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各强国的工业实力对比
文章简介:德国不要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远至公元1717年,在普鲁士时期就率先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实施国民义务教育,全国没有文盲,可那个时代的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写个名字写封信都得出门花钱找人来写!要不说德国士兵的素质是非常高的,因为人家文化普及程度高,没有文盲,都受过教育,一本书放在面前拿起来就能读能写,懂得道理自然也就多!这就是国家之间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会诞生康德.黑格尔.歌德.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爱因斯坦等等世界名人的原因.要知道,二战前,德国的柏林科学院是要比伦敦科
德国不要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远至公元1717年,在普鲁士时期就率先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实施国民义务教育,全国没有文盲,可那个时代的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写个名字写封信都得出门花钱找人来写!要不说德国士兵的素质是非常高的,因为人家文化普及程度高,没有文盲,都受过教育,一本书放在面前拿起来就能读能写,懂得道理自然也就多!这就是国家之间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会诞生康德、黑格尔、歌德、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爱因斯坦等等世界名人的原因。要知道,二战前,德国的柏林科学院是要比伦敦科学院还要牛叉的科学圣地,二战前,德国是获得诺贝尔学奖最多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的武器装备在二战那么牛叉,导弹、喷气式战斗机、突击步枪、雷达......等等都是德国首先投入实战的,奔驰、宝马、大众、劳斯莱斯、保时捷等等德国著名的汽车企业,康采恩、联合化工、克虏伯钢铁、莱因重金属、西门子电气、梅塞施密特......等等世界一流公司!光随口就能举出这么多世界一流的公司和企业,而德国像这样的公司还很多很多,比如德国的飞机制造工厂,在二战爆发前只有几十家,战争爆发后扩充到两千多家,年产飞机几万架!德国敢打世界大战,不是人家脑子进水了,而是人家真有那两把刷子!德国竟然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且都是主角!以一己之力单挑全世界,最后逼得全世界联合起来才勉强打败德国!德军面对的可是当时的世界列强,反观日军......就不详细说了,士兵军官的素质、武器质量、战略战术......小日本哪方面是德国的对手?希特勒领导班子不是吹的,无论是动员、鼓吹思想、还是洗脑宣传.....他们都是最强的!一整个民族的心都被带动起来发动一场世界大战,这本身就已经很强大了......再加上完整的各种体系.....如果当时德国不是缺太多资源,估计二战很难结束......德国的战争理念,战争手段与技术比日本早30年,日本引以为豪的海军,和零式战斗机,包括航母舰队,都不是德国先进技术的对手,详细的讲一下,陆军,日本能有啥力量抗衡德国的装甲力量?日本陆军师属火炮以75口径为主,德国以105口径为主。德国空军ME109和FW190是日本的零式战机无法项背的,更别提德国ME262这种喷气机了,日本的航母,在制空权输给德国的前提下,就是德国空军制导炸弹和海军潜艇的一盘菜。对比德日战争实力,日本长期的战争潜力更不是德国的对手,欧战的资源消耗量是日本侵华战争消耗量的几百倍,日本连侵华都吃不消,更别提去欧洲了。至于意大利,有不错的比日本明显领先的军事技术,装备不错的航空兵,有马基202这样的高性能战斗机,有不错的舰队,陆军装备很整齐,有比日本机动性更强的摩托化步兵。不过因为和欧洲列强作战,老是胜少负多,感觉上,到了亚洲很可能会比大日本皇军更风光。因为意大利总是和高手过招,就是像希腊和埃塞俄比亚这样有英法背后支持的菜鸟,战斗力也肯定比国军和共军强。如果没有美英的大力援助,俄国也承受不起那么巨大的消耗,脱离了同盟国美英军事、物资等的援助,俄国一己之力根本难以战胜德国。美国,英国等当时全力援助俄国军事物资,发挥了俄国的国家优势:人多死不完,又是大陆型国家,正好出资源支持俄国能跟德国死磕,倘不这样做,盟军可能要输掉二战。德国潜艇切断英国殖民地和本土的能源脐带,英国坐困孤岛,根本顶不住。不过英国运气好,有个好姘头——美国。在美国参战之前,英德的对抗,如果不是二战后美国参战,大量投入生产护航航空母舰和新式反潜武器(如雷达、刺猬炮、新式探照灯和深水炸弹),英国早就完蛋了。没美国加入,英国有能力自己提供武装护航?没有美国参战后,大量支援的护航航空母舰和新式反潜武器(如雷达、刺猬炮、新式探照灯和深水炸弹),英国能打赢德国潜艇?