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梦中梦——《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2019-04-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 刺儿巍 对于<少年Pi>的评价基本上呈现两种论调,一种是震撼于电影超凡的3D视觉效果, 另一种则是震撼于李安通过电影所表述的富有东方韵味的哲学思考.而<少年Pi>在未来的几十年如果真的可以在影史获得足够的重视,将决不仅仅只取决这两种 论调中的某一个,而应该是李安在本片中很好的将视觉冲击与价值观传递相结合,造就了既不枯燥又满富哲学思考的伟大作品. tion")showBodyUI("body.

文: 刺儿巍

对于《少年Pi》的评价基本上呈现两种论调,一种是震撼于电影超凡的3D视觉效果, 另一种则是震撼于李安通过电影所表述的富有东方韵味的哲学思考。而《少年Pi》在未来的几十年如果真的可以在影史获得足够的重视,将决不仅仅只取决这两种 论调中的某一个,而应该是李安在本片中很好的将视觉冲击与价值观传递相结合,造就了既不枯燥又满富哲学思考的伟大作品。

但同样的,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存在被欣赏和被批评的开放性,对于《少年Pi》的一些批评也随着电影的热度提升而不断出现,但就我个人而言,李安这场华丽的梦中梦,以其独特的深刻的视角,已足以震撼到我,而对于影片主要的几点批评在我看来也有可探讨的空间。

1. 对于电影视觉效果尚不够梦幻的批评

尽管《少》已经呈现了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但依然无法满足一些电影爱好者的需求。我个人认为李安所构建的这次奇幻之旅事实上确实没有多么的天 马行空,由于讲述第一个故事需要有一个顾及,即让观众在结局之前不能够有足够的论据来质疑它的真实性,因此奇幻之旅中的所有内容大体上都不是超现实的,这 就决定了《少》的视觉是建立在真实场景下的延展,自然无法与《阿凡达》或者《魔戒》等超现实魔幻题材相类比。另外,作为东方人的李安,其所展现的这场梦中 梦,也受限于他性格的内敛(决定了他长期的电影风格均是如此),与主流好莱坞的视觉盛宴还是必然存在一定差异的。

2. 对于电影的戏剧冲突不够,过于平缓的批评

对于这一点的评判其实是毋庸多言的,如果你期待李安的电影有强烈的戏剧冲突,那电影史上恐怕就不会有《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 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的存在了。纵观影史导演榜,少有几人是可以做到将每种类型片都演绎的十分出色,这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斯坦利•库布里 克,他的超凡的黑魔法让其影迷为之疯狂(我就是最狂热的那个),而李安则也在其中,其涉猎类型之广甚至不在库布里克之下,他独特的富有东方韵味内敛的电影 语言,同样让人如痴如醉。在我看来,《少》的内核是如伯格曼一般的哲学思考,而奇幻之旅的戏剧冲突在如此的内核下,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3. 对于影片剧情寓意晦涩难懂的批评

坦白讲,对于这点批评我自身还是有些认同的,《少》更像是包含一则寓言的故事,想深刻的理解它所表达的东西,需要通过对寓言故事(即第一个故 事)的不断思考来获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少》的讲故事结构有些像《大鱼》(因此在结尾时我并不觉得有惊喜的感觉,只是心存了很多疑惑),但理解它 的过程却要像看《穆赫兰道》一样。大卫•林奇当年创造伟大的《穆赫兰道》是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发,将真实的故事通过梦境展现出来,而这恰恰也是 《少》的方式,因此整个第一个故事更像是由真实所衍生的一场梦,而这个梦又包含在李安所构建的《少》这场奇幻旅程的梦境中,不同于《穆》的是,电影对于相 对真实的第二个故事只展现了一半,而后一半想要理解就必须来通过对第一个故事的解析,这也就让我们不得不在观影后重新将焦点聚集在李安的这场梦中梦,而事 实上在我看来,李安借助这梦中梦所想表达的东西,也并非“坚定信仰”这么直白,以下我将谈谈我的理解。

从电影的结构上来看,我们很容易将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Pi在印度的故事,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梦中梦,分割点在猛虎出现,第四个部分则是猛虎离开以后的故事。

很多人质疑第一个部分有些冗长且意义不大,但就我看来第一部分其实展现了Pi内心的疑惑和存留的问题,而这些恰恰是理解后面故事的重要依据。 首先,Pi在很小的时候便遭遇尴尬,即名字问题,而最终帮助他化解了这个尴尬的是“π”,而这可以理解为广义科学,即Pi发现科学(非宗教信仰)是可以帮 助他解决问题的,除此之外,片中晚餐一段,父母的谈话第一次将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第一组矛盾),这也让Pi更加疑惑。另外,Pi从小有很多的宗教信仰, 但它并不能体会这些宗教的本质,并发出“为什么完美的上帝要造就不完美人类”的疑问,这可以理解为Pi对宗教呈现亲近但内心存有质疑的态度。这一点也集中 体现在老虎事件,受宗教影响的Pi本来认为老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以神对人的态度去对待它,但事实却让他加剧了对于宗教,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神的质疑。

