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是好皇帝吗?怎么评价崇祯帝?
与爷爷万历和兄长天启相比,崇祯很不幸,登基之前的17年时光本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学习阶段,然而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不是皇储,只是个住在皇宫外面的信王,所以崇祯既没有机会跟张居正这样的大政治家学习,也没有机会向孙承宗这样的牛掰帝师请教。
可以肯定的说崇祯是没有接受过完整优越的皇家教育与监管的 。他对治国之道、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对于治理国家的理念理解较少,因此论个人能力与见识,他是比不上
之前
不上朝的
万历和天启的。这也是他悲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在评价崇祯之前,我们先看看崇祯接手的国家是个怎样的国家? 崇祯之前的天启朝从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明朝中央政府还是有钱的,天启皇帝专心木匠活,把事物放手交给内阁与宦官,只在特定情况下露面(比如送孙承宗巡视辽东)。
于是武将自由发挥所长,关外辽东局势还是可以的,与后金作战互有胜负,总体上偏好。内部因为征税侵犯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苏州工商暴动),但只是小规模的群众事件。当时气候进入小冰河期,但受灾的农民能得到救济,农民起义安抚很见成效,海内咸平。
征饷与田赋,农民尚可承担,农民日子虽苦也可凑合。 天启专心木匠活的无为而治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但是却意外收到良好的效果,能做实事的人留在了较好的位置上,税务体系正常运营,大多数文臣武将为代表的公务员阶层都非常愿意为政府卖命。
这样的国家形势不算极好,但绝对不算赖!比太平富足政权差的只是关外的一小撮蛮族(男女老幼总共不过10w人)的骚扰和国内部分区域(主要是陕北)的天灾。
那么我们再看看崇祯上台后都干了些什么。 先说财政方面,崇祯上台后,废除阉党设立的工商税后,东林党和江南乡绅们欢天喜地,可是帝国没钱了,北方官兵缺军饷,打毛的胜仗啊,直接导致对后金战争的频繁失利,后期松锦之战更是惨败,明朝军队精锐尽丧。
帝国没钱总得想办法,于是开始不断加征三饷,当时的社会恰恰是占人口多数的老百姓急需安定的时候,明末土地兼并严重,但富庶大地主们隐瞒私田数量(一万亩变一百亩多的去了),交的田赋极少。
北方天灾不断,又是干旱又是雪灾,他却派军队到贫乱交加的西北加赋征税,这不是硬逼着西北人民起义造反的节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样简单易懂的道理,历代帝王常常挂在嘴边,难道崇祯不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搞好再分配是有多难?这两点上他真的比不上他的兄长天启皇帝。
国内的农民起义军越闹越大,关外的皇太极也时不时的来骚扰。两面夹击,首要任务是剿贼拒虏,这方面最重要的当然是选对将、用好人。
崇祯用人的思路很奇葩,他不看利弊与才干,而主要是靠义气相投的个人喜恶,要知道,清官不等于能吏。身为一朝皇帝,这样做还怎么选贤任能?严格而近乎刻薄的要求臣子的情况下,还要下属发挥最大的能量,这不是痴人说梦? 有趣的是,崇祯皇帝的刻薄不仅是只针对得宠的庸人,对有才的能人他更加刻薄!
!崇祯在本职岗位上可以拿出手的优点好像只有勤政这一条。
崇祯的胸襟不宽,按理说胸襟这东西只要退一步半步、稍稍忍让一点就会有的,可崇祯皇帝很固执,他从始至终都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保持了他的一贯风格:那就是对待下属一直务必保持刻薄寡恩的态度。
仔细梳理一下朱由检作为皇帝的这十七年,你会发现他的治国之道与其说是勤政不如说是折腾! 崇祯刚一上台,任用的第一任兵部尚书是阎鸣泰 ,阎鸣泰对后金作战是有战功的,可他被御史们举报是魏忠贤一党,崇祯立刻将其发配边疆,再也没有回来。
崇祯启用前朝辽东坑爹败将王在晋,崇祯很喜欢他,皇太极见打不过袁崇焕,就绕过坚固的关宁锦防线。
从蒙古喜峰口入关,王在晋早得知消息,却未在喜峰口未布置相应兵力,放后金军入关,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可崇祯因为喜欢他,没有杀他,只给了个"削籍归"的惩罚。
而千里驰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后来王洽接任兵部尚书时,还是打不过后金。崇祯的策略还是找兵部尚书出气。有人说嘉靖杀了丁汝夔可以退敌,崇祯就把王洽关起来准备杀掉,王洽却幸运的在斩首之前病死。
崇祯接着任用梁廷栋,当了一年多兵部尚书,农民起义越闹越大,他让崇祯除辽饷之外再征收"剿饷"。
于是全国都恨他。他兵部尚书实在当不下去了,果断辞职。后来又当了宣大总督,被后金打破了关,只好和张凤翼一起自杀。 崇祯又任用熊明遇 ,后金兵要打宣府,巡抚沈棨出了点钱让后金退兵,崇祯听说后暴怒,杀之。
