国钮沃克工学院教授。1947-1948年任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50年被任命为山东大学工学院院长。1952年他出任山东工学院院长。他曾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会山东省主任委员、山东省***副***、山东省科协副会长和山东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他为人虚怀大度,光明磊落,平易近人,深孚众望,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勤奋好学,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识渊博。他在航空工程和内燃机方面的造诣颇深,为我国工业科技和教育界培养了许多高级人才。曾发表《飞机发动机废气喷射推进之商榷》、《螺旋桨叶素原理性能曲线直接积分法》等论文。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老四支长房三支,祖籍涛雒镇。1936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56年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

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雪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1981年起,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目前丁肇中正在进行两项实验:一个叫L3,利用这里世界上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物质的结构,另一个叫AMS,目的是探索宇宙的起源。AMS磁谱仪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带入太空收集数据。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凡我日照丁氏人士,无论在大陆、台湾或海外,都曾对祖国对日照作出过卓越的贡献,现正在为家乡、为祖国和为世界贡献各自的力量。当此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之际,凡我海内外丁氏族人,正在这两个伟大的目标之下,同心同德,尽心尽力,作出各自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