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这段是最不需要解读的,因为故事一和故事二只要简单对照,就可理解,故事一只是Pi对于故事二的通过想象营造的梦境而 已。而如果细心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是故事冲突和力道最大的部分,但在电影中所占的篇幅非常少,可见这并不是电影的核心,李安并非要通过一次悲剧来展现人 性可悲,而是要通过少年Pi的成长来展开探讨一个终极的哲学命题,上帝(或者说神)是否存在。

当老虎冲出,电影进入第三阶段,电影的第二组矛盾出现:经历宗教洗礼的少年Pi(悲剧之前)和具有人性原始冲动的少年Pi(悲剧之后)。由于 第二阶段的事件,少年Pi由一变为二,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将《少》类比《穆赫兰道》的原因,两个少年Pi恰恰形成了弗洛伊德《本我与自我》当中的“本我(包 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往往是无意识的)“和”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前者即对应悲剧后的Pi(以下简称虎), 后者则对应悲剧前的Pi(以下简称π),这组矛盾也构成了影片的核心,而宗教及人类社会对少年Pi进行的引导、教育与影响构成了π的理性,虎的原始欲望和 冲动则与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于是我们看到了虎与π的对抗,然而在对抗的过程中,π发现如果想最终活下来,仅仅依靠信仰的力量是不足够的,在漂流的过程中他不得不依靠科学 (如何建造小筏、如何捕鱼等)、为了生存它不得不违背信仰(吃鱼肉等),而这一切都造成了π内心对于信仰的再度质疑,两个与信仰对立的东西(科学与原始欲 望)都起到了帮助他活下去的作用,因此π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变——他从与虎抗争转变为与虎相处,而这样的相处映衬的深层含义则是,他不再将科学、原始欲望 与信仰对立起来,而是将他们融合,于是π心灵得以平静,π和虎不再对立,而变得相辅相成。

就在这个时候,暴风雨到来,π将他压抑许久的质问喊了出来,“为什么上帝可以让这么多的不幸发生在人类身上“,而天际奇景的展现,让π被深深 地震撼,他突然意识到,只有信仰可以让他直面苦痛与不幸,信仰可以让他安然的接受这一切,于是暴风雨结束,π与虎相依,他第一次希望安静的死去,而这样的 心境恰恰是信仰所给予的。信仰终于起到了避难所的作用,而这是在科学(筏崩溃)和原始欲望驱动力(虎消沉)都无能为力的时候,这也一定上消除了他童年时对 于信仰的疑惑。

就在这时,影片重要的场景——岛出现了。而这座岛我认为即是代表信仰的避难所。在避难所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食物、美景、闲适),可这避难所 在夜里却食人,这神奇的岛恰恰展现了信仰的两面性,一方面使人沉浸于美好平静的心态中,一方面让人失去了人的属性,消失在避难所中(即平静的死去)。这也 是为什么代表原始冲动和欲望的虎只在白天上岛满足欲望,而晚上却逃离(违背求生的原始欲望)。岛的出现让π真正明白了信仰的本质,他也终于理解了长久以来 所困扰他的一切。于是在最后π说他要感谢岛,因为没有岛他也许早已因为恐惧而死在暴风雨中,但同时他也要离开岛,因为他并不希望消失于信仰的避难所,他还 要重返人类社会。

第三阶段的最后,π回到了大陆,而这时,经历了本我与自我抗争的他,终于明白如何处理他们彼此的关系,也终于明白了无论是信仰、科学还是欲望 都并非对立,他终于理解到人生并非只是遭遇苦痛继而逃避它,它的意义远非如此。在这一刻,他终于成长,也将从此回归社会,走向超我的历程。

“可如果没有虎,我不可能活着回到这里。“当π变回Pi,他也不得不与虎告别。这就像我们不断地成长,变成更让自己满意的人,同时也不得不与曾经那个自己告别,尽管他不够完美,但如若没有他,又怎会能有我?

于是那句反复被提及的台词出现了,在我看来它并不是本片的核心,在此就不再做抒情了。

进入到电影的第四阶段,李安在这里除了引导我们回过头思考梦中梦以外,还给出了终极命题的答案。

上帝(或者说神)是否存在?

了解了信仰与生命本质的Pi,通过这段旅程真正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小时候晚餐父亲说他还没有方向),那么他还信仰上帝么?

当Pi讲述了这个梦中梦的故事,我终于明白,原来李安在这场华丽的梦中梦里,想告诉我们的并不是上帝是否存在,而是无论上帝存在与否,我都愿意相信它,因它可坚定我的信念,我们信仰它并非为了寻求庇护,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

影片结尾,Pi依然吃素,还组建了家庭,信仰让悲剧并没有毁掉一个少年,而是将它变为了一段奇幻的旅程,一场虽不够天马行空但足够华丽的梦。

而那个造梦者,正真正地走向影史伟大导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