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简历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马长生简介(图)
获奖项目: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刚刚47岁的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已经是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了。第一次是在1995年,“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获奖名单中排名第七;第二次是在2004年,“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排名第二。
这次,“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前两次不同的,除了项目名称,还有排名他位列第一。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早在1998年,马长生就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黄从新教授的支持下,把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引进国内,并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10多年来,马长生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房颤消融技术方法:创建了右前斜45°透视下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方法,首创了房颤单导管标测、消融的方法和2C3L术式,建立了三维标测房颤导管消融的多项实用方法。这些创新,使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趋于规范,操作起来更加简便易行,安全性也明显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推动中国临床电生理达到了新的高度。业界和广大患者也因此赞誉他为“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第一人”。
创新是为了救治更多的患者。10多年来,马长生作为主要负责人,联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等,举办了许多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专题会议和培训班,累计培训专业人员4000余人次。他们指导协助全国30个省市的200多家医院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据不完全统计,该项目组在最近6年内完成7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术,随访成功率及并发症率达到国际先进电生理中心的水平。近两年来,安贞医院房颤中心的相关医学工作者在国际医学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450篇,其中SCI收录53篇,让国际医学同行刮目相看。他们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建立与改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说到这些成绩,马长生总忘不了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泰斗胡大一教授。1992年,胡教授从美国取经归来,在北大医院开展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新技术。这年4月,已在安贞医院把心脏瓣膜病扩张术和各种心导管技术炼得驾轻就熟的马长生,师从胡教授学习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高手。1993年底,他随胡大一调到朝阳医院。到朝阳医院不久,胡大一宣布挂刀,刚满30岁的马长生很传奇地成为了“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第一号种子选手”。
2001年春天,时隔8年,马长生又回到北京安贞医院,紧跟国际前沿,继续探索房颤导管消融,并于2006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房颤中心”。
什么是创新?在马长生看来,只要能解决医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创新。据他介绍,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1%,高达1000万人。与没有房颤的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5~7倍,死亡风险增加1.5~1.9倍。
尽管目前的医疗大环境不是太好,但马长生还是心存感激:感谢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对创新的支持,对“意外”的理解。
让他惴惴不安的,是目前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患者看病太难。为此,他正在医院的支持下,联合有关企业筹划远程网络心脏病医院,计划在5年内建成。“到了那个时候,通过网络,房颤患者在县医院就可以接受权威专家的诊疗服务,用不着再跑北京、跑上海了。”(人民网-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