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法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郑板桥书法)
乾隆年后,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象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或是作为像章推销,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郑板桥先生更增添了一层兴味;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释,由此而顺延到对“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可是鉴于作者当时没有明确自己的意向,因而现时会产生出相异的认识。难得糊涂 书法来历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李少白书法 难得糊涂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字画小字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难得糊涂意思编辑
难得糊涂自我解嘲说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难得糊涂抗议之声说
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中国一级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难得糊涂》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心力不支,非常忧郁。
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由此而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并开官仓赈灾。
他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难得糊涂”的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台湾徐兰州说:“这句话文义,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认真,得过且过,所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的另一注解。
加以句读,聪明者有俗庸之智慧,有赖于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才能培养成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欲聪明并不容易。”苏东坡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所以,聪明人难做。什么是糊涂呢?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了。
根据郑板桥的这种性格和心理结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为,显然是一种痛苦与折磨。聪明人如基于良知道德有所为,而要他装作糊涂而无所为,的确很难。所以徐兰州认为:“郑板桥这段感慨‘难得糊涂’的题书,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从政,在专制制度腐败政权中无法展现宏志的一种抗议之声。
它具有为所当为的失败涵义,不可为而为的胆识。因此,这种‘心理调节’乃是‘试图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短暂安宁。”(《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
难得糊涂心安理平说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
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此处引用的诗句其实为同时期的大学士张英所作,而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因为“吃亏是福”既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
难得糊涂自我解嘲说
郑板桥从不糊涂,他之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朱铁志认为“郑板桥是个极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而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得糊涂’的难在那里呢?难在他毕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他只有假装糊涂,然则终不能无视现实,遂于痛苦于内,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读书参考》)
郑板桥以“难得糊涂”而出名。他所说的“难得糊涂”,却有不同的解释,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释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诸说不一。那么它该作何种解释更为恰切呢?看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谬其文也。”(《文史通义.文德》)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处世的复杂文化环境,要有正确的解释,有时也难以自圆其说了吧。
难得糊涂传奇故事说
一日,年少时的郑板桥在月光下,从私塾往家中走去。忽见一女子,在路边的小溪边上对着月色在梳妆打扮。郑板桥在她身边走过后不禁又回头望了她一下,那女子也把目光对准了他,对他说:“现在是晚上,月色太浅,溪水里看不见我的影子,你能不能帮我看一下,我打扮好了没有?”于是郑板桥朝她走去,走到她面前借着月光看着她对她说:“打扮的很好了。
”那女子又问:“明天此时,你还会来到这里吗?”郑板桥说:“也许会吧。”其实,郑板桥已经在心中暗自许诺,明天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再来到这个地方。
