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短心悸是什么意思呢? 五种辨证施治分享给你

2018-09-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心慌气短是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的一种症状,俗称"心慌"."心跳",即心悸.中医又称之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以心悸为主要特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 可见之于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各种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多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贫血.甲亢之人.内因缘于素体虚弱,正

心慌气短是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的一种症状,俗称“心慌”、“心跳”,即心悸。中医又称之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以心悸为主要特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

可见之于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各种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多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贫血、甲亢之人。内因缘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外因缘于感受六淫、饮食劳倦、痰浊阻肺,心气虚衰及心肾阳虚,气阴两亏等均可导致本病。病位主要在心,并与肺、肾关系密切,病情严重时则见五脏俱损。

禁忌食品:1.心血不足:宜食具有养血安神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2.心气虚弱:宜常食用温阳益气之物,忌食生冷滋腻物品。

3.阴虚火旺:宜食生津养阴安神食品,忌食香燥辛散之物。

诊断

1.心悸为突出表现,检查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时,一般可诊为心动悸;心悸而有器质性病损者,应作出原发病的诊断。

2.心脏的所有病变几乎都可有心悸的表现,其常见病种及其诊断,一般为:

(1)青少年即心悸严重者,心痹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2)中老年感心悸明显,兼胸闷心痛者,多属胸痹;心悸日久,活动劳累尤甚,兼喘咳咳痰者,肺心病、心衰较常见;兼眩晕头痛者,多见于风眩影响及心。

(3)发热、心悸为主症者,常见于心瘅。心悸、心痛并见,多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检查证实有心包腔积液者,为支饮。

3.脑神经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导致心悸,如:

(1)与情绪、睡眠等关系密切者,常见于神劳、神郁等病。

(2)善饥消瘦,急躁心悸,汗多者,常见于瘿气;嗜睡、畏冷、浮肿、脉迟者,常见于瘿劳、黑疸等。

(3)病久体弱者,或虚劳类、厥脱类疾病,一般都可出现心悸的症状,如虚眩、血劳、血风劳、血脱、液脱、饥厥、肺衰、晚期蛊虫病等。

(4)温热类疾病,在高热的同时也常有心悸的表现,但一般不是主症。

(5)脚气冲心之心悸则有肢麻萎软等脚气原发病症状。梅毒攻心之心悸则有梅毒病史。

1.心血不足

证候:常表现为心慌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主方:归脾汤加减。

2.心气虚弱

证候:常感心慌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治则:补益心气。主方:五味子汤加枣仁、茯神等。

3.阴虚火旺

证候:经常心慌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躁,或有盗汗,舌红少苔。治则:滋阴降火安神。主方:黄连阿胶汤加枣仁、生地等。

4.痰火上扰

证候:常感心慌、胸闷不安、烦躁不眠、头晕口苦,或痰多恶心、舌苔黄腻。治则:清化热痰、安神定志。主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气滞血瘀

证候:心慌,胸闷如窒,心胸刺痛,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则:活血化瘀宽心。主方:桃仁红花煎加减。