英国空军一流个屁,不过是自吹自擂而已,就像战前法军号称世界第一陆上强国一样,没有海峡,海军,英国空军一点用都没有,所谓不列颠之战,不过是德国空军看轰炸没什么意义,因为只凭着轰炸,英国不会投降,所以准备转攻俄国,停止大规模轰炸英国而已,英国空军一直连保护自己的领空的能力都没有。坦克那时还是德国有优势,比如很多独立的虎式重装甲营,在东线所向披靡,甚至出现一个排挡住俄国一个坦克师的战况,德国坦克成员组的实战经验很丰富,很多都是东线回来的老兵,如假设双方都是单兵种作战的的话,美军坦克不是德军对手,但实战中不存在这样的假设。希特勒的目标太大了,对付的国家太多,希特勒之错,不在于指挥,而在于一是狂妄,以一国之力对抗全部发达国家(他也不想的,);二是他没有想到意大利这个嘴巴强硬的盟友居然只是个萌友;三是没有想到莫斯科的魔鬼天气居然如此致命;四是没想到日本比他还疯,居然去招惹巨无霸山姆而不是和他夹攻俄国,这个才是轴心国最致命的的战败根源。假如德国占领法国后不急于扩大战果,暂缓进攻俄国;巩固占领区后再作打算;假如意大利能够单独扛下非洲战场,沙漠之狐就可以纵横东欧平原;假如夹屁一起夹攻毛毛熊,相信执着于意识形态的英美会乐观其成;假如莫斯科天气不是那么糟糕,东线部队的后勤、增援肯定大大改观,至少不会被对方反攻而撤不下来。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战争没只有胜者和败者,别听历史教科书胡说八道,历史其实非常简单: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胜利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失败者连说话的份都没有,失败者没有言论的资格和权力,胜利者就喜欢往失败者脸上泼屎撒尿,正义永远属于胜利的人,失败的人永远是邪恶的,记住:战争谁胜利谁就是正义,谁失败谁就是邪恶!元朝蒙古人占领中国屠杀汉人,满清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异族入侵占领中国,中国人还不是一样留着猪尾巴山呼万岁俯首称臣?异族还不是一样在中国建立百年皇朝统治?历史所谓的正义邪恶这时候跑哪儿去了?说希特勒是坏蛋,难道那么多德国人脑子里都是大便吗?都听他的?他们日耳曼人不牛B可以打到那么远吗?一个月让法国亡国,几天时间让波兰亡国......不到一年征服全欧洲......看到那些说德国这样哪样的不知道是什么智商,一是一,二是二,干嘛要扭曲很多事情呢?德国以一己之力单挑大半个地球落败,希特勒唯一缺点就是一他打输了。如果侵略成功了就会变成合法,失败就是战争犯。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以一国之力挑战大半个地球的国家叫人不佩服都不行,最起码,一个不平等的凡尔赛条约就能让一个民族国家和全世界为敌,不像所谓5000年历史的某国————背负一个又一个屈辱条约,这就是差距。德国的奔驰、宝马日本人为什么造不出?日本是世界制造业大国,日本货无论是外表包装,还是内在品质,都令我们赞叹不已。但是,您知道吗?据说德国货更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是日本的师傅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德国进行制裁,规定德国不能生产装备重机枪,于是,德国军队不装备重机枪,至今都不装备重机枪。原来,德国的设计师设计出的轻机枪完全可以达到重机枪的效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英国军人回忆说,德军的机枪响声特别,像撕开布的声音,可见射速之高。确实,德国的克虏伯、毛瑟军工产品一推向市场,差不多就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几乎没有改进的余地。同样,德国的捷达、桑塔纳在中国市场畅销快三十年了,也未做实质的改进。相反,同样作为制造业大国的日本的产品却做不到这一点。而且,日本根本生产不出像奔驰、宝马那样的顶级车,只能在天窗、内饰以及基本用不上的配置上找卖点,弄得华而不实,看起来庞大体面,但在美国、欧洲,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一般不开日本车。日本人为什么无论如何也生产不出像德国那样的工业品呢?我想,这恐怕与日本的人文素养不深有关。德国的哲学、美学是世界一流的,德国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这此基础上,德国人对世界、对人生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于是就能做出世界任何国家都做不出来的工业品。由此断言,理工科是给一个民族插上翅膀的学科,而人文学科是为一个民族塑造灵魂的学科。我有时突发奇想,如果没有高科技、没有载人航天,中国就称不上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但如果没有老子、孔子、孟子,恐怕我们就称不上是中国人,您说呢?工业4.0,看看德国是如何干掉日本的!