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金所李仁杰 兴业前任掌门李仁杰 能否应对陆金所的机遇和挑战
最新消息,兴业银行前行长李仁杰已经加盟陆金所,任职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计葵生任任职陆金所控股CEO,同时也是联席董事长。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此消息也得到了平安集团和现任陆金所董事长兼CEO的证实。
自2012年互联网金融概念兴起以来,银行高管跳槽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消息屡见不鲜。此次李仁杰加盟陆金所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实,早在2015年初就有消息传出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即将加盟平安集团。但是由于当时兴业银行行长更迭还处于博弈阶段,李仁杰为了保证兴业平稳过渡而选择延迟退休一年。
现在,一年已经过去,在兴业做了十几年行长的李仁杰此时又与平安集团传出“绯闻”,再联系近日平安集团公布年报,宣布旗下陆金所将于下半年上市,以及现任陆金所董事长兼CEO也被产出离职消息等等,一些列的迹象似乎增加了陆金所决定“换帅”的可能性。
据报道,陆金所1月份刚刚完成了高达12.16亿美元融资,估值已经达到185亿美元,下一步的IPO已无悬念。只是,平安集团正在对陆金所架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此前的很多市场策略已不适用,陆金所需要一个更懂中国的董事长。而执掌兴业银行长达13年的李仁杰,无疑是最佳人选之一。
2015年3月开始,经历几轮资产剥离和注入,陆金所早已非一家简单的P2P平台,而是“大陆金所”平台。“大陆金所”平台包括四大板块,分别为陆金所平台、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四大板块。这四大板块辅以一些创新业务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调整后的“大陆金所”也正是其未来上市的主体。
李仁杰对于互联网金融颇有想法,认为金融创新应时刻关注风控,互联网金融目前一片乱象,更需要懂金融的人加盟。
长远来看,随着虚拟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传感器的进一步普及,网上数据和信息将会更加丰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将日趋接近,网上“数据人”与网下“现实人”也将日趋一致,互联网金融的两种模式将会殊途同归,共同进入数据驱动金融的时代,使金融服务真正产生革命性变化。
而金融服务的实质是风险的把控和管理、金融数据的分析和甄别,这仍然需要专业机构的力量,需要有专业人才去分析、筛选、比较和应用,不可能指望“人人都是专家”,如果没有专业能力的支撑,数据可能只是“垃圾”“噪音”,结果可能是风险的失控和金融的灾难。换句话说,信息越多,信任越少。当前,各种所谓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其中很多平台并不具备专业能力,最终不可避免会被淘汰。
虽然陆金所作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即将在年内启动上市,但是陆金所上市前仍有两个难题待解:一是组织架构不稳定,高管人员流动较大;二是产品线、业务线的更替较快,高管团队对业务开展类别的主观性较强。
陆金所自2011年成立后,4年内换了4任总经理,近2年内7位副总经理相继离职,其现有的高管团队中一半为今年新的空降成员。首任总经理为史良洵,其后分别为周廷源、谢泓源和现任总经理叶朋。董事长则一直是计葵生。不仅高管频频离职,陆金所还经常空降高管,其中包括来自阿里的叶朋,来自银监会的杨晓军,来自平安银行的陈伟。
同时,陆金所的组织机构亦历经了数次变动:2015年5月陆金所先是将旗下P2P业务剥离至普惠金融事业部;8月平安集团将普惠金融事业部作价19.5亿美元转让给陆金所控股,形成了“大陆金所” “小陆金所”的新格局。
相关人士透露,陆金所频繁变动的组织架构和高管团队,对其IPO绝非利好,董事会在讨论相关议题时亦曾出现过分歧。而产品线和业务线变更较快,亦是陆金所准备IPO期间需厘清的问题之一。
过去陆金所在开展业务时,管理层的主观意愿较强,不少产品、业务在跟机构敲定后即马上落地,但来得快去得也快,曾有部分业务尚处试验阶段亦被随即叫停。
因此,前兴业银行掌门人此次“空降”陆金所也可谓是“临危受命”。虽然李仁杰有执掌兴业十几年的工作经验,金融专业知识丰富。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态与传统银行业态有着巨大的差异,业务、流程、市场、人才,乃至整个游戏规则都不尽相同。习惯了银行模式的李仁杰,能否帮助陆金所成功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