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邢其毅第三版 如何评价第四版《基础有机化学》?
本次《基础有机化学》再版,是《基础有机化学》系列迄今为止改变最大的一次更新。
新书极大地扩展了选材的广度与深度,大量引用近、现代有机化学中的新反应、新理论,删减过时的示例。基本反映了有机化学学科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面貌。素材的更新主要集中在下册,尤其可圈可点的是四章专题的引入(氧化反应、重排反应、金属有机、有机合成),在选材上极大地向近代有机化学迈进,且讲解详细深入,为高等有机化学的学习铺设了阶梯。具体示例有:
当然,此次选材仍有些许不足,如某些知识点选择过偏(芳香亲核取代中的 VNS 与 ANRORC 机理,出成习题或许更好),上册中部分物理化学问题仍未解决(超共轭与构象分析等),涉及生物方面的知识仍然比较传统,有机材料学的内容遭到删除等,但总体说来瑕不掩瑜。
新书更加注重知识内在的连贯性,将原来从形式上被割裂的章节重新编排到一起,使得全书更加紧凑、连贯。
当然,某些章节的编排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有改进空间。
(这里还有一段文字,待续)
采用 Tufté 式双栏排版,将正文与补充内容区分开来,防止初学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增强了正文阅读的流畅性。所有的结构式都得到了规范,表达细致严谨,同时尽量避免恼人的 “…CH2CH2CH2…” 式写法,多用键线式,并采用双色绘制,更加清晰地示出了结构中的重点,有利于读者阅读。
终于完成了《基础有机化学》下册的撰写工作,今天,当索引中文关键词的审定完成后,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 从开始计划撰写《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了。三年里,每当我静下心来开始写书的时候,总会想起邢其毅先生当年的嘱托:写一本跟得上时代的书。
我自己认为,科学的意义在于其进步性,在于其无止境。科学阐述的不一定是真理、更不是教条;科学从来不相信权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后学者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总会不断发现前人论述有所欠缺之处,甚至推翻某些“定论”。
如果不是如此,我们发表那么多论文又是做什么呢?既然科学每天都在进步,学科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新版教材”也必须跟进更新。一本好的教材必须反映该学科在最近一个时段的重大进展,更新、更正那些过时的知识、不正确、不完善的解释,甚至要适当反映科学家们对一些前沿问题的争论。
这样的教材不好写,写了也未必讨好。然而,不这么做,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真正与科研接轨,我们千挑万选来的学生就可能输在了专业的起跑线上。
所以,即使是一条无人喝彩的道路,也只能寂寞地往前走。 三年来,为了写这本书,我集中购买了十几本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对照来读,常常冷汗直流。目前国内教材建设确实还比较落后,比内容陈旧更可怕的是一种墨守陈规的思维惯性。
这让我更一次一次地体味到“写一本跟得上时代的书”的重要性。我怕辜负了邢先生的嘱托,又怕自己担不起这个责任。因此,三年前,一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路,停停写写,写写停停,一直到今天。
新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最初拟采用英美教材中 “主图” 式设计:
然而出版社为 “未名” 系列教材设置了统一的封面——一塔湖图:
华彤文 等, 普通化学原理 (第四版). 2013,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好则好矣,只是各科教材难免千人一面,难以跳脱。如何在封面定版的情况下,凸显“有机化学教材”的特性?硬生生地放上一个分子显然不现实。看一下第四版《基础有机化学》封面:
填充塔身的分子为 BDOPV 分子,裴组的 “明星” 分子之一:
1980 年至今,《基础有机化学》已经陪伴中国的有机化学教育走过了 36 年。其经典的内容选裁与编排方法——即围绕取代、消除、加成反应三个中心,系统介绍单键官能团(烷烃、卤代烃、醇、醚)、碳重键官能团(烯、炔、芳香化合物)、杂重键官能团(醛酮、羧酸衍生物)的简单反应,再过渡到缩合反应、重排反应、周环反应等进阶内容——已经成为国内各类有机化学教材编写的标准范式。
当然,也有许多教材踏上了现代有机化学教学法的探索道路,如南京大学胡宏纹先生《有机化学(下册)》,南开大学王积涛先生《有机化学》等,他们对新教学法的尝试是值得称赞的。
这样的编写方法系统性强、严谨性高,且由于各章内容相对独立,方便教师调整教学顺序与进度(如更改授课顺序,规定某章自学/讨论等)。然而,有机化学的体量是巨大的,这样系统、大头的讲解法往往无法让人快速抓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