日本和德国很多相似的地方,日本人和日耳曼人一样,都是O型血为主体的人群,性格长处也很接近:敬业、认真、韧性和责任心;也同样都崇尚武力、好战勇猛,有强烈的征服欲;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后起之秀;当然也都侵略过周边国家……但两个国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同为先进的工业国家,工业4.0的大旗却被德国先扛了起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很有必要深入的学习一下两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先从两个国家开始崛起说起:1870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指挥下普鲁士击败了法国,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当年领土约61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万,工业产值占世界13.2%,在英国(32%)和美国(22%)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此时,日本明治维新刚刚开始三年,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但此时它的工业产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时候德国远远强于日本。到了1900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16%,依然排在美国(30%),英国(20%)之后,德国人口5600万,居欧洲第二位。日本经过32年的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吞并琉球改冲绳县、并强占中国台湾作为殖民地,此时人口达到4000万,面积37.7万平方公里(1879年)。当时的世界格局如果用GDP来表达是这样的:美国23.6%,英国18.8%,德国17.9%,俄国8.8%,法国6.8%,日本2.4%(而且农业占了大头),德国是日本的7倍半,差距依然较大。1905年日本战胜了沙俄,得到了库页岛的南半部;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但日本与德国的经济差距基本不变。此时德国人口为6700万,日本约5000万。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遭受了极大损失,180万人战死沙场。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让德国失去13%的领土、10%的人口。盛产煤、铁的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纺织中心西里西亚大部分割给了新独立的波兰,剩下的东普鲁士与本土互不连接,海外殖民地约330万平方公里全部丢失。战后德国面积变为53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万,其工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降为9%,还要还要支付大量赔款。一战使德国被洗劫一空,同时也埋下了德意志的民族仇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战争期间,日本工业飞速发展,1919年,产值占了世界2%,并委任统治了原属德国的南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中国的青岛也在此时被规定由德国转交给日本!此时日本和德国差距明显缩小,但战败的德国仍然强于战胜国日本。但是一战后,在美国资本扶持下德国经济开始恢复,1927年和1929年,重新超过英、法,回到了世界第二位。当然,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打击很大,美、英、法、德、日、意都受到了影响。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经济又开始恢复(这一点确实要客观评价希特勒)。1937年,德国又占世界工业产值12%,居世界第三,第二为苏联,占13.7%(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工业)。此时日本为4%,居世界第六位。德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日本海军实力超过德国,这也是日本唯一领先的一项。该年,德国人口与日本持平,都是7000万。但是,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打击是毁灭性的:700万人阵亡;东普鲁士划给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州;奥德河以东10万多平方公里割给波兰;更惨痛的是,剩下的土地被分成两个德国,东德10.8万平方公里,西德24.8万平方公里。虽然二战对日本的打击也很大,死亡310万人,吐出了库叶岛南部、朝鲜和台湾,但还不至于四分五裂!此时日本依然拥有琉球群岛,并全国处于美国保护下。1950年在美国的援助下,德国、日本的经济基本恢复。