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兵子女 广西南宁对随迁子女就读降低门槛简化手续
新华社南宁5月31日电 题:让随迁子女应读尽读——广西南宁对随迁子女就读降低门槛简化手续
新华社记者 吴小康、曹祎铭
“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到广西南宁市部分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学校采访。由此了解到,近年,南宁市接纳的随迁子女数量逐步增加。对此,南宁市按照“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通过降低门槛、简化手续、资源均等化等方式,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应读尽读、享受“同城待遇”。
随迁子女欢度“六一”
“为了欢度‘六一’儿童节,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最近孩子们正在抓紧时间排练。”亭子小学校长雷有恒说。记者在这里看到,放学后一些学生并未离开,而是在校广场练习朗诵、合唱。
亭子小学位于南宁市江南区,由于紧挨的亭子村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租住区,学校接纳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较多,目前全校1063名学生中,70%左右为随迁子女。
南宁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基本能做到随迁子女应读尽读。
南宁市第十七中学有学生1800多名,其中小学部650多人,中学部1200多人,75%的学生为随迁子女。该校六年级学生钟馨怡来自广西陆川县,其父亲钟建锋在南宁市打工。
“我女儿爱好广泛,但没有钱报兴趣班,多亏了学校开的‘第二课堂’,她打算跟老师学习书法。”钟建锋说。
“最近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我的国画还在比赛中得了奖呢。”8岁的黄晓如是南宁市万秀小学二(2)班学生,她告诉记者,自己还会跳舞。黄晓如从小和姐姐、弟弟跟随打工的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
“我们班有54名学生,其中随迁子女44人。为让他们过一个难忘的儿童节,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黄晓如的班主任陈金玲说。
多项举措确保“同城待遇”
为妥善解决随迁子女进城读书问题,南宁市按照“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让随迁子女应学尽学、享受“同城待遇”。
首先,降低进城门槛。南宁市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明确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随迁子女入学工作,这项工作纳入地区教育发展规划;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有接收随迁子女入学的责任和义务,接收过程中不得收取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和项目以外的任何费用。
其次,简化入学手续。跟随丈夫在南宁市打工多年的唐海艳说:“10多年前,我们想带大女儿到城里读书,但因为我们是农村户口,孩子没办法进城里公办学校读书。”现在,唐海艳的二女儿在南宁市一所公立小学就读。南宁市2016年政策规定,家长只须持户口簿、流动人口居住证、住所证明和务工证明即可向教育部门申请孩子就读。
第三,确保平等接受教育。南宁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迁子女入学后,教育部门严格实行随迁子女就学“同等编班、同等享受教育资源、同等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在经费保障、资助政策、评优评先、入队入团、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学籍管理等方面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让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一片蓝天”,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同城待遇”。
还需进一步消除障碍
对不少农村家庭来说,进城意味着生活上需承受压力。
在南宁市亭子小学就读的马俪云母亲有眼疾,在工地打工的父亲是全家人的经济支柱,家境艰困。“我们为她家的困难感到心酸,因此尽量提供帮助,政府的生活困难补助、社会爱心组织的资助,都会优先考虑马俪云一家。”班主任肖玉芬希望,政府进一步提高、扩大对困难学生尤其随迁子女群体的补助额度、补助范围。
也有教师反映,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有待改善。一位小学校长提出,改善这一问题要靠改善师资力量。目前随迁子女选择就读的学校大多地处城中村附近,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南宁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公办学校承担压力很大、教师编制和学校硬件配套跟不上学生流入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