于是明天的这个时候,郑板桥来到了这个地方,明天的明天的这个时候郑板桥又来到了这个地方,之后的几天几十天也都是这样。一开始,郑板桥与这个姑娘谈一些闲话,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就开始说了一些情话。
就这样他们有时说一些闲话,有时说一些情话。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一日情话说到正浓时,郑板桥想拉那姑娘的袖子却发现触不到。于是郑板桥一时心急,想一把抓过那女子的袖子却发现还是触不到。
他更着急了,情急之下,用自己的双手去拉那姑娘的手却发现依然触不到。那姑娘突然落泪了,对郑板桥说:“你是触不到我的,你还是走吧!”郑板桥却不肯,他依旧站在那里,说着刚才未说完的话。
自那以后他们之间说的话中的闲话渐渐的少了,情话渐渐的多了。但是,既然恋人是触不到的,那么就总难免会有遗憾,郑板桥为她买的点心她不能吃,郑板桥买的酒她不能喝,郑板桥为她买的衣裳她不能穿。为了让她至少看起来在吃,郑板桥把点心举到两个人的中间,各自咬着点心的一端一起吃,虽然最后只能是郑板桥全吃下去;郑板桥举起酒杯,让两个人各自在酒杯的一端喝同一杯酒,虽然最后还只能是郑板桥自己都喝下去;郑板桥用树枝把为她买的衣裳撑起,也用小棍把袖子撑开,好让她的身影可以嵌到新的衣裳里。
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一日,姑娘对郑板桥说:“妾愿与郎君结为连理,不知郎君意下如何。”郑板桥说:“好是好,只怕媒人也没有,喜宴也办不成呀。”那姑娘说:“不必担心,妾自有良法。”又是满月当空的夜晚,在这个晚上郑板桥与他心爱的姑娘举行了婚礼。
婚礼上的媒人是树梢上的乌鸦,双亲是溪边的垂柳,宾客是夏夜名鸣叫的知了。在他们的喜宴上,宾客一如寻常喜宴上的宾客那样喧闹;在他们的喜宴上,新郎也像其他新郎一样幸福,新娘也像其他新娘一样幸福。
喜宴结束后,郑板桥的新娘对他说:“妾为鬼魅已有一些时间,修得一点法力,可在满月之时得到一刻肉身,不知那时郎君是否愿和我像寻常夫妻那样修得燕好。”郑板桥当时只当她是在说笑,但还是点了点头。只是那女子并非说笑,郑板桥和他的妻子的新婚夜与常人的并无二致。
十月之后,郑板桥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郑板桥发现他既触不到自己的妻子,也触不到自己的孩子。一日,他的妻子抱着孩子对他说:“君为世间凡人,而妾为阴间鬼魅,妾法力低微,福分浅薄无力久留,只得去矣。妾与郎君相处的时光,妾永世难忘。望郎君勿忘妾身,但也莫为妾身忧伤。”说罢,郑板桥的妻儿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见妻儿化为乌有后,郑板桥悲痛地不能自已,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这时一老僧突然从道旁走到郑板桥的身边。对他说:“贫僧观察先生已有些时日,还请先生到贫僧寺中一座,好让贫僧将先生所遇之事的缘由说与先生。”于是郑板桥与老僧一起行至一处古刹。
入座后,老僧将一封书信交于郑板桥,郑板桥打开一看是其妻子的笔迹。上面写道:妾乃郎君前世之妻,特来尽未尽之缘分。崇祯七年清军入关,兵至山东。那时,君为山东名士名叫王冰杰,妾为乡间女子名叫李秀娟。
当时妾与郎君已有婚约。君不忍大好河山遭鞑虏蹂躏,于是毅然举兵抗清。然清兵众而义军寡。君料抗清之事凶多吉少,于是将妾与双亲请到家中说:“小生此番抗清,只怕是凶多吉少,我若兵败身死,秀娟即可改嫁不必为我浪费青春。
”说罢郎君飞身上马,直扑清军。数日过后,清军开至乡里。妾听闻君率义军与清军血战三日后,身殉沙场。妾当即动身去寻君尸首,行至饮马河畔,见君身中数箭倒在河边。妾欲将君装殓,不料被一旁的清兵挥刀砍死。妾与郎君生不得同处一室,却共死于流水之侧。而后,君转世投胎而妾为孤魂野鬼,妾之所以为鬼魅只为与郎君再续前缘,而前缘尽则妾虽有万般不舍也只有离去,盖因天命不可违,望郎君自珍重。
郑板桥读罢顿时泪如雨下,老僧劝他看开些。他居然破涕为笑,说道:“此刻的我只想得到数日的糊涂好让我忘了如此种种。”
难得糊涂心理分析编辑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行款跋,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即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
从字幅上标明的日子看,字幅写于乾隆十六年,当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当知县。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又彷徨悲观,产生了脱世思想。这时他的情绪,是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就是在这种情绪下,他写了“难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辞官归隐。
这样,就可以明白款跋的意思了:“聪明难”———要进取,要“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难。“糊涂难”———得过且过本来并不难,但一个一心想勤政执法,为百姓做事的人心中并不愿意这样做,因此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抗争不过官场的黑暗势力,又不愿昧着良心去“糊涂”,这种“聪明”之后的“糊涂”更难。
款跋最后一句“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前面种种的“难”面前,只有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只求心里安宁,不求后世福报。
郑板桥的这种心理和处世哲学,既有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了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骨气;也有消极的一面,即看破红尘的悲观脱世思想。“难得糊涂”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消极的脱世思想。
许多人爱买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主要是他们很欣赏郑板桥的处世哲学。不过,据我看,不少人是取消极态度的。“难得糊涂”中尽管有积极的一面,但毕竟趋于消极,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终不足取。[1]
不过难得糊涂这种精神恰好是当代人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