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春节返程开车猝死,如何避免过劳死
近日有闻“30岁男子春节返程开车1400公里猝死,留下一对年幼儿女”,呜呼哀哉,何其悲也!类似事件并不是个案,见诸于媒体日益频繁,医疗界医生过劳死者也屡见不鲜。新年伊始,在投入紧张工作之时,也应警惕如何避免因工作压力大而导致的过劳现象。
“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时间、精神压力长时间超过其本人正常的生理阈值且得不到有效修复,导致体内各病理性理化因子蓄积,逐步由量变“突发转向”质变,出现致命的状态。往往猝不及防,难于意料,不仅仅会造成劳资纠纷、医患纠纷,对家庭更是毁灭性打击。
以往所谓过劳指的是体力劳动,因体力劳动过劳死的大都是旧社会的事。而今过劳指的大都是脑力劳动,主要症状以疲劳感觉为首。
间或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复头晕、头昏、头痛、头胀、胸闷、心慌心悸、心情烦躁,容易生气,不愿意别人打扰,喜欢独处;少气懒言;性情焦虑、紧张、抑郁、恐惧、怀疑;肢体酸软无力,肩部和颈部僵硬,脖子怎么放都不舒服;凡事力不从心;抽烟酗酒;失眠早醒多梦,醒后仍感疲劳;失去性欲;饮食不馨,胃肠胀气,大便不调;形寒恶风;腰膝酸软;有厌世情节,希望离开这个生活环境回到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年纪轻轻体检发现血压偏高等。也有被称之为“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曾指出,中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过劳死为何白领多?
有媒体调查发现北京市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2岁降至53.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平均寿命75.73岁低22.39岁,在深圳创业精英逝世平均年龄为51.2岁,比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还低2.1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广东省平均寿命76.52岁低25.32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青少年出现过早的非正常死亡,临床称之为“猝死”。
无论是为“名”而兢兢业业,还是为“利”摆脱上一代的贫穷,苦其心志,劳其精气神者,日久形神衰败,猝然而亡矣。具体分析,过劳常见原因有:
为工作应酬几乎三天两头聚餐饮酒,二三十岁高血脂、脂肪肝、体重超标,诱发心血管疾病,更有陪领导喝酒“因公而亡”者。
有的披星戴月长时间工作,即便回到家还有大量“回家作业”,靠大量服用咖啡或吸食香烟支撑精神,手机始终待命,夜间睡觉时担心被领导叫醒,导致人体始终处于亢奋的应激状态,大脑无法停止思考;尤其月底、年底,为冲业绩,更是加班加点而“鞠躬尽瘁”。
有的饮食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饭或吃得过饱过快,长时间使用快餐或方便食品,导致反酸、嗳气、嘈杂、烧心、胃痛、便秘、痔疮,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等,二三十岁得胃癌者不鲜见。
生物钟被扰乱,有时上夜班有时上白班,导致失眠、面部色素沉着、频发青春痘。
长时间面对电脑处于静止状态,导致外周血流减慢,容易在起身时突发血管堵塞如心梗、下肢血管栓塞等,更有年轻人游戏厅玩游戏数日而亡者为证。
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颈椎过早退行性改变,颈肩部肌肉僵硬,致使大脑供血不足出现记忆力差、头晕、视物旋转等;
“饱暖思淫欲”导致精力过度消耗,出现头晕、耳鸣、会阴胀痛、膝关节酸软等肾亏症状,甚至诱发前列腺炎。
以上因素因个体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如体质禀赋良好者可以无不适,而身体条件较差者如长时间不得缓解,则容易出现亚健康,严重者“过劳死”。
过劳死的另一原因在于,对健康的认识不足。许多白领工作环境优越,却淡忘了自己的先天禀赋因素和后天生活条件,常年空调,西装革履,咖啡汉堡并不适合人的健康。
许多人以单位体检正常为借口,对躯体出现的不适症状拒绝就医。其实,单位体检都是常规小检查,内分泌免疫激素、胃镜、肠镜、血管超声、CT、MRI、冠脉CTA、肿瘤指标等都不是一一检查的。
对于过劳引起的亚健康状态,常规体检是无法检查出异常的,如冠状动脉硬化作为心源性猝死常见因素是需进行CTA或冠脉造影才能诊断的;早期颈椎病变常规X线摄片是检查不出的,需CT甚至MRI才能查出,而且肌肉神经性疾病、内环境因子现代医学检测手段更是有限。
因此,临床上不能因为常规查不出就认为正常,个体的差异增加医疗的难度,症状与检查结果也可以大相径庭,如胃癌晚期可以毫无症状,而反复胃痛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却完全正常。
此外,很多人虽然热衷于运动,却对运动锻炼存在错误认识。运动有益健康,但没有一本医学书让患者在处于疲劳的状态下通过激烈运动来缓解。所谓运动是在充分放松和休息前提下进行,如果工作了一天已经很劳累,再进行运动锻炼只会加重大脑和心脏缺血缺氧,易导致缺血缺氧猝死。而马路边的夜跑,更使自己变成了无形的雾霾吸尘器。
对于不同的过劳者,应针对其工作生活家庭背景及心理素质做出不同的预防措施。当然,共同前提是“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最好有午睡。降低目标,量力而行,不要迷失于“更高更快更好”的口号中。当你疲惫的时候,学会反思自己以往的奋斗到底为了什么?
善待自己,学会享受生活,品茶、绘画、听音乐、旅游、和家人相处等等,让生活更精致。多请教医生,与医生为友,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位医生朋友,求教适合自己的养生调理方法,不要盲从李一、张悟本、王林等江湖骗子的养生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