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通书 读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有感

2018-04-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了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两篇文章后,深深地感觉到先生的文字精炼.思想深邃,这个宝库博大精深.先读了<太极图说>,感觉很深奥,似懂非懂读过<通书>之后,才有一点点懂.周敦颐,出生在重视文官,推崇学习,在教育上推行三教融合的北宋.他在儒释道方面的理论造诣很深,是北宋理学思想体系最早的开创者,是公认的理学鼻祖.在<太极图说>中,他给出了无极.太极.天道.地道.人道.人极等命题.在<通书>里,这些命题基本都有注解.他认为天人合一,自然与

读了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两篇文章后,深深地感觉到先生的文字精炼、思想深邃,这个宝库博大精深。先读了《太极图说》,感觉很深奥,似懂非懂读过《通书》之后,才有一点点懂。

周敦颐,出生在重视文官,推崇学习,在教育上推行三教融合的北宋。他在儒释道方面的理论造诣很深,是北宋理学思想体系最早的开创者,是公认的理学鼻祖。在《太极图说》中,他给出了无极、太极、天道、地道、人道、人极等命题。在《通书》里,这些命题基本都有注解。他认为天人合一,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才能天理存,地利顺,人心和。

《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古人解释,太极就是"宇宙",四方上下叫"宇",古往今来叫"宙"。没有一个物体有宇那么大,四方去,无极,上下去,无极。

也没有一个物体有宙那么长,恒古恒今,往来无穷。我理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主阴阳,白天黑夜,天天更替;四季变化,往复循环,永不停歇。

这便是"天道"、"天理"。地主柔刚,山刚水柔,土刚物柔。因了天之阴阳交替,万物得以生长繁茂;因了天的覆盖,地的承载,人类得以生存发展。这便是"地道"、"地利"。

人类在天地之间休养生息,是不可能如天要旋、地要转那么恒古恒今、不眠不休、不思不饮。人是有思想、有思维、有需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天地之间行走的人,是不能随性所为,随心所欲的。人的一切行为必须有一个社会规范要求,只有人人都依规行事,社会才能安逸平稳。

牛有牛路,马有马路,人有人道。周敦颐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著述中,他为了书写格式的需要,把仁义礼智信浓缩为"仁义"。我理解其本意是说,人道,就是要不断地将自己的欲望规范到仁义礼智信的范畴中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俗话说,即便有大夏千间良田万顷,也不过是夜宿三尺,一日三餐,也是告诫我们人不能想要的太多。作为整体的社会,应以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规范公民个人行为;作为个体的人,要不断地克服个人私欲,以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规范和社会公德要求。

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首先感到的是,人道,是要求人必须有善良本性。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突出的是一个"教"字,人是要教育引导才会保持善良本性。刚出生的婴儿是一张白纸,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个普法栏目有个案例,说的是一对双胞胎男孩,家庭条件很好,家教也很好。弟弟在很小的时候走失,其生活环境较差,家庭教养不行。结果两个人走上不同的道路,一直生活在家里哥哥,成为一位有责任感、有名气的企业家;走失的那个弟弟则养成了骗人的习惯。

阴差阳错,成人后的两个人又生活在一个城市。因为是双胞胎,他们俩很像,许多认识这个企业家的人,常常误将他弟弟当作他,有着骗人经验的弟弟认为有机可乘,便假冒这个企业家行骗。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人的欲望是多元的,过度膨胀就会危害社会毁损自己。活着的人都面临着"四要"的问题,即:想要、需要、能要、该要。想要的很多,需要的有限,能要的随缘,该要的依理。如何认清这"四要",把握好人生;如何自觉地克制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人道"。

我们的劳动报酬、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该要的。如果,这一"要",不能保证,就是不合道理。譬如,当今,国家对农民工工资的保障和追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他们该要的权利。

亲戚朋友,礼尚往来,相互之间的友情赠与,是能要的。该要的、能要的,是血缘相依,情缘相投,人来人往,物来物去,自愿自由的事情。人一出生就得有基本的衣、食、住、行、学的环境条件,成人后得有个工作岗位,有一份劳动报酬。

这是人生存所需要的,是家庭和社会应当给予提供帮助的。人除了有基本的需要外,还有许多想要的。如:想吃的又好又有营养;穿的又亮丽又高档;住的又舒适又宽敞;出行又便捷又自由;到最好的学校读书;拥有一份又轻松又有高工资、高福利的工作;谈婚论嫁之时,小伙子想找"白富美"、大姑娘想找"高富帅"。

银行和投资者追求货币在流通领域的高效益、高回报;企业家和经营业主追求生产经营的利益最大化;员工则追求个人工资福利最大化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要的,是人性的客观反映,是人的欲望。欲望越多,肩上的包袱就越重,压力就越大,生活就越不快乐、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放下身上的包袱,放下过多的欲望。也就是抑制人的欲望,不能让疯长的欲望废了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

