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简介 书法的“温州现象”:“沙孟海奖”为何青睐温州
温州网讯 近日,由浙江省文联、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平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评选结果在嘉兴平湖揭晓。温州市书协副主席邱朝剑蝉联“沙孟海奖”。
作为浙江书协最高层面的展示平台,全浙书法大展共举办了九届,共有8人次获得“沙孟海奖”,而温州有3人获得5次“沙孟海奖”。在浙江书法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浙江书法跻身全国前列,获‘沙孟海奖’很难,这是一场‘王中王’争霸赛。”在陈忠康获得第二、第三届,黄寿耀获得第四届,邱朝剑获得第八届、第九届“沙孟海奖”之后,温州书法无疑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备受瞩目。这不仅仅是个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
温州的“沙孟海奖”是怎样炼成的?
回望历史,清正古雅文脉相承的瓯越大地,是书法艺术扎根的肥沃土壤。书法前辈薪火相传,老中青三代书家在全国频频获奖,被誉为书法的“温州现象”,成为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风向标之一。环顾当下,翰墨流转,书法人口不断壮大,已然成为全国书坛的一抹亮色。
温州书法,翰墨深耕,自重而自远。
文脉清正,一种底蕴
徜徉于艺术古道,字画充斥的空间古色古香,袭来一股书卷之气。透过清新的墨香,市文联副主席谢子康在桌台边,缓缓道出温州积淀的书法文化。
温州古为永嘉郡,是历史悠久的东南名邑,山水清远,文风鼎盛,千年绵延,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温州书画历来有较为深厚的历史底蕴。书画方面代有名家,著名者如唐之张公式,元之黄公望、王振鹏,明之黄养正、谢庭循、姜立纲,清之孙诒让等。
尤其是自晚清民国以来的近百年中,温州书法人才辈出,出现了池志徵、叶墨卿、孙诒泽、谢磊明、王荣年、刘景晨、马公愚、方介堪、夏承焘、吴鹭山、方去疾、邹梦禅等一批在书法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温州书法篆刻家。
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被业内人士称道的“家族现象”。马氏家族、刘氏家族、永强天河王氏、瑞安的孙家和方家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书香世家,成为近代温州书法家的摇篮。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海派后期文化高涨期,张红薇、马孟容、马公愚、方介堪、郑曼青等一批温籍人士是海派后期文化的重要力量,人称“永嘉画派”,这为日后温州书法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温州重要的书法家有王荣年、谢磊明、刘景晨、方介堪、曾耕西、柯逢春、张鹏翼、吕灵士、吴鹭山等,继起还有王荫槐、蔡心谷、陈铁生、高兆明、萧耘春等,他们是当时温州书坛的领路人,培养了一大批后辈书法人才。70年代后,林剑丹、马亦钊、胡天羽、胡中原、何元龙、张如元、潘知山、汪廷汉、陈出新、吴永龙、吴聘真等走上温州书坛,成为中坚力量。
书法,流淌下来的是气度,绽放的是精髓。在老一辈书家的带领下,“敬重历史,尊重长辈,推举同仁,提携后学”成为代代相传的内在精神核心和独特印记的思路,那一股清新开放的学术之风与兼容并蓄的风度,镌刻在无数前行在翰墨道路上的人心中,令温州书坛群星灿烂,光艳夺目。
右军麾下,一种传承
这是一个令温州考上高校书法专业学子们高兴的日子——2013年8月18日,九山路的梧桐叶垂到肩头,满树的知了在绿荫中雀跃。与乐符一起跳动的,还有九山路籀园教育史馆内众人的心。温州市书协接受林剑丹先生捐赠20万元,专门设立奖学金,举办“林剑丹书法专业学子奖学金”颁发仪式,奖励当年考取各大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王客等8名温州学子共13万元。
就在其他地区奖励赛事获奖者的时候,温州首先将目光投向更远处,设立专门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考上高校书法专业学子们,这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这只是温州书法传承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传统师徒相承和学院专业式教育相结合是温州书法的一大特色。除了一对一带徒模式外,温州书画院还于2014年3月开办了高研班,温州书画界领军人物薪火相传,为培育后人不遗余力。其中,林剑丹的篆刻班重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温州书法注入新生活力。
此外,温州新生代书家“走出去”追求专业深造,积极攻读硕博士学位,涌现了陈忠康、潘一见、周延、戴家妙、王客、林峰等书法博士以及40余位书法硕士,还有70余位书法学子就学或进修于美术院校书法专业。这个书法“硕博群体”,为温州占据全国书法人才高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当今书法界评价体系中,展赛成绩是评判书法实力的一个显性指标。近年来,温州书法家在参加全国及省级的重要书法展赛中成绩显著,参展、入选、获奖都居于同类城市之先。中国书坛称之为书法的“温州现象”。
