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赫赫无名的人生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金平区争创广东省教育强区之际,为激励区属各校师生,昨天,聿怀中学邀请校友--中国核潜艇之父.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黄旭华院士莅临母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黄旭华院士1926年生于海丰,1945年毕业于聿怀中学.60多年过去了,黄院士对母校仍怀有深厚的感情.此行他带着妻子.女儿,在六弟黄绍赞的陪同下,来到师生们中间,与大家分享了他艰苦卓绝的求学经历.排除万难研制核潜艇的峥嵘岁月.黄旭华,以及他背后默默无闻奉献的家人,就是潮人好家风的生动写照.父母影响走上艰难求学路黄旭华回忆,自

在金平区争创广东省教育强区之际,为激励区属各校师生,昨天,聿怀中学邀请校友——中国核潜艇之父、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黄旭华院士莅临母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黄旭华院士1926年生于海丰,1945年毕业于聿怀中学。

60多年过去了,黄院士对母校仍怀有深厚的感情。此行他带着妻子、女儿,在六弟黄绍赞的陪同下,来到师生们中间,与大家分享了他艰苦卓绝的求学经历、排除万难研制核潜艇的峥嵘岁月。黄旭华,以及他背后默默无闻奉献的家人,就是潮人好家风的生动写照。

父母影响走上艰难求学路

黄旭华回忆,自己的父亲、母亲都是医生,但不是从正规大学毕业的,是在汕头的福音医院跟着英国医生学的医学知识,正因为没有上过大学,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他们解决不了,就更希望子女们能好好学习,去继承他们的事业。黄旭华兄弟姐妹9人一共出了6个大学生。黄旭华父亲除了培养好子女,还于1948年在汕尾和乡亲合力创办了白沙中学,任第一任董事长,并亲自到香港聘请有名的教育家到白沙中学任教。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黄旭华走上了艰苦的求学之路。由于家乡没有高小,他来到汕尾读小学。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汕头沦陷。翌年春,聿怀中学搬迁至五经富坚持办学。怀着报读聿怀中学的迫切愿望,1938年正月初四,黄旭华靠着两条腿走山路,从汕尾到五经富走了四天,走到脚生血泡,到聿怀中学求学。

当时五经富山区办学和生活条件都很困难,白天为了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师生们随身带着课本笔记,躲到甘蔗林中继续上课,晚上就用墨水瓶盛上煤油点上灯芯复习功课。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们无私教书育人的品格和风范在黄旭华年轻的心田中播下了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种子。

凭着在聿怀中学奠定下的坚实基础,黄旭华后来考取了桂林中学,进而在重庆大后方考取了当时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学院”的上海交通大学,攻读造船系。

30年未进家门“赫赫无名的人生”

1958年,接受国家研制核潜艇的战略任务,黄旭华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荒无人烟小岛上的试验基地,带领团队,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用8年的时间造出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接收任务伊始,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黄旭华记得,1956年除夕回家探亲,1957年大年初三离家时,母亲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你从小就离开家里,到处颠沛流离求学,那时候战争很乱,交通不便,我们都很想念你,我天天为你祷告。

现在好了,生活安定了,交通也方便了,我和你父亲都老了,希望你经常回家看看。”当时,黄旭华满口答应了,后来他恪守对组织的诺言,30年没有回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里人,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

家里人包括母亲都颇有怨言。直到1987年,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出来后,尽管没有透露黄旭华的名字,但高龄的母亲还是从内文中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知道了儿子的事情。

深明大义的母亲把兄弟姐妹召集在一起,说了一句话“三哥(黄旭华排行老三)的事情,大家都得谅解”。1988年,黄旭华终于踏上回家的路,在父亲的坟前,他对父亲说:“你不孝的三儿子回来看你了,我知道,你一定会和母亲一样谅解我的”。

黄旭华的六弟黄绍赞回忆说,母亲乐施好善,那时候晚上有病人家属来求诊,母亲二话不说就拿起药包出门,病人很穷付不起医药费,母亲就为他们垫付。这种不图名不图利的精神也影响了黄旭华,激励他为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奉献了一生。黄旭华同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孙子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