熊明遇在崇祯面前为沈棨辩护了几句,崇祯立刻罢了熊明遇的官。 崇祯任用张凤翼,他是兵部尚书里面任期最长的(6年),结果捅的漏子也最大。
南边起义军盗掘了凤阳祖陵,北边后金军蹂躏了北京十三陵。于是他和宣大总督梁廷栋一起服毒自杀。 崇祯又把自己的宠臣杨嗣昌推上兵部尚书的"宝座",杨嗣昌剿抚(主要是洪承畴与孙传庭等人的功劳)并用,好不容易把李自成打到山中,张献忠安置谷城。
结果洪承畴北上冀辽,孙传庭被诬陷打入诏狱,于是李自成与张献忠有了卷土从来的机会,张献忠陷襄阳杀襄王;李自成攻克洛阳,斩福王。
杨嗣昌自觉有负圣恩,羞愧难当服毒自杀。 崇祯任用剿匪干将傅宗龙,傅宗龙在云南镇压奢安起义很有一手,他进京后对崇祯说,民穷财尽,要体恤民情,结果立刻琅珰入狱。
后来崇祯把他放出来去打李自成,他被俘后起义军逼他骗开项城城门,他拒绝被杀。 崇祯任用陈新甲。
崇祯想向满清求和,把和议纲要给他研究,结果放在桌上被仆人当成报纸到处宣扬。崇祯觉得面子挂不住,把他当作和议的替罪羊,斩首示众。 崇祯任用张国维 ,张国维当上兵部尚书月余,李自成占领开封,满清更是一直向南打到连云港。
他被崇祯关到牢里,花了很多钱才放出来。明朝灭亡后他起兵抵抗满清,在舟山战败自杀。
崇祯一朝最能治军的三个人分别是:卢象升(培育天雄军)、袁崇焕(培育关宁军)、孙传庭(培育秦军)。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皇太极从喜峰口攻入京畿,兵部尚书卢象升引天雄军来救,却因为崇祯的疑心得不到兵权,结果因为兵少被围,战死河北。
屡败后金军的袁崇焕因为被崇祯帝怀疑谋反获得凌迟处死的下场。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冀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有了坐大在机会。
无人可用的崇祯将诏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但崇祯只给他五千残兵去抵挡李自成的50w农民军。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崇祯居然疑其诈死,家无抚恤,人无谥号。
卢象升、袁崇焕、孙传庭等功臣良将都直接间接的被崇祯整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培育个好的将军比培育几十上百的军事学博士都要难的多。
好了,给力的将军都被整死光了,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你卖命?崇祯皇帝余下的时间多次孤独的哀叹,工作变得很清闲很简单:坐着等死! 崇祯对武将的掣肘令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同样内忧外患的清末,咸丰、慈禧都能放手让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手握重兵,大胆去干。太平军没闹几年就被镇压。
崇祯的气度比咸丰、慈禧又如何?真真的lower。 最后说说做人,得罪老百姓也就算了,崇祯连满朝文武也得罪个遍,忽视自己的志大才疏与客观现实,理想主义的想要个清廉官场,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可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不贪的,官场上贪污腐败无孔不入,连科举的状元都是用银子堆出来的。
此时一个空降来的皇帝突然要搞一场反腐运动,崇祯显然忽略了"水至清则无鱼"的历史规律,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结成团伙联合蒙骗孤立这个衣服打补丁的皇帝,大臣们都惟妙惟肖的假装清廉,一个个成了超级影帝。
后来打仗需要用钱,百官们纷纷选择沉默,没一个愿意出钱的(捐了钱不就说明我贪了嘛!
贪污可是要杀头的哟!)他在帝国财务困难时,向皇亲国戚、贵族们借钱,结果是:皇后的父亲勉强捐了1万两(其中5000两还是皇后给的)。
大臣们真的没钱吗?当然不是,李自成进京后,在各京官家里抄家超出的白银都以"万两"为单位。大家不愿出银子的真正原因是心里早已经对崇祯充满了怨恨,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主旨混日子。
崇祯死后,逃到江南的东林党评价崇祯:"独夫民贼,何足道哉!"回顾中国历史上,皇帝与臣子之间关系闹到这般田地的还真不多见。 崇祯是个勤政节俭的皇帝,但他更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急躁易怒、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
如果他不折腾的话还好,可他偏偏超级喜欢折腾,但凡帝国领导者一折腾那么受苦的必然是百姓,百姓不是猪,被折腾久了难道不会反抗?论能力,崇祯帝比隋炀帝才能如何?杨广年方弱冠即攻灭南陈,统一中国,不仅北伐高句丽解除东北威胁,还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万国来朝, 如此雄才大略 、才华横溢的杨广都亡国了,同样的折腾,才能如朱由检者岂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