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将钱钧 少林寺走出的两位中共开国将军 许世友 钱钧

2017-1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起新中国开国将军之一的许世友,大家都知道他是河南新县人,有一身响当当的武艺,在战场上常常身先士卒,抡起大刀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人称"猛张飞".1955年,毛主席亲自授予他上将军衔,可算是对这位勇贯三军的将军的有力褒奖.可是有谁知道,许将军的这一身武艺与虎胆是从哪里来的呢?许世友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少林将军",答案就在这里.不错,有的读者已经猜到了,许将军确实在少林寺待过,并且一待就是整整8年的时间.他在16岁下山以后参加革命时表现出来的过硬功夫与过人胆识,以及贯穿

提起新中国开国将军之一的许世友,大家都知道他是河南新县人,有一身响当当的武艺,在战场上常常身先士卒,抡起大刀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人称"猛张飞"。1955年,毛主席亲自授予他上将军衔,可算是对这位勇贯三军的将军的有力褒奖。可是有谁知道,许将军的这一身武艺与虎胆是从哪里来的呢?

许世友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少林将军",答案就在这里。不错,有的读者已经猜到了,许将军确实在少林寺待过,并且一待就是整整8年的时间。他在16岁下山以后参加革命时表现出来的过硬功夫与过人胆识,以及贯穿戎马生涯与生活始终的异常刚勇的作风,毫无疑问都是拜这段经历所赐。

无独有偶,曾与许世友将军共事于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钱钧中将,也有5年在少林寺学武的经历。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星河中,少林寺走出一位上将一位中将,关于他们习武的故事至今还在军队与民间流传。可以想见,与少林寺的特殊关系,影响他们的不止是体魄和意志,他们的整个生涯也被罩上了一层浓厚的传奇色彩。

"少林将军"许世友

许世友1905年出生于新县,现在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区,关于他为什么去少林寺,具体原因似已难弄清楚。一种说法是许世友家境贫困,兄妹7个,父母实在养活不了他们,就在逃荒的路上,把许世友送到了少林寺;另一种说法是,许世友的祖母生过一场大病,久治不愈,他的父母便求菩萨保佑,许愿如果老人病好就送孙子出家信佛。

后来,老人病好了,世友就被送入了少林寺。第三种说法流传最广,说许世友受当地一个地主的儿子的欺负,两人打起来,许世友失手打死了他,就逃到少林寺里避祸。

许世友进少林寺的时候才8岁,但穷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又能吃苦,因此很招师父们喜欢。许世友的法名叫做永祥,他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师父们端茶倒水,铺床叠被,扫地抹桌,虽然有时事情干不好免不了受师父们责怪,但他依然十分快活,因为师父们天天都教他练习武功。

许世友都练些什么功夫呢?平时,只要忙完了杂活,他就按照师父的安排站桩、摔棍、跑立砖、插沙、运气、打梅花桩等等。许世友练功十分刻苦,不怕流汗不怕流血,又因为是打小练习,因此长进很快,练就了过硬的功底。据说,他臂力过人,刀枪剑棍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在一同习武的人中相当出众,只要他不带练功用的"重身"沙袋,寺内数米高的围墙几步开外就能飞跑跃上;运足了气,三寸多厚的大方砖一掌就能击碎。

与此同时,师父们经常给他讲"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武僧抗倭等故事,使他自小就形成了义气豪爽的性格和匡扶正义的愿望。

转眼间8年过去了,许世友觉得自己功夫学的已经可以了,也非常想回家与亲人团聚,就辞别师父与师兄弟们下山而去。临别时,很多人来送,许世友十分不舍,决定把名字永祥改为"释友",取一辈子做释家的好友之意。大概是后来嫌"释"字笔画太多,又改成了许世友。

许世友在1926年参加了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屡立战功。29岁就当上了军长,解放后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少林功夫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在红军生涯中就5次参加敢死队,打了很多硬仗,每次都是身先士卒,舞着一把大刀冲在最前面。如果没有真功夫,想毕没有人敢这样,即便敢,也未必能从血雨腥风中闯过来,许世友也是因此得了个"少林将军"的美誉。