再次,就是如何修炼人道和人极。在《通书》里周敦颐阐述人道的基本要求是,诚为本、努力学、知自省、务实胜、讲规矩、讲公正。他认为"人道"修炼到最高境界就是"人极"。

诚为本。《通书》开篇第一句就是:"诚者,圣人之本。"有人说,圣人是无私而公正的人;君子是利己不损人的人,小人是损人利己的人,蠢人是损人又不利己的人。紧接着周敦颐在《通书》中说"万物资始,诚之源也。""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三字经中说: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能紊。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他说"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然后又对诚的内涵作了阐述:"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可见,诚,是仁义礼智信之本,无诚,何谈仁义?诚,不仅圣人要具备,而且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如果,个人缺乏诚信,就会滋生违背道德规范的思想,就会时时事事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顾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德;社会缺乏诚信,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邪暗"的私心杂念就会充塞社会的各个角落。故此,只有诚信的社会,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平安稳定;也只有诚信的社会,才能有政通人和、强盛繁荣。

今人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是,优为聚灵,敬天爱人,是为仁;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为义;对上恭敬,对下不傲,是为礼;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是为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诚信社会,就是要讲究仁义礼智信。别无他选。

努力学。"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有善不及,""不及则学焉。"这是周敦颐在《通书》里说的话。我理解是,如果在诚信的方面有做得不好的,并不可怕。做得不好,就学习吧。向书本学,向先贤圣人学。周敦颐对于道教、佛教、儒家的理论学习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创立的理学思想至今对中国、对世界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是能够知行合一的,他在践行"诚"的方面是有口皆碑的,最有影响的故事是,当年,他在合州做判官时,其顶头上司因受外界影响,将一个不应该判死刑的罪犯判为死刑。他据理力争,甚至写出辞职报告,说如果为了取悦于人,而不顾法典,这样的官不当也罢。这么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实事的人,才会永垂青史。

周敦颐引以为板样的是伊尹和颜回。在《通书》里他明确表示"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伊尹,是夏末商初人,从奴隶到宰相,被称为"元圣";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赞扬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被称为"亚圣"。

如今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周敦颐的学习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勇气,我们应该引以为榜样。

知自省。周子说:"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人的不幸,是不能听别人说自己不对,不反省自己;人的大不幸是知道自己有错,不仅不反省,反而以此为荣。他认为有羞耻感的人,才可以有教化,才能成为贤者。

" 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周子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谁不犯错呢,错了,改正就行。仲由——孔子的学生子路,他听到批评意见后,不认为是别人与他过不去,而是认为别人看重他,帮助他,他高兴,并能及时改正缺点错误,所以他在历史上美名传扬。

现在的人有过错怕别人指出,不愿听到批评,也不愿纠正自己的错误,讳疾忌医,宁可毁灭自身,也不醒悟,不愿按照别人的正确意见去修正自己。古代如此。现实生活也一样,确实有的人在有小错误时,听不进批评意见,最后犯了大错误,有的甚至走进监狱。

务实胜。周敦颐在《通书》中讲:"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着,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君子追求的是进德修业,获得真才实学,不齿于虚名浮利。

小人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总希望得到名利。所以,君子总是悠闲自在,小人则是整日忧愁。周子又说:"文,所以载道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我理解,周敦颐在这里不仅仅是讲有的人写文章华而不实,他也是在批评当时社会有的为政者无视国计民生,只是舞文弄墨玩文字艺术。

讲规矩。《通书》中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君以仁爱天下,臣以忠诚务实,父以修身齐家,子以孝亲上进,兄弟友爱和谐,夫妇相亲和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位置、家庭位置,摆正了和谐友好,和睦幸福。否则,不顺、不畅、心不安。

讲公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认为,人道,修炼到最高境界是"人极"。他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在《通书》中,他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修炼,是可以达到圣人水平、"人极"境界的:"圣可学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因此,在《太极图说》中的"主静",经过《通书》的这一番解释,就应该是"主公",公正无私,才能心静如水。

周敦颐认为圣人的标准和要领只有一个,就是"无欲",无欲则刚、无欲则明、无欲则公。圣人对自己的私欲抑制几乎达到无欲的程度,一切从社会责任出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周敦颐在《通书》里说"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周敦颐是以天人合一的思维论述圣人之道,他认为圣人的人极境界就如天地般公正、公道、客观。他进一步阐述"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民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基于我认识水平,我理解周敦颐的这两篇文章传递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存天理,顺地利,抑人欲。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我想社会的有序运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平世界的追求,都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坚持"以诚为本",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之精华,赋予仁义礼智信以新时代的新内容,传播历史文化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