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沙飞 鲁迅先生走了 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沙飞诞生了

2017-09-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沙飞之死(上) 年轻时的沙飞     沙飞,原名司徒传,祖籍广东开平,1912年5月出生于广州一个商人世家,1924年就读于广州育才英文学校.1926年,年仅15岁的沙飞得知北伐将要开始,毅然决定从军,在国民革命军当了一名小报务员.1932年沙飞进入汕头无线电台工作.1935年沙飞加入上海摄影团体--黑白影社.1937年8月,沙飞在李公朴成立的全民通讯社担任摄影记者.1937年12月,经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批准,沙飞在河北阜平加入八路军.1942年5月1日,晋察

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沙飞之死(上) 年轻时的沙飞     沙飞,原名司徒传,祖籍广东开平,1912年5月出生于广州一个商人世家,1924年就读于广州育才英文学校。

1926年,年仅15岁的沙飞得知北伐将要开始,毅然决定从军,在国民革命军当了一名小报务员。1932年沙飞进入汕头无线电台工作。1935年沙飞加入上海摄影团体——黑白影社。1937年8月,沙飞在李公朴成立的全民通讯社担任摄影记者。

1937年12月,经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批准,沙飞在河北阜平加入八路军。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成立,沙飞担任主任。1948年5月25日,晋察冀画报社、人民画报社、冀中画报社三社合一,成立华北画报社,沙飞担任主任。

1950年2月24日,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处沙飞死刑,同时开除其党籍、军籍。当判决书摆在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聂荣臻面前时,聂荣臻流泪了。1950年3月4日清晨,沙飞在石家庄市郊外被执行死刑。

这一年,他38岁。鲁迅与青年木刻家(沙飞1936年10月摄)     “不为人知”的沙飞    提起沙飞,可能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然而,说起他扬名世间的摄影作品,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八路军在古长城上欢呼胜利》《八路军骑兵通过平型关》《白求恩大夫在手术中》《鲁迅与青年木刻家》等等,都出自他手。

    沙飞的许多堪称经典的摄影作品,曾被收入中小学课本,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难以忘怀的时代记忆。

那么,这样一位优秀的同志怎会被押上刑场?聂荣臻又为何流泪?让我们先从沙飞这个人说起……     鲁迅先生走了,摄影家沙飞诞生了     沙飞19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广州。

当时的广州是全国民主革命和前卫艺术的中心,沙飞的家族内也有很多亲戚从事艺术工作,这深深地影响了沙飞的成长,使他渐渐地显露出一个现代艺术家的潜在气质。

沙飞热情奔放,思想激进,富有信仰,勇于追求。1933年3月30日,已进入汕头无线电台工作的沙飞与同事王辉结婚。此前,沙飞就非常喜欢摄影且购买了照相机。婚后,沙飞对摄影越来越着迷,并渐渐地把镜头从妻子和孩子身上,转向了劳苦大众。

他把每个月的工资,除了部分寄给父母外几乎都用在了摄影上,还专门在家里布置了洗印相片的暗房。有一次,沙飞看到一本外国画报,里面刊登有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的照片,顿时精神振奋,感慨万分,并很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当一名摄影记者,把相机作为与黑暗旧势力斗争的武器,用图像记录历史、揭露阴暗,反映社会和人生。

沙飞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妻子及家人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摄影只能作为业余爱好,不能以此谋生。

1936年秋,沙飞毅然辞去电台工作,只身赴上海学绘画、搞摄影,并于当年9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早年,沙飞就十分敬仰鲁迅先生,一有时间就看鲁迅写的书和文章,并非常渴望能有机会见到先生。

到上海后,机会终于来了。1936年10月2日,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10月8日,新木刻倡导人鲁迅抱病出席了展览会闭幕式。

沙飞此前得知鲁迅要出席闭幕式后,激动不已,早早就来到会场等候。当鲁迅与青年木刻家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坐在一起亲切交谈时,沙飞迅速抓拍了这一难忘的场景。当时,快门的响声使鲁迅投来警觉的一瞥,但一看是沙飞,顿时释然。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鲁迅对沙飞已早有了解。鲁迅关切地问:“你最近拍了些好照片吗?”并鼓励沙飞:“基础打好才能产生好作品啊!”这次见面只不过是几句简单的交谈,沙飞却为中国摄影史留下了一张经典摄影作品——《鲁迅与青年木刻家》。

当时,沙飞特别兴奋,连续抓拍了9幅作品,这是鲁迅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组照片。1936年10月19日5时20分,鲁迅先生与世长辞。得知噩耗,沙飞立即赶到鲁迅家里,拍摄了传世的唯一一幅鲁迅先生遗容照片。

此后,在上海市民和文化界向鲁迅遗体告别并结队游行为鲁迅送葬时,沙飞又是当时最活跃的非职业摄影记者,他拍下了上海各界向鲁迅遗体告别,千万人殡仪送葬,蔡元培、章乃器致悼词和墓前演讲,呼吁举国一致抗战,挽救民族危亡等历史性的悲壮场面。

    沙飞要发表他拍摄的鲁迅先生照片,想给自己起一个笔名。他渴望浪迹天涯,去体验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拍出好的作品;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向往自由,希望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沙飞?对,就叫沙飞。

    沙飞第一次以“沙飞”之名,在《良友》《时代》等刊物,发表了反映鲁迅先生的摄影作品,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但他也因发表这些摄影作品而被学校勒令退学,反动当局还下令对沙飞进行通缉。     1936年12月,被迫回到广州的沙飞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举办了首次个人摄影作品展。

其中,仅纪念鲁迅先生的摄影作品就有20多幅。这次展览,使沙飞名声大振,一下子就成了名人。

然而这期间,沙飞也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抉择。生活的压迫、妻子的威胁、商人的利诱和自己的志向交织在一起,整个人如堕五里雾中,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些伤痛曾经使沙飞动摇过、苦恼过,甚至企图自杀过。

困惑至极,沙飞经常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能生,能爱,才能文”和托尔斯泰的名言“不要让现实的大海把你毁灭”,唤醒和激励自己,终于从危机中挣脱出来。由于沙飞在濒临绝望的时刻,作出了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中国乃至世界多了一个卓越的摄影艺术家。

    战地记者沙飞     1937年8月,沙飞来到山西太原,在李公朴成立的全民通讯社担任摄影记者,9月作为特派记者,前往五台山县河东村,采访刚刚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第115师。

在抗日革命根据地,沙飞第一次见到了时任115师政治委员的聂荣臻。聂荣臻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和亲切和蔼的质朴风范,以及八路军将士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深深教育和感染了沙飞,使他萌发了投身革命队伍的强烈愿望。

1937年12月,经已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聂荣臻批准,沙飞加入八路军,如愿当上了一名战地摄影记者。从此,他便把满腔的热血投入到了所追求和挚爱的摄影事业中。(宿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