解放后,许世友的功夫虽然再难有用武之地,但他却坚持勤练不忘。据说,在他南京的家中摆满了刀枪剑棍等冷兵器,院子的大树上吊着沙袋,他也常常象战时一样,每每闻鸡起舞,活动拳脚。许世友一生,身体都很结实,象座黑铁塔。他于1985年秋去世,享年八十岁。

钱钧弯矛吓退“造反派”

钱钧将军原名钱运彬,河南光山县人。由于家里穷,6岁的时候,他就被送到地主家当了放牛娃,两年后,因为受不了东家的打骂虐待,他跟着一个过路的油漆匠偷偷跑了。可这个油漆匠性格十分暴躁,小钱钧一天到晚背着担子累死累活地跟着他走街串巷不说,干活稍有差池就要挨一顿揍。终于,到了11岁头上,钱钧再度"逃跑",这次他"逃"入了少林寺。

钱钧与许世友是同龄人,进少林寺的时候比许世友晚了三年,也就是说,他们共同在少林寺内生活了5年。不过,由于当时寺内僧人较多,他们相互之间并未熟识。钱钧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两人碰面了闲聊,才发现原来是师出同"寺"的师兄弟。

钱钧的功夫也不错,在少林寺的5年,他练就了一手"铁掌"功夫。发起功来,就如同一只锋利的大斧,遇木断木,遇石碎石。这功夫是怎么练出来的呢?据说,他进少林寺的第二天,值班和尚让他烧火,灶前竖着一根碗口粗的木桩,却不见劈柴刀。他就询问,值班和尚举起手说:“这就是刀。”说罢手起“刀”落,又撕又拧又劈,将木桩化为碎片。

现在我们在电视电影里常见的辟砖功夫,想毕对钱将军来说一定是小儿科。不过,据说他的一身功夫很少为人所知。许世友将军在训练战士的时候,应大家的要求常常要表演那么一两下子,钱钧将军则不同,只有少数高级将领知道他会功夫。

钱钧将军曾经说过,少林功夫久负盛名,大家都十分好奇,如果都来要求比试,不免会伤了同志。他说:"有武功的人,与不会武术的人是不一样的,有时你出手时并不想伤人,但往往事与愿违,一出手就误伤了人。"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钱将军相当温和谦虚,不过,有的时候却也例外。这里有一段流传颇广的故事:"文革"中的一天,钱钧将军乘车出行,途经南京中山门,被一群"造反派"拦下。"造反派"们手持铁长矛,欲检查军车,钱将军于是下车与他们理论,一名"造反派"就把长矛伸到钱钧胸前威胁。

钱钧微微一笑,伸出左手握住长矛,"造反派"想收回,用力拉长矛却纹丝不动。钱将军又伸出右手,略一用力,铁矛已成弓形。"造反派"们一下子就被震住了,乖乖地给他们放行。

在少林寺不是当和尚

许世友和钱钧将军都在少林寺里待了相当长的时间,不少人都认为,他们一定是做了和尚。事实其实并不是这样,许世友和钱钧都只是在少林寺做杂役,兼学武功,并没有受戒。

据报载,新华社驻南京军区一位记者曾在许世友生前采访过他,专门问到了在少林寺的这段经历。记者问,你在少林寺当过和尚吗?许世友回答说:"没当过和尚,在少林寺打过杂役,也就相当于长工,因为我没有受戒。"

在这里,提到了一个佛家的概念:受戒。我们知道,僧人们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练功、诵经、禅坐,这是为了什么呢?除了要用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力求达到"功到自然成"与"顿悟成佛"的境界外,具体地,在佛学上也要争取一种地位。受戒就是地位"升级"的仪式。

佛门内最基本的学位有三种,第一种是沙弥,第二种是比丘,第三种是菩萨。刚进寺的人,不仅要从杂役做起,而且要将若干佛经背的滚瓜烂熟之后,才能接受沙弥戒,取得"沙弥"称号。也只有取得"沙弥"的称号,才算得上成为佛门的正式弟子。因此,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许世友并没有取得"沙弥"的称号,因此说自己并不算正式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