这一年,联邦德国GDP为233亿美元,日本为107亿美元,西德为日本的2倍,居世界第五位,日本居世界第八位,日本此时不仅同德国差距进一步缩小了,而且开始了全面赶超西欧的时代。一切来的太快了:日本的GDP在1966年超过英国、在1967年超过法国、在1968年日超过了联邦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而这一年,正是明治维新100周年。此时日本终于超过了德国!此时日本在钢铁、汽车、造船、海外纯资产等方面都超过德国。德国只有机械制造和对外贸易两项领先。1990年以后,由于苏联的崩溃,德日两国的GDP分布居世界第三、第二位。但日本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2000年,日本GDP为4.77万亿美元,占世界14.7%,德国为1.88万亿,只占世界6%,日本是德国的2.5倍,人均是德国的1.6倍,此时德国虽然统一,但东德GDP只占全德7%,微不足道。直到2005年,日本GDP为4.99万亿美元,德国为2.85万亿美元,日本是德国的1.8倍,人均是德国的1.15倍。这就是历史,真是风水轮流转,一百年河东一百年河西!在近代史上,德国好几次向世界霸主发起过冲刺。但是都失败了,为什么呢?德国的教训:俾斯麦之所以没有一味扩张,因为他知道普法战争后德国的疆域已经到了欧洲列强能够容忍的极限,但后世的德国人被扩张冲昏了头脑。假如希特勒在二战时不进攻苏联,它其实已经完成了复仇……德国的科技一直是世界最强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是美国人的3倍;是德国人最先开始研究原子弹的,犹太人很聪明,但希特勒却要逼的大批犹太科学人才流亡美国,很多可以搬动的工业设备、精密仪器和大量技术资料则落入苏联手中,肥水全都给流了敌人田!这一切都缘于畸形的民族主义和个人的野心!国虽大,好战必忘!(以上内容有摘自《一百多年来德国和日本实力对比的分析》)水木然点评:科技引发争夺,争夺触发大战,大战塑造格局,格局引起反思。正是因为德国遭受的创伤太大,所以德国的反思是最深刻的,而日本呢?虽然同是战败国,但是日本没有被彻底打垮,所以日本也没有真正的反省!不得不说,这是日本的遗憾,也是历史的戏剧性。历史跟人生有时是一样的:一时的得势往往注定一生的失败。摩根斯坦利分析师任永力的文章《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指出,虽然德国和日本是许多人心目中并驾齐驱的工业出口大国,MadeinGermany和MadeinJapan是难以超越的金字招牌。然而,情况逐渐悄然变化,德国出口业一路高歌,日本却不断受挫。德国出口业以其扎实的竞争力坐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基本在处于零增长,德国却稳中有长,再加上欧元不断升值,以及德国在制造业不断积累,终于引发了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日本的领先地位岌岌可危!水木然点评:德国和日本的第一轮较量,日本凭借机遇上位,实力方面压倒了德国。但是:比机遇更重要的是实力,比实力更重要的是态度!德国就是依靠端正的“发展态度”完胜日本!我们来看对比一下两个国家的“发展态度”:首先,德国和日本的“出口战略”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惯用的是一种“入侵”式的出口。如1969年美国进口的钢铁42%来自日本,彩电更是高达90%。八十年代日本生产的半导体不仅占领美国市场,而且还进入美国在欧洲的市场。日本把高达5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占到74%。能源危机后,日本生产的价廉、省油汽车更是充斥美国。而德国它尽量分散其出口产品的种类。以1987年为例,德国没有一种产品的出口能占到25%以上的份额。德国还尽可能多的国家出口,大多数公司只把不超过1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德国在出口大量商品之后,还会在当地同时进口大量产品。而日本则是出口在美国,同时又在第三世界国家进口,以捞取巨额回报。两种完全不同的出口方式的背后,其实是两国对历史问题采取完全不同的立场(这一点下面再谈)。这就使德国没有发生贸易摩擦,也没有受到报复,而日本却被迫签下广场协议,最终为其贪婪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使日本债务更高达GDP的200%!但是面对经济下滑,日本连续五次下调利率,降到2%最后甚至降到零,同时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贷款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50%升至八十年代末的100%,从而出现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当然欧洲也发生了危机,但德国并没有走日本放宽贷款、增加货币的道路,其利率依然维持5%。开始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方向。