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教您如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019-05-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病变分布,可再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以胃体为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流行情况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流行情况而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世界范围分布,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女差异不大.我国属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40%-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病变分布,可再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以胃体为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流行情况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流行情况而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世界范围分布,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女差异不大。我国属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40%~70%。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经济落后、居住环境差及不良卫生习惯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呈正相关。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成为慢性感染,因此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病率与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相平行。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暖气和恶心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伴或不伴有慢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慢性胃炎组织学可得到显著改善,但并不能缓解多数组织学改善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提示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症状无密切相关。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慢性胃炎患者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组织学分级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诊断

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力求明确病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应作为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无症状、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一)关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前已述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其症状应归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目前国内、外均推荐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行根除治疗。因此,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应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对改善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具有费用疗效比优势。

(二)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由于临床症状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之间并不存在明确关系,因此,对症状治疗事实上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及盐酸伊托必利等可用于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及铝碳酸镁等适用于有胆汁反流、胃黏膜损害和(或)症状明显者。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用于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中药治疗可拓宽慢性胃炎的治疗途径。上述药物除具对症治疗作用外,对胃黏膜上皮修复及炎症也可能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