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王延周 飞虎队员王延周一切都好 敬重周总理他两次改名
王延周,1937年他投身国民党革命军第29军,1938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十四期,1940年考入空军军官学校。在抗日战争中,先后击落5架日本战斗机。在中美空军混合团,8次穿越被称为飞行禁区的“驼峰航线”,获空军战斗英雄、王牌飞行员称号。
1946年驾机起义。1949年开国大典之时,驾驶战机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抗美援朝战争中,分别击落、击伤美军F-86飞机各—架,荣立二等功。
“我目前—切都很好,不缺钱,也有人照顾。”30日,在日照的“飞虎队”队员王延周说,他十分怀念刚刚去世的老战友彭嘉衡,也感谢他的好意。
8月22日,89岁的飞虎队队员彭嘉衡在北京去世。他生前曾说,除了看病的—些花销外,结算后的剩余钱款将转赠给生活在山东省日照市的队友王延周。彭老的—句话又将人们的目光引到了这位传奇老人的身上。
王延周是原飞虎队队员。据了解,从1940年到1957年,这17年间,他曾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打落过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落过美国空军战机,并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空军受阅部队。
30日上午9时,记者在日照市人民医院保健病房看到,在此疗养的王延周躺在病床上边看电视边输液。90岁高龄的王延周面色红润,眼睛不花,思维敏捷,精神状态良好。
记者拿出刊登报道彭嘉衡去世消息的《齐鲁晚报》,王延周仔细阅读后说,老战友去世,心里十分难过。据了解,他和彭嘉衡虽然同属“飞虎队”队员,但分属不同的分队,抗日战争期间并未谋面。
王延周回忆说,2005年9月,他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宴会上,彭嘉衡说,以后不知道两人什么时候能再见面了,主动提出合影留念。
王延周告诉记者,他并不知道彭嘉衡转赠捐款—事。他说,在他的印象里,彭嘉衡是个非常好的人,去世前还能记得他,他十分感谢老战友的好意。
“我目前—切都很好,不缺钱,也有人照顾,请社会各界放心。”王延周对记者说。(侯健 张永斌)
曲折经历见证不平凡人生
不想留美只想回国杀敌
1937年,王延周到北平南苑军训团接受学习。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王延周后来被送到云南昆明市郊,在陈纳德组建的航校接受飞行培训。1941年,王延周等优秀学员被选送到美国参加集训,因成绩突出,结业时对方想让他留下来当教官,但他的心中只有回国抗日杀敌,便婉言拒绝。回国后,王延周被分到“中美空军混合团”,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飞虎队”。
抗战胜利后选择留解放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延周不愿参加内战,1946年4月20日,王延周驾驶飞机由徐州飞往济南,途中偏离航线,他操纵着飞机降落到清河县一片麦田里。
他的堂兄,已经是国民党少将的王延德,找到正在南京谈判的周恩来,请求他放人。王延周却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留下来,并参加到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队伍中。
受了冤屈在家默默劳作
1957年7月,“反右”运动开始,王延周受到冲击。“文革”期间,王延周又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在村中接受监督改造。
1983年初,原日照县统战部部长夏良柏来到大孙家村走访,大队派看门人王延周为客人端茶倒水。他挺直的身板和坚毅的目光引起了夏良柏的注意。攀谈之后,他的传奇经历让夏良柏吃惊不已,钦佩与感叹之余,他开始为王延周写信联系,落实政策。1983年12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审定,恢复了王延周驾机起义人员的待遇,平反后办理了离休手续。 (张永斌侯健)
相关链接
敬重周总理他两次改名
在媒体的报道中,王延周的名字有时候是“王延洲”。王老告诉记者,1954年夏,他首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衣着朴素,平易近人,让王延周感触良多。在交谈中得知,周总理在法国留学期间和王延周的岳父曾有过来往。因为周总理曾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他便和王延周约定以师生身份相称。
在后来的几次见面中,王延周对周总理的崇高品德和光辉人格敬佩不已。为表示敬爱之情,遂将自己名字“王延周”中的“周”改为“洲”。1976年周总理去世,王延周悲痛不已,又将名字“王延洲”改回“王延周”,表达对周总理的无限追思。(侯健张永斌)
相关新闻
健在飞虎队员目前不到10位
飞虎队,即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开始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后来加人中方人员。因队徽是插翅的飞虎,人们称之为飞虎队。飞虎队创始人是美国空军飞行教官陈纳德。
至抗日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日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日本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飞虎队大多数队员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十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优异飞行十字勋章。
8月22日,中国大陆唯—荣获由美国政府颁发的“优异飞行十字勋章”、北京最后的“飞虎队”飞行员彭嘉衡辞世。这个迟暮英雄最后做的事儿,是请求大家停止捐款,希望将剩余的十几万元善款,捐给社会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