德国政府采取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改善就业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不是一味直接刺激经济而积聚资产泡沫的做法。结果到1988年,德国经济增长率就达到3.71%,1990年更超过5%,重新回到平稳增长的轨道上。这和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出现的大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又奉行强美元策略,美元对日元升值85%,但日本在这个时期也并没有走出困境。但广场协议只不过是导火索,真正令日本经济没落的还是其本身的应对失误或者丧失了应对挑战的能力。德国在面对危机时做出的举动是令人钦佩的。这些改革可归于一句话:大幅减少医疗、养老金和失业补贴方面的开支。其具体做法包括:延长退休年龄至67岁、养老金缴纳比例由19.5%提高22%、领取失业金的时间从32个月一下砍到12个月(55岁以下失业者)、免费医疗改为每人负担10%并每次交纳10欧元的诊费、非处方药完全个人承担等。今天的德国,有五分之一的劳动人口每月收入仅五百欧元(法国最低工资为1200欧元左右)而不得不从事多份工作。而同一时期的日本,首相是被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出色的首相小泉纯一郎,六年六次参拜靖国神社(默克尔是七年六访中国)。他的最后一次竟然选在8月15日二战结束日,挑衅意味十足。这自然引发亚洲各国特别是中、韩、朝三国的强烈抗议,导致日本和东亚各国关系急剧恶化。要知道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之所以略有复苏,主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小泉之所以如此挑衅中国,是因为以他为核心的政治精英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成功。他大概根本不会想到,他下台后仅仅五年,中国就取代了日本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本部分节选自《日本与德国的全方位对比》)以1991年初“泡沫经济”破灭为转折点,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低迷时期,国民对日本政治的现状越来越不满,他们期待一个强势的政治领袖出现。此时小泉纯一郎参拜的忠实拥护者安倍晋三又登上了首相的位置,安倍晋三坚决继承外祖父岸信介的“强国论”思想,支持参拜靖国神社。安倍晋三最妙的一招是“安倍经济学”,自2012年在日本实施以来,至今已经第三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技术性衰退,依靠举债拉升经济增长的策略已经到了极限,外界对安倍经济学的前景有所怀疑,前途一片渺茫。数据显示,安倍急功近利的“三支箭”几近饮鸩止渴,安倍自己都信不下去的“安倍经济学"失效之际,2014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近下调日本政府信用评级到A1。如此极端的领袖,怎么可能把日本带向光明大道?大家对“安倍经济学”最大的批评就是投入大量的资金却没有收到相应的效果。特别是日本的实体经济依旧低迷,日本公司的利润率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日本企业的创造力之所以逐渐丧失,也跟日本对于市场的引导有关。在德国,中小型企业(Mittelstand)是经济结构中独特而重要的一支,占据德国全部经济输出的52%。超过99%的德国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GermanMittelstand”)。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占据全部经济输出的52%左右,全职雇佣劳动力的60%,还有82%的管理培训生。这些中小型企业几乎都是家族所有,家族运营。因此,本质上公司的发展策略倾向于长远策略以求代代相传,股东权益比率很高并且借贷谨慎。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质量和产品方面展开角逐,却很少造成价格上恶性竞争。德国还鼓励中小企业同海外合作,助推其国际贸易发展。而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大多仅限于向大型企业提供中间产物,日本的大型生产商已本身已经承受巨大的价格压力,于是中小型企业则被大生产商压榨。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的调查,21世纪初日本大型企业利润的反弹大多来自对中小型企业的压榨。在最后几年,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日本中小企业是盈利的。最无奈的是:在日本只要总公司可以维持,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就不能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