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庄严的毁灭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 为什么会遭遇40余人联手封杀?
《人民的名义》这部现实主义的官场政治剧目前在湖南卫视的热播,如同一声惊雷,刚播出几集,便引爆了2017年的各大影视屏幕,网络上各种热议如潮,说什么的都有,笔者以为,这部剧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以往大量的古装宫斗剧、抗日神剧、无聊爱情剧的低级趣味,引导了人们的重新睁眼、正眼看社会,基于这个判断,哪怕它在一些剧情上有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的来说还是具有标杆意义的。
让广大影迷不为所知的是,该剧的编剧——国内有名的大牌作家周梅森,在他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写作生涯中,也曾经遭遇过各类势力的干扰,所写的官场政治小说遭遇过鲜为人知的封杀。
若问周梅森为什么遭遇封杀,这还得从他的创作生涯说起。
周梅森出生于五十年代,求学时期便遇上了文革,书读得不顺利,他14岁下煤矿,身在艰苦的环境中,心却向往文学的神圣殿堂,白天挖煤,夜晚广读各类文学名著。书读多了,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78年,他的处女作《家庭新话》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虽然稿酬不多,却给了周梅森极大的精神鼓励,促使他写得更起劲了,这样他发表的作品就更加的多起了来,如此良性循环了一年。
1979年,周梅森到南京市纯文学刊物《青春》编辑部任编辑工作,生活条件的大改善,无疑是让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更顺风一些,在这阵顺风的吹拂下,周梅森创作出了一系列中长篇小说:《沉沦的土地》、《庄严的毁灭》、《军歌》、《黑坟》、《神谕》等等,成果是很丰硕的。
这样,年纪青青的周梅森便凭着这批成果,于1985年成为江苏省的作协创作组专业作家,雄心勃勃,更加热烈地写起他的长篇大作起来。
1994年,也许是久坐书房感到很无聊;也许是原有创作的材料已用尽,需要到生活中去挖各类素材矿藏,补充弹药,也许是这两者兼而有之。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九十年代,正是中国各处基础建设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江苏也不例外,周梅森在老家四处边走边逛,凡是人多的地方,热闹的地方,他都要上前去看看,找乡亲们聊聊。
这一聊不要紧,乡亲们却把他这个从省城里来,衣冠还乡的大作家当作诉苦的知心人,纷纷诉说政府搞摊派集资修路的愤愤不平处,当时乡亲的收入普遍都不高,对于政府搞的集资修路很是不理解,怨言是相当之多的,完全可以用载道来形容。
乡亲们唆声叹气的愁苦面容深深地刺激了周梅森,俗话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他不是官,可是在乡亲们的眼里,他周梅森就是上级派下来微服私访的官,对他的期望很大。
对于一向关心现实生活,富有仗义执言冲动的周梅森来说,把乡亲们的想法与呼声反映上去,他觉得也是自己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到当地政府部门,周梅森毫不保留地把当地老百姓的叫苦声向政府一把手一一倾诉了,期望政府决策人员能停了这项万人所怨的工程,减轻乡亲们的负担。政府领导听了他的上诉,对周梅森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乡亲们的感受表示了感谢,并与他在办公室里推心置腹地长谈了几个小时,道路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好的道路,想使一个地区的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那只能是一厢情愿,外地的客商不愿意进来,本地的物品送不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去谈经济建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
因此,政府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来,在作出这项集资修路的决策之前,是经过充分考虑,是论证又论证的,只是,下发传达到各基层的说明解释工作,确实是做得不到位,不够好,这样才造成了大量基层民众与政府部门的对立情绪。
听了政府领导的一席肺腑之言,周梅森觉得政府做得很对,他感到眼前这个棘手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取舍关系,是舍不得孩子就套不住狼的。政府部门没有被乡亲们的小农意识所绑架,作出这项集资修路的决策是对的,只是要开诚布公,坦荡真诚地和乡亲们作好沟通理解工作。
就这样,周梅森和政府领导越谈越投机,政府领导也喜欢他这位在乡亲们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思想前瞻的青年作家,出于工作的需要,于是邀请周梅森到政府做挂职秘书,帮着处理一些文书传达沟通工作。周梅森也想深入地了解政府官场的生活状态,和更广泛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态,于是便愉快地答应了领导的邀请,做起了政府的挂职秘书。
这段挂职秘书的工作经历对于周梅森的创作生涯是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也可以说得上是他创作之路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大催化剂,也许,没有这一段在政府机关挂职秘书的工作体验,也就没有他的后来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官场政治小说了。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一部反映官场生活的政治小说《人间正道》于1995年出版了,由于此前这个领域的写作一向是禁区和雷区,写作者一不小心就容易惹上麻烦,国内这类题材的长篇小说是非常罕有的,因此《人间正道》一出版就显得特别突兀、刺眼。
也由于题材的敏感性,明里暗里,从各个不同角度,以各种不同心理来关注和解读这部作品的人就非常多。没过多久,就有不少人对这部长篇小说提出了异议,有一些和周梅森以前有过工作接触的人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横看竖看,总觉得周梅森在讽喻、影射自己,于是乎据说当时有40多个厅局级干部联名告他,3个宣传部长提出要修改小说,新华社还发了内参。
一部小说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于是周梅森在当地被 “封杀”了,不准播与他有关的电视剧,不得有关于周梅森的新闻报道出现。
但是,后来当《人间正道》被拍成电视剧,通过中央台播出产生很大的轰动之后,“封杀”他的人又说,“事实证明,我们抓这部作品抓对了”。这种反差让周梅森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场风波让周梅森思考,让周梅森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官场,他说要是没有《人间正道》这场风波,他肯定就不写政治小说而是继续写他的历史小说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封杀”事件发生之后,促使周梅森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觉得自己在小说的写作中,不应该过多过多地局限于手头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而应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社会,他说过“选择的题材,必须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从宏观上发现问题,这样我在下笔的时候就得相当慎重,不能把自己偏激的情绪带到书中”。
我们在周梅森《人间正道》之后的《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本英雄》等同是官场政治小说中可以看得到,那里面的理性思索的成份是明显地越来越多了,人物的性格之中也越来越带有历史发展的烙印,这些都是能促使人们对于国家民族未来进行冷静、深刻地思考的,周梅森的后期作品,几乎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亟须的精神食品,所揭示的都是引人深思的时代问题,就凭这一点,就不得不为这位有胆有识的作家叫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