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呢 三大胃出血的治疗方法
胃出血俗称上消化道出血,40%以上是由胃、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工作过度劳累、日常饮食不规律、情绪异常紧张等有消化道病史的人群容易发病;其次是急性出血性胃炎导致的胃出血,胃出血要及时的治疗、护理。
原发疾病的一些症状:胃出血常见的病因是溃疡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食管癌或十二指肠癌,急性胃粘膜损伤出血等.若为溃疡病出血,则出血前常有上腹疼痛史;若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有肝硬化病史及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出血引起症状:由于胃部出血,若出血速度慢,量又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仅在长时间出血后出现贫血.若出血量多又快,则可出现心慌,出冷汗和面色苍白,甚至血压下降等急性失血表现;
黑便:胃出血后血液除吐出外,其实更多的是从肠道排出,由于血红蛋白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所以排出的血液一般都是柏油样黑便.只有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内通过很快时,排出的血液才呈暗红色,或偶尔呈鲜红色.一般而言,当出血量大时,有黑便又有呕血;当出血量小时,常常仅有黑便.如果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呕血症状就较少见;
胃出血是指胃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与糜烂状态。轻则使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黑便,重则引起胃溃疡和呕血。急性胃出血是临床消化科常见的急症。胃出血怎么引起?胃出血发病原因?
急性胃出血:
引起急性胃出血的常见疾病是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出血性胃炎及口服阿斯匹林、考的松等药物引起的急性溃疡、严重烧伤和大手术等引起的应激性溃疡等。
慢性胃出血:
(1)细菌、病毒及毒素: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糜烂出血。
(2)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时,使胃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粘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损害。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铵和氨,对胃粘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3)吸烟: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
呕血:(1)另外的可能就是胃出血后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这时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2)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胃出血后立即呕出,这时血液呈鲜红色;(3)由于出血后因血液刺激,会引起恶心、呕吐,便是呕血表现。
(4)药物:某些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黄、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损害。
(5)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烈酒、浓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均可破坏胃粘膜保护屏障发生胃炎。
(6)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的长期吞食,可反复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经发现90%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胃内有慢性炎症改变。
(7)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后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弥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慢性胃炎。
(8)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HP致病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弥散,最终引起胃粘膜的炎症。
(9)心身因素:由于心理卫生不健康,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抑闷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亦会导致胃粘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造成胃粘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粘膜屏障作用。
胃出血最佳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大出血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侧位,以免大量呕血时血液反流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禁食。
胃出血的血量较少的话可以适量的吃些流食,但如果是患有肝病的患者胃出血有些药物是不可以用的,而且应该要加强护理,对每个小时的各个症状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记录。
2、补充血容量:
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收缩压低于90mm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全血。肝硬化患者应输入新鲜血。开始输液应快,但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者输血输液不宜过多过快,否则可导致肺水肿,最好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如果血源困难可给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
3、止血措施:
药物治疗:
对消化性溃疡和糜烂性胃炎出血,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冰盐水100ml口服或作鼻胃管滴注,也可使用凝血酶口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