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汉棠徒弟 徐汉棠与他的小徒弟
10月25日,是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在长沙杜甫江阁,黄兴后人与几位紫砂壶大师,展出140把精心制作的紫砂壶以示怀念。半个月的展览期过后,这些紫砂壶将馈赠给黄兴纪念馆,永久保留在湖南。来自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壶工艺美术师宗虎勇,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
展览的间隙,宗虎勇谈起了紫砂壶背后的故事。
今年29岁的宗虎勇,年轻帅气,是地地道道的丁蜀镇人。他说,紫砂陶土的核心区域,就是在丁山、蜀山,合起来就是丁蜀镇了。目前政府已经封山,禁止过度开采。但各家各户与企业的库存,基本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在丁蜀镇,因为紫砂壶,相关产业已聚集了近百万人。在那里,本地子弟考大学,毕业后大都回了老家,从事紫砂壶行业,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
宗虎勇没有上过大学,16岁就被特招入部队,两年后回乡。他的亲戚们大多从事紫砂壶相关行业,而他的父母却不是。正因为如此,他的入门颇具戏剧性。母亲开着本地最好的理发店,与紫砂壶的名家大师们都很熟悉。孩子从部队回来了,肯定要做这个行业,拜师就特别重要。
紫砂壶的制作,从来就是师徒相授。近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60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为新中国成立后七老艺人(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之首。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宗虎勇学艺时,顾景舟老先生已经作古,母亲便为他选择了顾景舟先生的大徒弟徐汉棠。
徐汉棠1932年5月11日出生于陶艺世家,1948年初中毕业后即跟随父母学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拜顾景舟为师,为顾老第一弟子。他极具艺术天赋,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创新,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作品似冰如玉,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为上海盆栽界珍藏。
作为紫砂一厂的带班师傅,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不是谁想跟他学就可以的。徐汉棠思考了一下,说:"如果你没有满20岁,我带你这个徒弟。"其时,宗虎勇退伍已近一年,而他是16岁参的军。就这样,他如愿以偿做了徐汉棠的弟子。
宗虎勇解释道:"师傅这样做是正确的选择。一是他不会随意收弟子,二是年龄小确实有优势,他重信义,我符合他的要求,于是我幸运地成为了他的徒弟。"记得第一次去师傅家,是得接受考验的:把一片老瓦做成水磨砖。老式瓦是弧形的,得把它磨成平的。主要是考验他的耐心,这当然难不倒他。宗虎勇在徐汉棠处学习了一年,也就是做了一把壶。
用宜兴紫砂泥料烧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是举世公认的质地最好的茶具。但紫砂由于本身特殊的质地,至少需要陈腐3个月后才能做壶,并且几乎无法通过手拉坯的方式进行制作,而是需要手工制成。宗虎勇说,制作一把紫砂壶大约要花上5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若是出自名家之手,其造型款式承载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价格自然十分昂贵。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
这第一把壶,他做了一年,徐汉棠大师的真功夫,他承继了不少。由于年事已高,徐汉棠大师又把他介绍给了丁洪顺。丁洪顺是宜兴市紫砂工艺厂研究所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朴实无华的造型、深厚的艺术功力是他的一贯追求。宗虎勇跟丁洪顺学了3年,又见习两年,才出来自立门户,成立了"宗匠壶钧工作室",专门从事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如今,他带过的徒弟,也有20名了。
早期的制作大家,风格是厚重、古朴、大气,没有多余的东西。而后起者,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一把紫砂壶,必须有一个故事。"宗虎勇拿过来两把壶,这是他带过来参展的得意之作,"这叫‘半月梅’,半月形,四瓣,梅花一般就是四五瓣嘛。在盖柄、壶身等处,点缀有梅花的枝花叶,这意境就出来了。紫砂泥料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关键是看在谁手里。另一把是传统壶,井栏,比较古朴,不做妆饰,像一个井口,前辈很多大家都做过。"
宗虎勇说,他从业近10年,悟出的门道不少,但学无止境。每到关键时刻,他还是得把新品拿去请大师们指点一二,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进步。干这一行,不能总闷在工作室研究,宜多看多学多问,才会有独到的眼光开发新产品。他们这次来湖南,一是表达对辛亥革命元勋黄兴的敬意,二是将紫砂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