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唯一国家级书法艺术最高奖,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专业奖。仅2009年,温州青年书法家就有7人荣获兰亭奖艺术奖殊荣。
我们不会忘记,近四年来,在浙江省书协“年度奖”中,温州获奖人数三次居全省榜首,占据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我们不会忘记,近十年来,陈忠康、南剑锋、徐强、林峰、卿三彬、邱朝剑、王大禾、陈伟等曾先后荣获全国书法大展金奖或一等奖。
在温州书法被外界认可的时候,它又将眼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探求:言古论今。挖掘整理名家的书法理论、生平年谱、学术思想、优秀作品,对温州书法脉络传承进行梳理和研究,编辑出版《温州书法百家百集》。这本书以更深邃的目光,凝视温州书法,全面反映温州当代书家整体水平,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开创先例,在书法界引起强烈反响。
公益笔墨,一种坚守
春日的绵绵细雨浸润了大地,王晖书法篆刻工作室墨香愈发浓郁。这里有鹤发老翁立着微耸的肩膀一撇一捺,这里有不苟言笑的青年男子泼墨挥毫,这里有青年书家王晖一丝不苟传道授业解惑。全市书法爱好者可汇集于此,不设门槛,接受公益培训。十多年来,王晖守着几方木桌,守住一份执着。
有人说,没有工作的邱朝剑比有工作还忙。自从2009年担任龙湾区书协主席后,邱朝剑便成为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不停地转呀转呀——他在浙江书法第一村——宁村开办了一个少儿书法公益班,还开办了邱朝剑成人书法公益班、龙湾区文联书法高研班等公益培训班。
他说:“我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是上班的料,我渴望自由,我虽然在编制外、体制外,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人对我的做法不理解,说我花自己的钱、开自己的车,办政府的事。其实是我个人喜欢龙湾这个书法圈子,我们打响了龙湾的牌子,连续三届获得全省先进,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只有在肥沃的土地上,花草才能茂盛,我愿意做这样的耕耘者。”
这份执着,这句“我愿意”,正是那一群留守本土的中青年书家以纯净的心灵游走于或优雅或狂放的线条之中,以坚定的信念为故乡播撒书法种子的最好写照。
雨过琴声润,风来翰墨香。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书法开始迅速发展,温州青年学习书法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非常强劲,由此催生了一批公益书法团体。如,府学书社、会文书社、西岘书社、安澜书社等,沿袭了温州书法传统师承教学精髓,结合中国书法发展新方向,培养出大量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为温州书法队伍推送新苗,助力温州书法人才培养。
无独有偶,社会办学和校园浸染相结合,恰是温州书法所致力于营造的公益翰墨氛围。
近年来,温州市书协积极开展“书法进万家,文化下基层”系列活动,作为夯实书法的社会基础的战略举措,为书法家展示才华、服务社会提供平台。尤其是把“书法进校园”作为重点来抓,立足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书法启蒙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送作品、讲座、结对培养师资、学生,推进校园、机关文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书法进农村”,把加强农村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作为根本。“篆刻进城市”,把加强城区中小学的篆刻教育作为温州书法可持续发展的新突破口来抓,为温州三中“篆刻教育基地”授牌,成立学生篆刻社团“榕芽印社”等。
与其说书法家带着精品下基层,不如说她们带着书法种子下基层撒播。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如今,温州书法教育基础雄厚。全市有3所大学、11所中学、43所小学正式设立书法课,多所学校开展书法教学,温州书法师资数量超过250人,民间书法培训点大约有200家以上,每年有三四万中小学生学习书法,成为温州书法未来发展的巨大人才储备。温州选手多年来在全省“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名列前茅。
温州市书协主席吴聘真表示,温州书法基础好,底子够,起点高,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家早已将书法融入生活变成一种修养。业界公认:中国书法浙江在上游,浙江书法温州在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